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槽值》栏目(公众号:caozhi163)出品,每天更新。
网上曾有一句话,国产悬疑剧还得看东北和重庆。
一个寒冷肃杀,红色的鲜血和冰洁的白雪极致对比下,揭开尘封的真相;一个热到迷幻,雾气重重,穿梭于错综复杂的魔幻与现实间。
到这几年,东北在悬疑剧这一块势头越发强盛。
最近好评不断、频繁登上热搜的《我是刑警》,故事以1995年的鹤岗一二八大案为背景。
参演国家一级演员就有三十多位,鹤岗本地取景一百多处,刑侦专家全程指导拍摄,上线后连续11天收视率Top1。
在今年上线的另一部刑侦悬疑剧《雪迷宫》,拍摄背景也是东北。
剧情以突发毒品危机为背景,讲述了东北哈岚市一群年轻干警为维护社会正义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仅播出三天,央八次黄金档收视率三连涨,口碑收视双丰收。
遥想几年前,提及东北电视剧人们脱口而出的还是《乡村爱情》《刘老根》,幽默、乡土、日常是其中的关键词。
还没过多久,东北怎么成了悬疑文艺的沃土?
事实上,各个地域的影视作品逐渐形成自己的流派,不算新鲜事。
提及云南,首先想到旅游与犯罪题材——有《去有风的地方》的慢节奏,也有由《边水往事》展开的边境叙事。
说到厦门,避不开校园爱情或都市纯爱,一栋艾利斯顿商学院,已是偶像剧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笔。
至于东北——没有看过一部东北悬疑剧的冬天,是不完整的。
这几年的东北悬疑剧,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内容上质优,量多,后劲大,风格上厚重,粗粝,破碎感无出其右。
图源:《无证之罪》
往前看,有根据东北作家郑执《生吞》小说改编而来的《胆小鬼》,被称“中国版《白夜行》”。
故事从一则凶案开始:2001年深冬,东北,一座半废弃的“鬼楼”前惊现女尸,10年之后,疑似凶手再次作案……
可此前抓获的凶手已经死亡,是一开始就找错了方向?还是有人模仿犯罪,挑衅警方?
乳白的雾气,挂霜的尸体,深一脚浅一脚的雪地,冰冻的血迹,每个人都是僵硬的。图源:《胆小鬼》
几段时间线交叉闪回,真相却随着一群年轻人的校园生活展开后逐渐浮出水面。
少年秦理(欧豪)因父亲抢劫杀人成了众矢之的,好在有转学生黄姝(王玉雯 饰),好友王頔(侯雯元 饰)、冯雪娇(周依然 饰)陪在身边。
直到某天,替冯雪娇去锅炉房值守的秦理遭遇意外爆炸,毁容,耳聋,学业毁了,前路渺茫。
黄姝为了赚钱让秦理戴上助听器,最终被折磨致死,一场复仇也由此展开。
青涩的恋情,美好的友情,最终蒙上背叛和死亡的阴影。
剧情上,一段被冰封十年的沉郁往事,是天真美好、善良纯洁被扼杀后的叹息。
大结局时,警察冯国金问出的(王砚辉 饰)那句话,道出了无数人的疑问:
“我只是想不通,命运是不是总选择,最心软的人下手。”
剧情外,萧瑟的东北雪国、不再景气的工厂、被遗忘的雕塑……
都冰冻着观众的心,也让人对传说中的东北悬疑美学印象更深刻。
在《胆小鬼》之后,《漫长的季节》无疑又将东北悬疑美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20世纪90年代,东北小镇桦林。炼钢厂工人王响(范伟 饰)一辈子勤勤恳恳,首批下岗名单里,他的名字却赫然在列。
