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出自明朝兵部尚书于谦之手,这不仅表明的是他的一生高洁的志向,更是他一生清白的真实写照。
他在大明朝最危急的时候挺身而出,救黎民于水火,扶庙堂之将顷,成就了万世功名,最后却落了一个甘愿被抄斩的下场,这样的人物,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时间,只出现了这一个......
土木堡之战,瓦剌攻打北京
大明正统14年,被宣德皇帝朱瞻基赶走的瓦剌大军再度卷土重来,不断向大明朝发起攻击,要说这瓦剌跟明朝的恩怨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打从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他就不断地进行北伐。
到了明成祖朱棣这里,他自己更是亲自率兵五次亲临漠北,一直将瓦剌大军打到了斡难河畔,也是自诸葛亮北伐之后,再度攻入漠北的第一人,而他的孙子朱瞻基也是不遑多让,直接让打得瓦剌部缴械投降,给大明朝换来了几十年的安定。
只不过到了“大明战神”朱祁镇这里就变了些许味道,他也想像自己的曾祖和父亲那样率领大军荡平瓦剌,只可惜他完全就不是那块料,自己不会统领三军也就罢了,连重用贤臣也做不到。
要知道他的父亲可是把历经三朝元老的“内阁三杨”留给了他,可是他却把军队指挥权交给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太监王振,这就让大明的50万精锐在土木堡一战当中彻底报销,就连朱祁镇自己也被活捉当成了阶下囚。
力挽狂澜,于谦指挥北京保卫战
明英宗被俘虏,大明精锐军队彻底荡然无存,这让瓦剌的首领也先大举进攻中原,率领瓦剌的铁骑浩浩荡荡地向着北京城袭来。
当消息传到北京城的时候,文武百官彻底慌了神,要知道一个国家的君王都被抓了,军事力量也被消耗殆尽,当时可谓是群龙无首。
这个时候以徐有贞为代表的官员主张迁都南京,这样一来可以保存现有的力量,二来还能够依靠黄河、长江来抵抗也先的瓦剌大军,做到与他们分庭抗礼,以期日后能够卷土重来。
但是也有的官员则不同意这种意见,因为此举完全是效仿宋朝的靖康之耻,到时候也先的瓦剌大军一旦杀到,大明的百姓将会被屠戮殆尽,而大明朝也丧失了北方的国土和资源,要想日后翻身可谓是难上加难。
所以这些官员主张死守北京城,倚仗着北京城的城墙高大和城内的资源,完全可以做到抵挡瓦剌的大军,就算是战死,也不能重蹈宋朝的覆辙。
然而就在双方争执不休的时候,兵部左侍郎的于谦却站了出来,他提出一个令在场众人都十分震惊的建议,那就是既不南迁,也不死守,而是打开城门迎战也先的部队。
众人听到于谦的建议纷纷嗤笑他是一个疯子,当时于谦却有着自己的考量,首先就是南迁的政策是非常不可取的,只要让瓦剌占据了北方,到时候非但收不回被侵占的土地,百姓也会因为连年的征战而永无宁日。
其次死守北京城的方案也不可取,如果瓦剌的部队在久攻北京无果的情况下,一定会选择挥兵前往其他地方,只要将北京城的各路要道全部切断,那么北京城就会被团团围住,只等着城内粮草消耗殆尽,北京城也就不攻自破了。
所以于谦的建议是直接打开城门,将瓦剌的主力军全部牵制在北京的战场上,而后派兵联系各路藩王举兵救援,再调福建的备倭兵一路北上切断瓦剌的粮草补给,将瓦剌的大军死死地困在中原战场上,到时候便能一举将瓦剌大军彻底拿下。
于谦的作战方案不可谓不大胆,因为这种战法一旦失败了,那他就是千古的罪人,但是大明王朝向来是一个有骨气的王朝,孙太后听从了于谦的建议,并授予他无上的权力,全权指挥北京保卫战。
趁着瓦剌的军队还没有兵临北京城,于谦连夜派人将土木堡当中丢失的盔甲、火枪等装备收回,重新组建的神机营,因为瓦剌都是骑兵,所以这些火器他们并没有放在心上,这就给了于谦可乘之机。
而后他又委派石亨等罪将,让他们戴罪立功誓死保卫北京城的各路交通要道,最后由他自己亲自挂帅,在北京德胜门前亲自指挥,跟瓦剌大军正面交锋。
瓦剌的首领也先没想到大明已然是兵临城下了还会殊死顽抗,于是便推出朱祁镇在阵前羞辱,用来瓦解明军的士气。
但是他们却低估了于谦捍卫北京城的决心,为了打消也先的痴心妄想,于谦直接恳请孙太后另立明君,并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思想,最终朱祁钰成为新的明朝皇帝。
而之后的战况也如于谦所设想的一样,在大明各路藩王的不断包围之下,瓦剌大军逐渐变得力不从心,最终不得不退回漠北,而于谦也因为保护大明有功,被加封为兵部尚书。
为社稷百姓,甘愿含冤受死
只可惜在迎回朱祁镇之后,这位“大明战神”便发动了一场夺门之变,将朱祁钰赶下了皇帝的宝座,他自己重新成为了大明朝的皇帝,而他登基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将当初废掉他皇帝位的于谦斩首示众。
难道说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的时候,于谦一点消息都得不到吗?其实并非如此,于谦之所以束手待毙,全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为重。
要知道当时的于谦可谓是朝中第一重臣,他官居少保、兵部尚书、统帅全军,可谓是大权在握,而朱祁钰更是他一手举荐来的,自然是对他言听计从,孙太后因为北京保卫战的关系,也是对于谦信任有加,朝中文武群臣对于谦也都是马首是瞻。
那要是朱祁镇是秘密发动造反,根本没有惊动朝中的人呢?其实也不太可能,因为于谦的女婿可是锦衣卫统领,想要瞒过锦衣卫的耳目发动叛乱,可谓是异想天开。
所以最后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自己选择坦然赴死,因为他很明白,当时的朱祁钰早已经病入膏肓,而且他膝下无子,一旦死后皇位的继承将又会是一场腥风血雨。
再加上朱祁钰和朱祁镇之间积怨很深,已经没有了调停的可能,而朱祁镇当时的儿子朱见深还在,所以由朱祁镇重新登基当皇帝,也能让皇位的传承名正言顺,百姓也不会因为皇权的纷争再度陷入战争,大明朝也得以安享太平。
所以尽管于谦知道朱祁镇在登基后会向自己痛下杀手,也依然没有选择阻拦,因为在他看来,自己的生死远没有百姓和社稷重要,这样一位全心全意为了国家和人民的人,堪称世间少有。
参考资料:
于谦研究会,杭州于谦祠编. 于谦集.[M]. 魏得良点校.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张国樑. 浅论于谦“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思想[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理正著. 中国古代名人评点[M].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倪明胜. 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J].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