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阿洁

楼道的门禁坏了好久,不用卡可以直接拉开。

门一响,声控灯就亮了。沿楼梯上楼,在稍微有点喘的时候,到了五层。

拿钥匙开门,习惯性地想要多转几圈,结果刚转半圈门就开了。门一开,扑面而来一股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温度比外面高了好几度,眼镜上瞬间起了薄薄的一层雾。

反手关门,透过雾气隐约看到妈妈在厨房忙碌的身影,闻到一股饭香味。胃像是被这股香味唤醒,咕咕地叫了起来。感觉整个人被一股暖暖的温馨气氛包裹起来,这个我独自住了几年的房子,忽然有了家的感觉。

老妈把菜盛入盘子,放在餐桌上,招呼我吃饭。我洗了手,帮她端菜搬凳子,等她收拾完坐下才动筷子。

我一边吃饭一边听她分享白天去公园的见闻,她说得眉飞色舞,我听得津津有味。

就在几天前,我根本想不到,我和妈妈的相处会这么和谐温馨。

还记得她刚来的时候,我们俩都有点尴尬,很久连亲密聊天都没有过的我们,现在要每天住在一个房间,我前几晚连觉都没睡好。

看得出,妈妈也在努力适应。因为这是在我的主场,她不像在老家那么松弛,有点小心翼翼。

直到我们因为那个敏感话题吵了一架,双方都把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发泄出来,我们的状态才逐渐松弛下来,找到了让彼此舒服的节奏。

至于那个敏感话题是什么,说来话长。

其实我小时候,和妈妈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她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对我的照顾无微不至。即便早慧敏感的我,也挑不出任何毛病。

妈妈在做饭这件事上非常认真,她从来不会让我饿着肚子去上学。

中学时开始上早自习,七点就要到学校,而且早自习直接连着上午第一节课。也就是说,要在七点到校之前吃早饭,不然就得饿一上午。

为了让我多睡会儿,妈妈会在六点就起来做早餐,煮粥、煎鸡蛋、热馒头,到六点半叫我起床。我五分钟洗漱,十分钟吃饭,妈妈同时灌好我上学要带的热水杯。六点四十五分,我准时出门,走到学校刚好七点。

这套流程在我们的磨合一段时间以后,配合得非常默契,我甚至可以在没有完全清醒的状态下就吃完饭出门。我一直以为所有妈妈都是这样,结果有天早自习,我看到有同学在啃面包当早餐,这才知道,原来不是所有妈妈都愿意这么早起来做早餐。

妈妈有一份会计的全职工作,每到年底月底会格外忙碌,经常加班到凌晨。但她丝毫没有放松对我的学习的监督。小学的作业,老师要求家长检查后签字。每天晚上,我坐在书桌前写作业,妈妈坐在我旁边织毛衣,我一回头就能看到她。碰到她加班的时候,她就会打个电话,让我自己写好作业早点睡。她半夜回来再检查签字。遇到有问题的,她会在第二天早上把我叫醒,给我解答。

妈妈这么重视我的学习,是有原因的。那时候我经常听她讲她小时候的故事。她出生的那个村子,女孩上到初中就不上学了,回家嫁人或种地。

妈妈说:“我跟你姥姥去过一次地里,就再也不想去了,日头好晒啊,哪有在教室里上课舒服。”

所以她很喜欢上学,一直读到初中毕业,而且成绩名列前茅。

上高中需要到很远的县城去住校,半年才回家一次。那时候姥爷已经不在了,姥姥一个人务农,家里没什么钱。姥姥很郑重地问妈妈:“你想不想继续读?”妈妈一直哭,不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妈妈说,她也不知道当时在哭什么。

姥姥就说:“那我去借钱。”然后就出了门。

妈妈说,每次她放假回家,姥姥都会把提前借的钱准备好,交给她。

在学校,妈妈学习依然很努力。她跟我炫耀过:“因为学习好,个子高,去食堂打饭,阿姨都认识我了,会多给一勺菜。”

就这样,妈妈靠姥姥在村子里借钱读完了高中,考上了大学。

毕业后,她分配工作到市里,用了几年时间,才还完当初借的钱。

后来,日子越过越好,她经常把姥姥接到我家住,顺便帮忙带带我,村子里的人看到眼馋,也开始陆续让自家女孩继续上学。

所以,她是真的相信上学可以改变命运。

她用她的故事鼓励我,要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大学,走出去,就会拥有更好的生活。懵懂的我,把这些听进去了,非常认同这一点。

