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摘自《重返古埃及》

大约在公元前450年,被认为是历史之父、来自哈利卡纳苏斯(Halicarnasse,卡里亚)的希腊人希罗多德(Hérodote)乘船抵达了埃及。此次埃及之旅是希罗多德在东地中海地区旅行计划的一部分,他希望通过此次旅行找到一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究竟是何原因导致希腊人和波斯人在几年前爆发了战争,使双方势不两立。但希罗多德并没有在这里停下脚步,因为呈现在他眼前的一切对他而言是如此不同,令人如此讶异;在好奇心驱使下,他决定游历整个国家。与我们今天的游客一样,希罗多德也乘船沿尼罗河一路而行。旅途没有让希罗多德感到失望,回国时其所历所感令他得偿所愿,但同时也令他确信:如果没有他所畅游的这条尼罗河,所有的金字塔、气势雄伟的神庙、祭司们掌握的知识,以及法老的权力,全部根本不会出现。希罗多德最终得出结论,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返古埃及》内文样式

事实上,希腊人希罗多德不过阐释了埃及人早就稔熟于心的事实:尼罗河关乎埃及人的生死。当然,河水滋养着埃及人,但真正决定埃及人命运的是这条河的一个特性:尼罗河在每年七月间都会泛滥,淹没万顷良田后,在土地上覆盖上一层淤泥。这片土地只需等待农民带着犁和种子到来,向他们赠与更加慷慨的收获。

有证据表明,在大约公元前4800年左右,下埃及地区已经出现利用尼罗河泛滥的定居城镇,这一河口地区被称为尼罗河三角洲。然而,尼罗河的泛滥程度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些年份泛滥几乎不被觉察,而在某些年份则可能泛滥成灾,洪水过后满目疮痍。无论哪种情况,后果都毫无二致,那就是匮乏导致饥荒。正是由于需要通过修建水坝和灌溉渠等工程来控制尼罗河的泛滥并使该地区的居民组织起来,这样就形成了规模越来越大的城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返古埃及》内文样式

这些城镇或通过武装行动,或通过结成联盟,逐渐开始相互聚集,最终形成了两大王国,分别地处下埃及和上埃及。这两大王国之间彼此攻击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实际上这种情况发生在大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当时上埃及的国王那尔迈(Narmer,更古老的史料显示他可能名为美尼斯[Ménès])成功占领了北方地区。

随着那尔迈统一埃及,统治古埃及延绵三千年的三十三个王朝正式开启。那尔迈的继任者以及第二王朝的法老们不断加强法老的权力,通过设立负责税收和修建包括疏浚沼泽、王室宗庙、墓地在内的公益工程的行政部门,进一步巩固了王国的统一。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创造出了楔形文字这种革命性的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楔形文字被证实不仅是官员们高效记录的工具,而且还用于歌颂法老的战功,书写宗教颂歌、医学论著或娱乐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返古埃及》内文样式

埃及文明日后的基石已经铺就。但是,此时的埃及尚不是后来令世界惊叹的伟大国度。真正缔造伟业者是第三王朝和第四王朝的法老们,他们引领埃及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历史学家称之为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年—公元前2181年)。其中,第一位法老左塞尔(Djéser,公元前2686年—公元前2667年)将国家边界推至西奈半岛(Sinaï)和努比亚。然而,人们知道左塞尔更多是因为他在塞加拉建起的金字塔,这座金字塔是埃及第一座使用石头修建的气势雄伟的建筑物,同时更反映出法老与太阳神拉之间的关联。因此,金字塔是故去法老到达太阳的登天之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返古埃及》内文样式

第四王朝的法老胡夫(基奥普斯[Khéops],公元前2589年—公元前2566年)、卡夫拉(公元前2558年—公元前2532年)以及孟卡拉(米凯里诺斯[Mykérinos],公元前2532年—公元前2503年)通过在吉萨修建金字塔,为太阳神崇拜和王权之间建立联系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这些雄伟的建筑物不再是在塞加拉修建的那种阶梯金字塔,而是外表十分光滑的金字塔,宛如一束石化凝固的阳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返古埃及》内文样式

RBA环球考古大系

《重返古埃及》

《重返玛雅》

《重返古希腊》(即将出版)

《重返古罗马》(即将出版)

本系列由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制图家、摄影师、插画家和编辑组成的多学科团队精心创制,用前沿考古科技解读还原玛雅文化遗址、古埃及文明遗址等,串连起文明的发展轨迹与历史的兴亡;壮观的3D模型复原,权威的文本,美轮美奂的建筑、考古发现、彩色浮雕和壁画,图表和地图等珍贵资料,带领读者浸入式回归文明现场。

初审:谢惠

复审:郭伟

终审:李漓

01

02

03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