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芳杰
据潇湘晨报,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信钢学校一学生家长反映,学校老师让家长下载“数智家校”App,登录可查阅学校和班级通知、读书打卡,以及考试成绩等。家长下载App发现,每月要付费5元开通会员,虽然学校说是“自愿”开通,但如果不开通,就收不到期中和期末成绩。此事一出便引发热议,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热榜。
12月17日,该校发布情况说明称,该业务开通遵循自愿原则,学校从未统一要求家长使用,也从未统一要求教师用此软件发送学生成绩。学生考试成绩在班级教学中已经反馈,家长也可通过微信、短信等途径获取。学校已与通信服务公司联系,立即停止这项业务。
学校不是生意场,教育更不应被商业利益所绑架。除了付费查分,还有各种花样的商业“套路”侵入校园。据央视网,广东某中学为了加强学生进出校门和宿舍门的管理,在校内安装智能人脸识别系统,向每个学生每年收费100元。还有不少网友反映,遭遇了“花式”收费,比如强制学生购买平板电脑、共享空调需要缴纳9.9元每小时的费用等。
为了规范校园收费行为,教育部门下发过多份文件。比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育收费管理的意见》指出,“学校不得擅自设立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项目,不得在代收费中获取差价”。此外,对于学习类APP的使用,教育部与多部门也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柜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作为教学、管理工具要求统一使用的教育移动应用,不得向学生及家长收取任何费用。推荐使用的教育移动应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不得与教学管理行为绑定,不得与学分、成绩和评优挂钩。对于承担招生录取、考试报名、成绩查询等重要业务的教育移动应用,原则上应当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自行运行管理。
教育公平是每个社会应该追求的目标,然而伸向校园的商业“套路”却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学校应坚守教育初心,严格把控校园内的商业活动,确保校园环境的纯净和学生的学习权益。主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学校、教师的监管和管理,确保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公平使用,家长和学生也要提高自身的权利意识,对不合理的规定敢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