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养老规划是一场覆盖面极广、时间跨度极大,宏大又琐碎、需要缜密思考和超强执行力的「人生大考」

——馨金融

洪偌馨/文

12月15日,试行两年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推广至全国。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养老「第三支柱」的全面落地,更意味着新的养老方式、养老理念将覆盖并影响更多的人。

大家有没有发现,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养老焦虑」的来临越来越提前。

或许是因为35岁成为职场招聘「生死线」?或许是因为独生子女一代开始全面进入「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或许是我们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又或许是单身和「丁克」开始成为更多人的人生选择……

还记得2022年底,我96岁的外公突然在家里摔倒,轻微脑梗让他丧失了部分自理能力。尽管此前我的母亲已经做过准备,但当这一刻真正来临时才发现,问题远比想象中更复杂,半年时间里,他换了5家养老院。

这段经历让我开始正视养老规划的重要性,因为这不仅关乎老年人自身生活的体面和幸福,也是为身边亲友减负减压的重要方式。

但养老的问题涉及众多环节,在养老体系尚待完善的情况下,我们要做好准备也并非易事。

最近,我发现了一本很实用的养老规划「操作手册」——《长寿时代:做自己人生的CFO》,由中信银行财富管理团队编著。

不同于其他充满了艰涩概念和宏大叙事的养老主题书籍,这本书通过小说的形式,将所有与养老相关的问题场景化、情节化,不仅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更给出了很多具体的行动建议。

尤其,与女主钟欣同为30+的独生子女,书里的很多情节都让我狠狠共情了。

老龄化、少子化、「抚养比」激增……这些时常出现在新闻报道里的字眼、这些宏大叙事的概念,听起来似乎距离我们还有些遥远。

但当这些命题落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变得具像化,你就会发现,原来我们要为晚年生活做那么多准备!(注:抚养比指在人口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1、300个知识点:养老是场「人生大考」

本书的主人公钟欣是一个北漂的白领,从小就学业优秀的她,一毕业就有了稳定的工作,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尽管生活光鲜、事业有成,但随着年纪步入30+,她也不可免俗地陷入了「中年危机」,开始频繁相亲,也有了养老焦虑。

尤其,作为独生子女,钟欣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晚年生活,还要面对父母的养老问题。

跟随钟欣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面对剧烈变化的社会环境,养老问题涉及的话题比我们想象中更深更广,比如:

我们总是说「老龄化」,但中国的「老龄化」到底步入了怎样的阶段、有什么特征?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我们常常讨论养老金,但我们到底做了多少养老储备,退休后能领到多少钱?
医保报销的流程是怎样的?异地医保如何使用?如何判断家庭医疗保险够不够用?
老年人的生活环境需要什么样的「适老化」改造?

如果将这些问题都纳入考量,养老规划是一场覆盖面极广、时间跨度极大,宏大又琐碎、需要缜密思考和超强执行力的「人生大考」。

有别于大部分养老主题的书籍要么过于宏观,缺少现实的指导意义;要么不够全面,聚焦在保险、康养服务某个细分领域,这本《长寿时代:做自己人生的CFO》几乎涉猎了与养老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不仅内容丰富,更难得的是实操性特别强。

比如,自2022年个人养老金试点开闸,我国一直在推动养老金「三支柱」的建设,但大部分人很难体会到这些政策对未来现金流的具体影响。

书中通过一张图表便清晰地展现了其中的差异:

如果只参与「第一支柱」,养老金替代率可能不足50%;加上「第二支柱」,可能达到50%-70%,而如果加入「第三支柱」,养老金替代率可以进一步提升至70%-80%,这会让老年生活的「幸福感」得到极大的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长寿时代:做自己人生的CFO》

所谓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

根据世界银行的建议,养老金替代率在70%~80%就可以保证退休以后生活水平基本保持不变,60%的替代率只能保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55%已经处在警戒线附近,而中国现在的养老金替代率是45%。