上初中以后,妈妈在学习辅导上就有点力不从心了,学文科的她对物理数学毫无办法。

所以,她更多的是督促我学习,让我遇到不会的就多问老师。有一次我放学早,去她工作的地方找她。趁她出去的时候,我就坐在她的位置上乱翻,忽然发现一本我买了但没用的物理参考书,翻开一看,发现里面详细地做了很多笔记,后面的练习题也都做了。

这时候妈妈回来了,看到我翻那本书,指着书侧面说:“你看我都把这书看黑了,比你学得都认真。”

那一刻,我被小小地震撼了一下。因为在当时我的认知里,学习一直都是被迫的,总是在羡慕大人们可以不用上学,不用写作业。可是妈妈居然会主动学习,认真做练习题,这让我第一次对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有了些触感。

妈妈是典型的中国家长,平时不会用拥抱、“我爱你”这些肉麻的话表达爱意,都放在日常照顾的行动里了。

我那时经常问她:“妈妈,你爱不爱我?”可她从来不正面回答,总是会用反问来回答:“我不爱你干嘛费劲把你养这么大?”

但我也没有因此觉得妈妈不爱我,因为我把日常的点点滴滴都看在眼里,所以那时候我很喜欢主动去和她抱抱亲亲,她也不排斥,就是会做出一副嫌弃的样子,但嘴角却挂着笑意。

有段时间我看动画片《樱桃小丸子》,觉得小丸子说话很可爱,会经常模仿小丸子的语气对着她说:“妈妈,我爱你!”

这时候妈妈就一脸严肃地告诫我:“到学校千万别跟同学说这话啊!”

我跟妈妈的关系在那些年形成了一种和谐的默契,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让我好好学习考上大学。那时候我对她有着充分的信任,所以几乎什么事情都会跟她说。

到了高中,我和一个男同学坐同桌,我们关系很好,回家提他的次数就比较多。有一次我跟妈妈说,感觉对方可能有点喜欢我。

妈妈立刻问:“要不要我去找老师,把你们的座位调开。”我当时觉得不至于,就制止了她。

后来我们的座位还是被换开了,她到底有没有去找老师,我也不清楚。也许只是巧合。

妈妈总说:等考上了大学,会遇到更好的男孩子。

那时候的我,对此也深信不疑。

可是高中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有些事情无法用理智解释,我开始有了很多困惑和迷茫。

由于爸爸在我成长过程中的缺席,我一直不太会与异性相处。妈妈在这方面对我的帮助非常有限,因为她自己并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在加上高中时住校,我和妈妈的沟通时间开始变少。

碰巧我们家那时候刚买了新房,正在装修。周末回家,经常是我一个人待在家里,爸爸不知道干嘛去了,妈妈在忙装修,但也会在中午抽时间回来给我做饭,然后又匆匆出门。

出于不想再给她增添烦恼和负担的心情,我越来越少跟她说心事,而是开始记日记,把这些烦恼都写下来。

或许从那时起,我们已经开始出现隔阂。但因为有着高考这个共同的目标,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变化。

去广州上大学是个意外。

我的分数没够到第一志愿的学校,以为会落到下一档。结果没想到第二志愿没招满,就把我录进去了。

学校还不错,实在没有必要复读,于是,我就来到了广州这个我一无所知的城市。

我要面对的问题忽然多了起来,陌生的环境,完全听不懂的粤语,没有了老师督促完全要靠自己的学习,还有大把的课余时间该怎么安排。

虽然我还是会经常给妈妈打电话,但因为离家实在太远,她实在帮不上什么忙,只能问问我吃的什么,睡得好不好,钱够不够用。

时间和空间使我们的关系渐渐疏远,我们的认知也开始有了偏差。

我在独自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中被迫成长,开始见到更大的世界;而妈妈,却似乎停留在原地,甚至因为年纪变大,想法越来越保守。

毕业的时候,我考研落榜,工作没找到,试着找过留学中介,想要出国读研,也想要报名学校的大学生支援西部计划。

可当我把这些想法和妈妈说的时候,她全部都以各种理由否定了,而是要我回家工作,并在我们那边招聘的时候,替我交了简历。

她好像忽然间不再要我努力奋斗,不想我出去看更大的世界,而是回到她身边。

现在想想,其实她的变化早有痕迹。比如,大学四年她也不让我找男朋友,说毕业很容易分手,等定了工作再找。

我那时候有碰到喜欢的男生,一方面因为不太会和男生相处,另一方面也有受到妈妈的影响,所以最后不了了之。事后想起,总觉得可惜,因为那是唯一可以不顾其他只谈爱情的时期。