此时一起碎尸案被发现,为立功留厂,他积极配合警方,殊不知儿子王阳(刘奕铁 饰)牵扯其中。
寒冷的北方阴云密布,王响的人生被彻底改写:儿子王阳溺亡,妻子难以承受自缢离世……
直到十八年后,一个来自多年前的背影,让三名活在过去的老年团再度集合,只为化解心中的执念。
有人说,东北悬疑美学或许也可以被称为一种悲剧美学,事实也的确如此。
在王响一家人之外,悲剧也在不断发生。
大学生沈墨(李庚希 饰),为了谋生和逃离收养家庭在舞厅弹琴,被却被朋友出卖给港商;
聋哑弟弟傅卫军(蒋奇明 饰),为保护姐姐一路逃亡、顶罪,最终死在监狱……
“善良的女孩将人碎尸万段,破碎的哑巴喊声震耳欲聋,天真的诗人在冰河里长眠,三个老头和命运在舞厅里通宵跳舞……”
故事中的每个人,开始有多美好,结局就有多让人扼腕叹息。
当“再回首,恍然如梦”的歌曲响起,吸引百万人打分,拿下9.4分,对于东北悬疑美学而言,似乎已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图源:豆瓣
而不论将时间线前推,还是后移,东北悬疑美学,都鲜少让观众失望。
2014年的《白日焰火》,从一桩五年前的离奇碎尸案入手。
开始是悲戚隐忍的女人,落魄纠结的警探,相遇在压抑冷峻的东北的冬天。
最终却难逃离婚、查案的种种纠葛,所谓爱情,也如同划过白日天空的焰火,终是一场空。
影片尚未公映时,便已为中国电影赢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2017年拿下8.0分的《无证之罪》,则围绕当年震惊整个东北的解“雪人”连环杀人案展开。
剧中李丰田(宁理 饰)的疯狂,朱慧茹(邓家佳 饰)听到恋人决定让她死换自己活时的绝望,郭羽(代旭 饰)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之后很多年,仍是一批观众挥之不去的梦魇。
“开始我以为杀人犯是最恶的,后来才知道,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或者别人的死亡倒计时。”
李丰田揍人时,血溅脸上,他开始狂笑,让人不寒而栗。
到了这几年,从《双探》《黑土无言》,到《平原上的摩西》《立功东北旧事》……
东北悬疑美学也好,悲剧美学也罢,似乎早已不止一种类型作品那么简单。
从过去到现在,乃至不久后的将来,似乎没有瓶颈的东北悬疑剧,是怎么炼成的?
东北悬疑有三宝:冬天,旧案,悲喜交加少不了。
漫长的寒冷的冬季,废土风格的破败厂房,一望无际的雪原,掩埋和封冻证据的冰雪……
适合悬疑剧的情景与氛围,这里天然拥有。
不止悬疑剧,其他如谍战等需要烘托心理气氛的电影,也常以东北为背景,或在这里取景。
十足的氛围感之外,东北悬疑剧作让人上头,也离不开真实的“怀旧”叙事。
稍加留心,不难发现无论是真实故事改编而来,还是原创故事,许多东北悬疑作品大都避不开——
上世纪90年代。
《我是刑警》中第一个案件原型是发生在1995年的鹤岗1·28持枪抢劫大案。
《平原上的摩西》原作,则是从沈阳的“三八大案”里得到灵感。
故事原型中,4名持枪歹徒身着伪装,闯入南山矿的值班室和保卫科,与值班经警和保卫科人员展开激烈枪战。造成11人死亡,其中包括9名经警和保卫人员,以及一名小男孩。
为何东北悬疑力作总以这段时期为背景?为何故事里和故事外的人,都对那些“旧事”念念不忘?