据了解,这本书之所以可以做到面面俱到、有问必答,是因为写作团队建立了一个「养老金融场景问题库」,收集了近300个与养老有关的知识点。

为了让读者更有代入感,更容易理解,写作团队又将这些原本艰涩难懂的知识点与日常生活中高频出现的场景相结合,并加入人物、对话,融入一定的故事性,让人读起来更轻松。

比如,钟欣的相亲对象有着海外工作经历,在对话中,他带来了在美国参与养老投资的视角,以及AI技术与养老、医疗产业结合的前沿动态。

而她在春节回家时的一次「急诊」经历则更加直观地展现了异地使用医保的情形和政策细节。

2、漫长的备考:养老规划要趁早

我们到底需要准备多少钱才能体面地老去?这可能是当代年轻人最关心的一个话题。

书中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养老财富的积累就像爬山的过程,爬山前准备得越充分,登顶的难度就会越小。养老投资启动得越早,也就越能享受「时间+复利」带来的实际益处。

书里的财富管理顾问帮助钟欣算了一笔账:

同样是初始投入100万元,以年化收益率5%计算,如果在35岁时投入,到60岁时本息可以达到338万元以上;如果在45岁时投入,到60岁时的本息不到208万元,相差130多万。

不过,需要提早规划的只有钱吗?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与很多人一样容易忽略养老资金储备以外的很多问题。

书中有个令我记忆犹新的情节:钟欣的姨妈还没有步入年龄意义上的「老年」就已经住进了养老院,原因在于她患病后没能及时就医,导致了「失能」情况的出现。

从这个角度来看,年龄并非是「养老」的决定性因素,「失能」才是。

事实上,我的外公在那次摔倒之前也一直和外婆一起独立生活,尽管已经90多岁高龄,但并不需要依赖子女的照顾。

这也让我意识到,面对人生中准备时间最长也是最复杂的一场大考,我们必须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视角来看待养老这个命题,趁早规划,随时准备应对那些可能突然而至的变故。

然而,知易行难。

尤其,养老是一个缺少标准答案、因人而异的命题。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即便了解养老问题的迫切性,也掌握了重要的知识点,但因为时间跨度太长、涉及环节太多,往往会感到难以入手操作。

根据《中国居民养老财富管理发展报告(2024)》的调研结果,在35周岁以下的「Z世代」受访者中,只有15%的年轻人有规划且已经行动起来,有43%的受访者甚至尚未开始自己的养老规划。

对此,这本书中也提出了包括设置「心理账户」、执行「拿铁计划」等具有实操性的规划方案。

正如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在推荐语中所说,「它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平衡现在与未来,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忘为将来打下坚实基础的读物。我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位中青年朋友,让我们共同思考和规划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3、做人生的CFO:贯穿一生的专业「陪伴」

眼下,一个前所未的「长寿时代」正在降临。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1972年的58.4岁延长到2021年的78.2岁,五十年间平均预期寿命增加了近20岁。

而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预测,到2035年,中国大陆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将达到81.3岁。

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要不负这个时代的「慷慨馈赠」,也需要相应的能力作为支撑。

就像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一样,我们都要做自己人生的CFO,做好贯穿一生的财务健康管理。

在这个过程中,寻求一个够专业也懂自己的金融机构作为养老「搭子」,可能是一个更高效和便捷的选择。

以中信银行为例,作为国内最早推出年长客户专属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之一,他们一直希望能够帮助更多客户从被动的「生存型养老」真正迈向主动的「品质型养老」。

这也是中信银行提出「要养老 选中信」的重要原因。

围绕客户全生命周期的养老需求,中信银行在2022年搭建了「幸福+」养老金融服务体系,构建起「一个账户、一套产品、一个账本、一套服务、一支队伍、一个平台」六大养老业务支撑。

在此基础上,中信银行进一步提出「长寿时代 做自己人生的CFO」的价值主张,并创新性地推出全生命周期财务规划的资产配置方法——「三分四步法」,为Z世代、中生代、银发代提供「金融+非金融」的养老解决方案,通过贯穿一生的财务规划,实现居民退休以后的生活质量保障。

正是基于长期的行业实践,对于客户需求、痛点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理解,才促使中信银行推出了这本百科全书式的「养老手册」。

它不仅能够成为投资者开启「养老规划」的一把钥匙,也可以成为一线服务人员的「助手」。

从另一个角度看,「养老金融」的发展需要银行在产品和服务方面进行长期、持续和有效的投入,这也是银行践行社会责任、写好金融业发展「五篇大文章」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