毕业以后,我回家工作,重新和爸妈住在一起。当时的我猛然发现,虽然只分开了四年时间,但妈妈却和我印象中的样子,已经判若两人了。

当我认真准备职称考试的复习时,妈妈却在看考场时,说我的位置太靠前不好作弊,要不然随便抄抄就好了。

我发现工作中有些东西不公平不合理时,妈妈却说工作都是这样的,别太认真了。

当我在单位吸收了一整天的负能量,回到家身心俱疲,话都不想说时,妈妈却觉得她帮我找了这么好的工作,我还天天苦着脸,怪我一点都不领情。

我的烦恼身边没有人理解,没有人能说,只能每天在下班时,路过一个小公园进去坐一会儿,晚点再回家。

那时的我不懂,为什么明明回到了家人的身边,但我反而比一个人在外面感觉还要孤独。

这些都是日常小矛盾,并没有引起什么大的波澜。我和妈妈之间的矛盾爆发在我的恋爱问题上。

刚工作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多年没见的小学同学,相处了一段时间后他和我表白,我们就在一起了。

我当时有点想要弥补大学没有谈恋爱的遗憾,刚好有这么个合适的人,就谈了,并没有考虑结婚那么远的事,所以一开始就没有告诉妈妈。

但小城市没有秘密,我约会的时候被妈妈的同事看到并告诉她了。

妈妈接下来的一系列操作真的是有点惊到我了。她并没有直接来问我,而是背地里找关系去了解了男生的背景,感觉配不上我。然后她私下见了我的好朋友,让她劝说我分手。而在我面前她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

当我的好朋友把这些都告诉我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被信任和尊重。她出于“为我好”的理由,做的这些事,全程没有询问过我的意见和想法,在当时刚刚步入社会想要拥有自主权的我看来,简直是天大的伤害。

出于反抗心理,我没有如她所愿,继续和那个男生在一起,只不过转入了地下恋情,约会找人少的地方,免得被熟人看见。

谈了几个月之后,我也发现这个男生不适合,最终还是分了手。或许,没有妈妈这一段干涉,我们早就分手了。

但这件事成了横在我和妈妈之间的一个隔阂,我们彼此心知肚明,但又从来没有聊过这个事情。

我那时候完全不知道该如何跟妈妈沟通,因为小时候相处惯性,情感上觉得应该要和妈妈继续保持亲密、无话不谈,但又没有学会正确的沟通方式,导致那段时间我和妈妈经常吵架,但又不是有效的吵架,毫无信息沟通,都在发泄情绪。

我因为觉得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平等的对待而伤心,妈妈觉得自己好心没有得到感恩而伤心。网上那句话:父母都在等孩子感谢,孩子都在等父母道歉。这是对我们那段时间最好的概括。

每次吵架到最后,两个人都在哭,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就这样过了一年,妈妈可能感受到我在家确实不开心,松了口,答应我如果我能考上研究生,就可以辞职去读。

我很珍惜这个逃离牢笼的机会,工作之余认真复习,终于考上了研究生,来到北京读研。

分隔两地,距离产生美,我和妈妈的关系有所缓和。在北京读研期间,我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我不再像大学时那样混混沌沌、不想以后。而是从研一就开始考虑自己到底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提前考虑毕业以后的出路。

就这样,在三年研究生之后,我在北京找到了工作,顺利留下来。妈妈对我找的工作也很满意,因为目标一致,我们的关系又有了一段缓和的蜜月期。

在我毕业两年后,妈妈心疼我租房子总是搬家,替我付了首付在北京按揭了一套小房子,我自己还贷款。有了稳定的住所,我安心地在北京开启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随着我步入 30 岁,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像很多家长一样,妈妈开始焦虑我的终身大事,开始疯狂地催婚。她觉得人生就是一张待办清单,要一项一项地完成任务。她自己就是这样,当年和我爸结婚,也是出于年纪到了,而不是因为爱情。

所以在她眼里,我目前最大的任务,就是结婚生孩子。

但我在北京的这几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在见过了很多人之后发现,人生不是只有一种模式,可以去探索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不一定非要和别人一样。

我发现,自己对于爱情和婚姻并没有那么渴望,而是更愿意多体验各种不同的经历,发展喜欢的爱好,弥补曾经没有机会去做的事情的遗憾。

这个底层理念的不合,成了我和妈妈之间最大的矛盾点。

我曾经想要和她好好沟通,但基本都是各说各话,她无法理解我的观点,我也不能接受她的模式。

那时候我是非常无法理解,她和我爸的婚姻,在我看来并不幸福,但她依然要我也走进婚姻。

我开始用自己学习到的心理学知识,给她解释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说她和爸爸给我留下的一些童年阴影。

那段时间,我其实有点陷入到受害者心态里了,总觉得现在自己的很多问题都是他们导致的。语气里会带有一些抱怨。

有一次和妈妈视频时,我刚提起这个话题,妈妈立刻就哭了。

我忽然愣住了。我第一次发现,我一直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却忽略了妈妈的情绪,之前这么多年的情绪稳定,都是因为她压抑了自己。

