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首次提出并深刻阐释教育家精神,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全面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
在界首市就有这样一位教师,他扎根乡村教育40余年,以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关心乡村留守儿童,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创新语文作文教学,让乡村学生也能写出大美文章,让素质教育结出累累硕果。他就是界首市泉阳中心小学语文教师陈付运。
发表学生文章的刊物
“每当看到学生们写作文无从下手,我就在想,乡村拥有丰富独特的写作资源,有很多鲜活的素材,我要启发学生们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写作水平。”陈付运说。
陈付运,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怪老师”。他创新写作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写作兴趣,还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确保人人笔下有事可写、有感可发。
陈付运用过的录像机、望远镜、对讲机
“怪招”频出找素材
泉阳中心小学是一所乡村学校,陈付运在这里度过了40多个春秋。他发现,乡村学生天生好动、好奇心旺盛,但往往在收集和运用写作素材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面对作文时常常感到迷茫,抓耳挠腮不知写啥,写作过程如同挤牙膏般困难。“这些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务工,祖父母只能在生活上照顾他们,在学习和作文指导上则显得力不从心。”陈付运说,他始终抱有一个信念——教会学生们利用好身边生动鲜活的素材,言之有物,写出优秀的作文来。
夏日的一次大雨过后,校园低洼处积起了一滩10厘米深的水。陈付运灵机一动,迅速拎起一个水桶前往鱼市,花费27元购买了一批鲫鱼,并将它们放入积水中。下课后,他对学生们说水里有鲫鱼,可以摸上来烤着吃。学生们不信,陈付运下水摸出一条,“真有鱼!”学生们兴奋不已,纷纷下水去摸。在不争不抢、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大家体验到了摸鱼的乐趣,欢声笑语充满了校园。
最后几条鱼非常灵活,难以摸到,陈付运趁机引导学生们思考破解之法。经过一番讨论,学生们决定筑起堤坝,用桶将水排出,尝试了一次“涸泽而渔”。摸到的鱼该如何处理呢,要不要真烤掉?陈付运询问大家。经过讨论,学生们放弃了烤鱼,决定将鱼送给班上一位家境不宽裕的同学。
摸鱼活动结束了,第二天40多篇《记一件难忘的事》的作文提交了上来,篇篇内容丰富、有趣生动。
有一次,陈付运自费购买了麦粉和馅料,与学生们一起包饺子,并鼓励他们记录下整个过程。为了增加写作的曲折性,他特意设置了一个障碍:买了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的瓜。当学生们尝试切开并品尝时,发现瓜的味道苦涩,苦瓜怎么做馅呢?
“那你们得想办法啊”。陈付运作为难状。学生们一边“批评”老师没买好瓜,一边将瓜瓤去掉,反复清洗,加佐料,总算不苦了。“不论做什么事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被困难吓倒,要想办法解决。”陈付运趁机告诉学生们,又一个好素材。
据悉,自20世纪90年代起,陈付运便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校园内参与多种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亲自体悟,并将这些经历和体悟转化为写作的素材。
陈付运使用过的光碟机
自购设备保安全
后来,学生们向陈付运提出,渴望到校外去探索新的素材。陈付运同意了,但前提是必须确保安全。“安全大于一切,1996年我购置了对讲机、录像机,随后又陆续添置了高倍望远镜和户外医疗急救包等。”陈付运解释说,录像机用于记录学生的活动过程,而对讲机则用于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危险行为和去不安全区域。“有些学生跑得快、去得远,我利用望远镜密切关注他们的动态,并通过对讲机不断强调安全的重要性,确保万无一失”。
“一开始是磁带式录像机,需要拿到镇上刻成光碟在光驱上播放,我就花了4600元到阜阳市买了一台电脑,装上光驱,那时的4600元是我一年的工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我家观看,加深印象便于写作”。陈付运说,后来学校有了VCD影碟机,再后来有了数码机就不用刻光碟,只要把它保存至U盘上,便可在教室的电脑上直接播放。
每年春、夏初和秋季的周末,陈付运都会带领学生外出搜集素材,去植物园爬山,去国防教育基地参观......为了确保安全,他让学生们分批分期出行。“从三年级接手班级,一直带到五年级,我不断地带领一届届学生去搜集素材,循环往复,从未间断过”。
有次周末,陈付运带着几个学生去户外野炊。到了外面才发现自己“忘了”带食材。学生们问怎么办,他故作难色,指着不远处的红薯地说:“我们去偷些红薯来烧吧。”学生们立刻反对:“那不能,老师你平时都教育我们不能偷,你怎么还叫俺们当贼啊?”
烧红薯
陈付运劝说道:“就这一次,下不为例,我来站岗。”在他的劝说下,学生们勉强同意了,但还是非常内疚。红薯烤熟后,有人不愿吃,说吃了心里不得劲,担心有人报警,陈付运安慰道:“吃吧,不会有人报警的。”学生们不解地问:“你怎么知道?”陈付运揭晓了答案:“因为那块红薯地是我家的。”学生们听后长出了一口气。
陈付运将学生“偷”红薯、烤红薯的情景用录像机录了下来,周一在课堂上播放给未参与的学生看,看完后布置作文。作文很快交上来了,《难忘的晚餐》《甜甜的田野》《“偷”红薯》......
有一次,陈付运又给学生找新的素材,聚焦劳动教育,他说:“我家花生要收了,但家里没人帮忙。”学生们主动提出周末来帮忙。到了花生地,陈付运告诉他们:“每人只能薅半趟,15分钟后就收工。”有的学生受不了劳动的辛苦,干了一会儿就停下来玩耍,15分钟后劳动结束。有学生问:“薅好的花生怎么办?” 陈付运回答:“谁薅的谁带回家,让妈妈煮给你们吃。”“啊,老师,您怎么不早说呢?早知道我就多薅一些了。”
陈付运曾将家里的公鸡带到教室,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并根据公鸡的眼神描述其心理活动。有学生写道:“当它高兴时,它会用眼睛看着你;当它不高兴时,它会用它那锋利的喙教训你,教你做人的道理。”
陈付运在上课
村小学子耀“国赛”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陈付运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有了浓厚的写作兴趣,不再害怕写作,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不少学生写的文章在《小学生阅读》《作文大王》《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刊》《小学生作文周报》等报刊上发表。多名学生在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奖赛、全国青少年作文大赛等全国性的作文比赛中获奖,陈付运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在镇上一直名列前茅。
毕业学生也常问候陈付运:“老师,现在教几年级了?您还带着学生到处找写作素材吗?真怀念和您在一起的日子,等有空了,我们约几个同学再去寻找那时的快乐。”
为了乡村学生,陈付运多次放弃进城执教的机会,他说自己的心在田野上,在乡村留守儿童的身上。每次有了素材,他都要引导学生调整素材,围绕习作目标怎样写得吸引人、有意义。多年来,陈付运家的农作物都是一届届学生搜集素材的“牺牲品”,每年田地长的农作物都没有收全过,可看到学生们能有物可写、有情可表,他一点也不后悔。
陈付运说,自己最对不住的就是爱人,“她一直给予我默默的支持,我和学生约定好的活动,不管家中农活有多忙,她总是说,你去吧,我自己能干完,注意学生的安全。活动中的开销她都知道,但她从没有责怪过我,最让我动容的是到现在她不知道我每月工资是多少,从不过问,因为她知道凡是我花的钱都是该花的!”
安青网记者 徐立新 张仲磊 肖蕾
文中配图片由赵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