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小宝开始玩起了玩具,家里客厅没有一天不是乱的,就算辛辛苦苦整理好了,第二天还是一样混乱不堪,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们都感到束手无策,孩子玩玩具的时候热情高涨。

但要他收拾玩具就开始拖拖拉拉,看不下去的家长们忍不住也会一边帮忙收拾,嘴里一边忍不住数落孩子,但这样做其实才是助长孩子不收拾玩具坏习惯的原因。

孩子不爱收拾玩具可能是内因引起的,但不当的外部影响可能会加剧孩子不收拾的坏习惯。比如以上说的,家长动手帮孩子收拾,这样会给孩子产生误导,反正最后妈妈都会帮我,于是就养成了拖拉的习惯,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们平时该怎么做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不爱收拾可能的原因

首先来说说内部原因,简简单单一个字“懒”。但其实往深了说,孩子玩玩具的时候把一个个小玩具都拿出来不嫌麻烦,收拾的过程其实也很容易,为什么“兴趣”上的差别这么大呢?

大多数人对收拾玩具这事都很难抱以“热情”,原因在于收拾玩具并不被认为是“玩”的过程,更多地看作是玩耍之外的额外负担,因此就算收拾不难,甚至比玩的时候还简单,孩子们也会倾向于不这么做。

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引导孩子形成一种整体思维,收拾玩具也是玩玩具的一部分,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自觉性,拿出来,弄乱的东西要收拾回原地。把收拾玩具当成是玩耍的一部分,这样情况会有所好转。

外部原因比较多,其中很大的可能是父母行为的负面影响。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在父母身上,孩子们能学到很多,包括习惯用语,行为习惯,深层次的性格影响,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等等。

对于家长们来说,为人父母后其实是一次重新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想要培养出什么样品格的孩子,自己最好首先要做到,言传不如身教,因此在收拾玩具这件事上,孩子的习惯很可能也会受到父母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家长在看电视、刷手机的时候,要求孩子老老实实做作业,这时候孩子心中难免会心有不服,凭什么你们都在玩都在刷手机,就只会要求我读书读书读书。

虽然在某些方面家长和孩子没有可比性,但“以身作则”四个字家长们应该谨记,为什么书香门第有沿传阅读传统的能力,原因就在于此,父母有广泛阅读的兴趣,这份行为以及思想上的影响会传递给下一代。

收拾玩具这件事,一些家长可能就不爱收拾,这也会影响到孩子。比如一天下班回家,身心疲惫的家长什么都不想干,东西随便丢,躺在沙发上一瘫,家里乱糟糟的也不管,这样的散漫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如果父母因为孩子不收拾玩具而训斥,其实孩子内心也不会服气,“你自己都懒得收拾,凭什么说我?”。为更好地教导孩子,言行一致,强化自己在孩子眼中的正面积极形象有其必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游戏激发

以上提到的内部原因,一个“懒”字概括了大多数人懒得动,不收拾的真相,大人小孩都不例外。但收拾玩具不是老大难的问题,克服人本身的惰性需要有动力驱动。

因此可以尝试着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激发。比如以上提到了,让收拾玩具成为游戏的一部分,这样孩子就不会只顾着玩,到收拾的时候就拖拉、逃避。

具体的,给日常的收拾整理等行为制定一个分数系统,完成的点积分,没做到的地方进行扣分。分数节点可以设置奖励或惩罚,家长也可以参加到积分“竞赛”中,和孩子一起行动,计分,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方法可以很多,家长们抓住“驱动”二字即可,不要让懒惰成为阻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加强自觉性

加强自觉性是要让孩子从内心自发的认为,我应该这样做,不这样就是不对的。放在收拾玩具这件事上,如果家长每次看孩子拖拉都忍不住帮忙收拾,久而久之孩子内心会形成错误观念,反正有人“兜底”,于是孩子学会了耍无赖,习惯性地和父母对耗。这种想法一旦在孩子脑海中扎根是很危险的。

自觉性其实和责任有关,要让孩子知道有些事必须做,比如玩玩具之后就必须收拾好。适当表现强硬,让孩子丢掉侥幸心理,很多事只会有0次和无数次,不要以为是小事就纵容。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自觉习惯,可以通过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来施加影响,内部而言是责任教育,强调事物的原则性。

选择了某个因就必须承担果,并且要明确爸爸妈妈不会帮你,自己做的事,要自己承担后果。外部影响就是以上提到的,言传身教,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责任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习惯的力量

摆脱惰性的方法之一就是形成习惯的力量,对于不运动的人来说,偶尔一次运动会全身酸痛,但对于习惯运动的人来说,运动流感不是累,而是一种享受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习惯可以很好地克服惰性,通过习惯,一些困难的障碍也会减小。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微习惯的概念,斯蒂芬·盖斯提出:如果我们的任务非常小,那么前额皮层只需要一点点精力和意志力,就可以指挥我们完成任务大脑,不会觉得疲惫,基底神经节可以轻松的让我们重复任务,最终形成习惯。

习惯可以让困难减小,而家长在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时,不要一下把要求设定在太高,以微小的改变作为要求徐徐图之,慢慢的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不管是习惯养成上,在学习等追求更高层次的事情中都可以借鉴微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