我没有再说什么,让她把自己的不满和委屈都说了出来。她有点语无伦次,可能并不清楚自己伤心的点在哪里。

我那时候也没有特别稳定的内核,很容易受她情绪的影响。她一哭,我就会跟着哭。一哭脑子就变浆糊,准备好的话都说不出来了。

所以那个阶段我很怕回家,每次回家都会因为催婚而吵架。我既想做自己,又很怕妈妈伤心,陷入了深深的内耗。

然后就遇到了疫情,我被迫一整年没有回家,而且有很长一段时间居家办公。

我为了缓解居家的焦虑,参加了一个线上社区,社区的小伙伴都很温暖,我们经常在线上聊天。有人免费分享她在线下上过的疗愈课程,我跟着做了几次,开始向内探索自己痛苦焦虑内耗的深层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把童年的阴影一个个治愈,变得平和的我能够共情到妈妈的处境,开始理解她的想法。

她的成长环境和经历,让她并不知道人生还有别的选项,她让我按照她的想法生活,那是她能想到最幸福安稳的人生。她的目的,不是为了控制我,而是让我幸福。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构建了稳定的自我内核,明确了自己想要过的人生。

我还是会和妈妈吵架,但可以控制住情绪,不再被她带着一起哭了。这阶段的吵架,不再是吵情绪,而是要信息互换。

我想让她知道,我爱她,但并不能因此就完全按照她的要求生活,我是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想法,想过自己的人生。

她当时可能听不进去,但我感觉她过后是会反思的。因为每次吵完,她都会尽量避免上次吵架的导火索,催婚也不再那么频繁而明显。每次聊天会用旁敲侧击的方式“点”我。

我也不再容易被催婚点爆,而是装糊涂,不接她的话茬,就让这个话题落地,然后就过去了。

我们的关系又开始进入一段平稳期,只要不谈催婚,就能维持表面和谐。再加上有距离隔着,倒也相安无事。

直到她这次来北京。

一开始,为了怕吵架,我们都不敢提这个话题,结果家里的气氛非常诡异,透着一股各怀鬼胎的尴尬。

高敏感的我每天回家比上班还心累。

到第三天,我实在忍不住了,就主动跟妈妈聊起结婚的问题,并且第一次完整输出了我对婚姻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规划。

她说了她的担心和顾虑,我都一一回应了我想到的解决方案。聊到最后我们情绪都有点激动,我也忍不住落泪,但并没有影响我的表达。

说完以后我像是被放了气的气球,整个人都松弛了下来。妈妈的状态,也渐渐放松了下来。

从这天开始,我们才真正开启了轻松的同居生活,渐渐找到了双方最舒服的节奏。

我开始感受到,妈妈身上有种淡淡的矛盾感。一方面,她跟着我在这里过着很舒适悠闲的单身生活,心情很愉快。因为每天只需要给自己做口饭吃,没有那么多的家务,也不用操我爸的心,没有乱七八糟的家长里短,也没有嚼舌根的闲言碎语。

白天她出去逛逛超市或公园,想买什么就买点,在公园里寻找能参与的项目跟着玩一会。周末我都会抽出一天陪她去远一点她想去的地方,比如恭王府、故宫、天坛。

看得出,这段日子她过得很开心。

但另一方面,她之前看到和经历的所有生活模式,都在告诉她生活不可以这样。到了她这个年纪,就是要带孙子的,一定要把孙子带大她的人生使命才算结束,在此之前,她不能轻松地享受退休生活。这就导致她偶尔还是会因为焦虑念叨我几句,表现出不开心的样子。

但我已经能看到她这些情绪背后的原因,不跟她计较,而是跟她开几句玩笑,或者直接过去亲亲抱抱堵住她的嘴。

在我家的这段日子,我希望她能真的开心。

我多么希望,她能在这里发现,外面的世界很大,生活方式也很多。她被工作、家务、孩子困住的那些日子,能在退休后好好补回来,而不是继续为下一代奉献。

写作手记

一直想写和妈妈的故事,但却不知道从何写起。这次借着在短故事学院练习的机会,终于完成了。每天800字,写了10天,从童年写到现在,初稿主题并不清晰,像流水账一样。很感谢李梓新老师的耐心,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一些写作细节的指导,并没有打断我,等我全部写完才帮我梳理主题,大片删减和修改,才有了这篇文章。

文章写完以后,我好像理解了妈妈的很多做法,也看到了她那代女性的坚韧与困境。接下来的日子,我真想好好爱她。

本故事由导师指导完成

1月16号-29号,即将开始

点击下方小程序报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