可以说,一个“旧”字,既代表了东北历史的漫长积淀,又与整个东北的怀旧心境相关。
从东三省的抗日烽火,到林海雪原的剿匪传奇,到共和国长子的工业奇迹……
东北一路走来的历史,本身承载着无数故事,让人频频回头。
但时间来到上世纪90年代,彼时企业改制,资产重组,工龄买断,下岗名单,无不冲击着普通人的生活摇摇欲坠。
在时代的洪流面前,道德和尊严不堪一击。
《漫长的季节》里的孙巧云,下岗,丈夫摔断腿、儿子白血病,家中又有四个老人需要赡养。孙巧云无奈在卡拉OK中陪酒,还在给儿子唱《小星星》哄睡。温情背后的残酷,格外令人痛心。
以班宇、双雪涛、郑执等为代表的80后东北作家,在童年经历了生活稳定到不安的变化。开始将东北没落的历史,与一代人内心的惆怅写进小说中。
共情叙事,映照时代变迁。
自然环境、人文底蕴与文学思潮的结合,最终构成了影视中的东北悬疑。
图源:《我是刑警》
不过,若以为所谓“东北悬疑美学”只包含“悲剧”和“粗粝”,却又不全然。
多年工业发展沉淀,让这里的人们看似粗犷,内心却有着细腻的文艺细胞。
油条饭包的纷繁琐事,前苏联激昂的进行曲,德彪西的《月光》……都让东北显得魔幻又迷人。
《平原上的摩西》里庄德增与傅东心结婚时,女方家属演唱了一首前苏联的文艺歌曲《灯光》
何况与更暗的凶杀风格相伴的,还有随处可见的喜剧元素。
东北人的大碴子口音、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字里行间的小幽默,都是东北专属的地域特色。
《漫长的季节》里彪子“颓废”半生,归来仍“人活一张嘴”,怼天怼地怼命运。
《我是刑警》里一群“偷豆贼”作案同时,不忘集体搞“封建迷信”拜大仙,钻研《地道战》《铁道游击队》《水浒传》。
刑警都摸上门了,还纠结是不是得罪大仙了
这些喜剧要素,反映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心态,一种黑色幽默。
以笑映悲,喜剧的底色是悲剧,这大概已被浸透在东北悬疑剧的根系中。
东北悬疑剧也曾被人诟病模式化、同质化:大雪、寒冬、工厂、迪斯科等要素仿佛成了必备,年代怀旧模式似乎也有些雷同。
不过随着这几年的发展演变,东北悬疑已经是在不断迭代之中。
《我是刑警》不仅局限在东北办案,也涉及了甘肃白银案,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等案件。
打破固有的东北印象,《漫长的季节》特意选在充满暖色调的秋天。
不特意区分时间,用过去与现在的不断切换遮挡“年代”的这一关键词。
金黄的玉米地,案件发生,凶手逃跑,明明是收获的季节,却有人注定永远失落。
不论是东北悬疑,还是所谓的“东北文艺复兴”,都在打破人们的固有印象。
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提到东北,要么是充满乡土气息的二人转,要么是短视频中的社会摇、喊麦、街溜子土味视频。
《立功·东北旧事》里,在短视频常扮演街溜子的“李会长”也客串一把,上演了一出骗吃骗喝的剧情
“轻工业喊麦,重工业烧烤”,一度成为东北的代名词。
而近几年的“东北文艺复兴”,将东北的另一种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
在乐坛,具有东北气质的歌曲接连出圈。
柳爽在《漠河舞厅》里,哽咽唱着“如果有时间,你会来看一看我吧,看大雪如何衰老的,我的眼睛如何融化”;
毛不易的《东北民谣》,用一句“锣鼓声声正月正,爆竹声里落尽一地红,家家户户都点上花灯,又是一年好收成”勾起了无数东北人的家乡记忆。
图源:《东北民谣》歌词截图
综艺中,脱口秀、电影等领域的不断输出,又让人们对东北人的好感进一步增加。
加上《马大帅》等电视剧的考古,人们重新发现在傻笑之后,东北文艺其中的精髓与妙处。
在许多人心目中,东北已然摆脱掉工业锈蚀、颓败衰落的帽子,成为文艺滋生的乐土。
作品上当然也不局限于悬疑题材,《人世间》全程催泪,《父辈的荣耀》也边追边哭,还有承包了无数人笑点的《鹊刀门传奇》。
如果非要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大概是多少年来,东北人从没忘记过的普通人叙事。
而这正是东北人历来最擅长,也始终在表达的事。
人人守在电视前看小品的年代,东北人赵本山和范伟,在舞台上喊着“我觉得劳动者是最美的人”;
农民进城务工的那些年,讲述农民工老赵一路护送去世工友回家的《落叶归根》横空出世,成了后来“中国最好的公路电影”。
多样的作品,独特的表达,实际无不在诉说东北人的生活:或许有失意、衰颓,但仍然在乐观地“挣扎”。
就像东北人呼兰在脱口秀中说的那样:其实很多人想象的东北,短视频中的东北,是不一样的。
在戏内,东北人幽默风趣,嬉笑怒骂;在戏外,他们的生活尚且不足以让他们完全地“笑”。
在这片土地上,唯一不变的真理:严寒不会和你讲道理,但好在还有承接一切的黑土地。
只要你想活着,它就让你活着。
所有的事最后都会落地,就像凛冬总会到来,但冰雪终将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