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娜,今年32岁,已经结婚五年,丈夫张磊是一名程序员,我们有一个5岁的儿子小杰。父亲李国华是一个传统、坚硬的男人,58岁,年轻时是泥瓦匠,工作很辛苦,脾气也有些暴躁。母亲去世后,他一个人住在老家,生活得不算差,但有些孤单。
八年前,父亲因腿脚不好,主动提出想搬来我家住。我和张磊商量过,觉得父亲一个人在老家不太安全,身体也不好,便同意了他搬过来。没想到,这一住就是八年。
刚开始的几年,我们尽量照顾父亲,想让他过得舒心。可是,日子一久,我开始感到有些压抑。父亲的脾气越来越暴躁,经常挑我们夫妻的毛病,觉得我不够“孝顺”,对家里的一些琐事指指点点,有时候还会拿出他的传统观念来批评我。比如,节假日他总喜欢在家喝酒,喝多了就说一些不太好听的话。
今年的春节,情况尤为严重。
年三十的晚上,张磊和我忙着准备年夜饭,小杰在客厅玩,父亲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酒杯,自顾自地喝着。我走过去,看到他脸色有些不对,便提醒:“爸,您喝这么多酒,别喝多了,吃饭前先歇一歇。”
父亲没看我一眼,继续自顾自地倒酒,“我这一把年纪了,也不指望什么,不就是你们觉得我麻烦了?”
我愣了一下,心里有些不舒服,但还是尽量平和地说:“爸,别喝那么多酒,今天是全家团聚的日子,大家好好吃饭。”
父亲冷冷地瞥了我一眼,“你们都忙着自己的事,有空了才陪陪我,什么时候真心陪过我?”他的话语里满是责怪。
我有些火了,忍不住反驳道:“爸,我们也在尽力照顾你,忙家里的事也不容易。你常说自己不想麻烦我们,那我们也没法常常陪你。”
父亲把酒杯重重放在桌上,脸色铁青,“麻烦?我只是觉得你们这些做子女的,从来没有真正把我当回事。自己有了家庭,孩子,你们的世界就只有你们自己。你看你哥哥,他有自己的家庭,至少有时间陪我。”他提到我哥李明时,语气更加不满。
张磊坐在一旁,也有些为难,看到我和父亲的争执,他轻声说道:“爸,别生气,我们都在尽力,您也别总是往坏了想。”
父亲眼神依旧冷漠,“尽力?你们这些年把我放在一边,成天忙自己的事,什么时候关心过我?”他站起来,摔门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屋子里一片沉默,年夜饭最终没有气氛,大家都没胃口。张磊看着我,我也没有再说什么。直到那天晚上,父亲喝得醉醺醺的,一直在自言自语,最后终于睡着。
我心里开始有些不平静。八年来,父亲一直住在我们家,照顾他的责任一直在我身上,但他从未真正理解过我们的难处。每年过年,他都喝酒指责我不够孝顺,可他似乎从未意识到我们在忙什么。我们的经济压力也不小,虽然他在这里住,似乎还总是觉得我们不够重视他。
第二天,过年的气氛依旧没有恢复。父亲还是在说着老话:“我老了,没人关心我,没法享受生活。”
那一刻,我决定了。我跟张磊商量,觉得现在这个情况已经无法再忍耐下去。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我们的关系只会越来越僵硬。于是,我打了电话给我哥李明。
“哥,爸这几年在我们家住,日子过得越来越不开心。你看能不能接他回去住?”我直接开门见山。
我哥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小心翼翼地回答:“娜娜,我知道你们也挺难的。但爸现在的情绪真的不好,我也不确定他过去会不会适应。”
我点点头,“我知道,可是爸总是把我们当成不孝,虽然我和磊尽力了,但我觉得这已经成了恶性循环。也许换个环境,对他有好处。”
我哥终于答应了,表示他会去接父亲。
过了几天,我哥来到了我家,和父亲沟通了一下。父亲虽然嘴上不太情愿,但还是答应了去我哥家住。临走时,父亲看了我一眼,眼神复杂,“你们不是真心孝顺我,只是想赶我走。”
我心里一阵疼痛,但还是坚定地说:“爸,去我哥那里住吧,你们那边的环境也好,我相信你们能更好地相处。”
父亲没有再说什么,只是低着头,沉默地跟着我哥离开了。
我看着他们走远,心里有些失落。尽管做了这个决定,我并不轻松。毕竟,父亲是我最亲的人,他的情绪对我影响很大。我一直在想,或许他真的是需要一个新的环境,才能重新审视和我们之间的关系。
几周后,我和我哥保持联系,听说父亲在他们家生活得挺好,虽然刚开始有些不适应,但慢慢的,他和我哥的家人关系也逐渐缓和下来。
这段时间,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尽管有时父亲的要求过于苛刻,但他毕竟是父亲,长期以来,他的情绪和脾气是我无法忽视的。或许,我们在照顾他时,应该更多地理解他的孤独和不安,而不是单纯地想着自己的压力和生活。
如今,父亲在我哥家住得越来越好,我也松了口气。虽然距离有些远,但我知道,这种调整或许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毕竟,亲情需要的是相互理解和尊重,而不是一味的付出和责怪。
而我,虽然不再每天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却依然心系父亲,时不时去看望他,带着小杰一起过去,和他一起吃饭,聊聊天。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在这种缓和中渐渐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