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远洋捕捞”、趋利执法、粗暴执法等词,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是民营企业。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就在本月,于12月11日~12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家的一个重要决定令民营企业及业界人士欢欣鼓舞。

——明年将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

这是近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对规范涉企执法作出明确部署,无疑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紧接着,12月16日,国务院以“加快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为主题进行第十一次专题学习,再度强调“明年将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这一重要部署。国务院总理李强还在会上表示,要强化执法监督,关注罚没收入异常增长、大量异地执法、大额顶格处罚等情况,审查核实相关执法行为,有问题的要及时纠正。

为何要规范行政执法

规范行政执法,实乃民众之共求。

今年以来,围绕罚没收入异常高增长、涉企异地执法等情况,公众讨论颇多。此次提出的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部署不仅为规范行政执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行动方向,对于提升行政执法的规范化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公众对法治的信心也具有重要意义。

罚没收入是指执法、司法机关对违法违章者罚款的款项、没收的赃款和赃物变价款。其实,罚没收入属于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非税收入,国家统计局2022年数据显示,国家罚没收入占比国家非税收入约为11.6%,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较低。但是,由于罚没收入关系到企业、百姓的切身利益,一些“过罚失当”“以罚增收”“逐利罚款”事件极易引发社会重点关注,比如胡乱收费的停车费,更有网友评论表示“小额罚款更应关注,背后是亿万老百姓”“动不动就罚款”。

据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非税收入约3.7万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10月和11月非税收入增速均在40%左右。非税收入大涨背后原因为何?从一些地方披露罚没收入快速增长的原因来看,要么是有大案要案结案,法院判决并缴库的罚没收入增加,要么是公安罚没收入增加,但一些地方罚没收入异常激增也应引起警惕。

2024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的指导意见》,严禁地方出现“乱罚款”“以罚增收”“以罚代管”“逐利罚款”现象,避免“小过重罚”。这是我国第一次对行政法规、规章中罚款设定与实施作出了规范,旨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推动高质量发展。

而“远洋捕捞”主要指违法违规异地抓捕民营企业家,查封、冻结、甚至划转外地企业和个人财产的行为,严重侵害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侵蚀民营企业发展信心,是对法治的破坏,对当地营商环境的污染,必须拿出雷霆手段、依法依规予以清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东省成武县市监局的工作人员在录音中表示“干垮一家企业太简单了”。

在今年,“远洋捕捞”方面发生了系列典型案件——山东省成武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某工作人员对巴克公司的诸多执法存在不合理、不规范的情况,并说出了“干垮一个企业太简单了”这一惊世之言,引发各大媒体及公众关注探讨;还有近期在浙江省人民检察院的一次发布会上披露的“警察私自跨省带走企业家并索取财物”案例,更是令人胆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针对涉企异地执法,今年9月,杭州市上城区九堡派出所发布的一则提示直言称“外地公安不得非法入企办案”,引发法律圈及公众的广泛讨论,网友呼声大都褒多于贬。

中央、国务院关注

事关行政执法,国家及相关部门怎么做才能真正让人“拍手叫好”?

事实上,过去一年,中央、国务院反复强调、密集发声,要规范涉企执法,力求改进执法行为,降低企业负担,提高执法透明度和规范化水平,着力为各类经营主体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比如,今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10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单位的行政执法行为,不能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执法,不能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及时对罚没收入增长异常的地方进行提醒,必要时进行督查;10月14日,市场监管总局、工信部、司法部、金融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齐聚国务院新闻办,在这场新闻发布会上释放加强对企业法治保障的信号:严格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加强涉企执法监督、整治行政执法突出问题;11月,公安部文件《关于规范办理刑事案件适用资金冻结措施的若干规定》明确,要进一步规范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适用资金冻结措施,整治执法突出问题。

其实早在2023年,国务院就曾发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强调要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避免过度执法和行政干预,减少对企业的不必要干扰。

此次国务院第十一次专题学习会议的主题——“加快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是明确的目标,是标本兼治的开始,也是企业、公众的福音。

公众及官媒的声音

“明年将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这一部署,还引发了全网关注点赞并纷纷抒发“真情实感”。

“中央都在关注了说明问题已经很严重了。”“早该管管了!”“但愿能落实!”“现在异地执法乱七八糟,国家要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抖音、百度、微信等平台的网友评论截图。

更有网友提出“不单止罚没收入,财政报表中的其他收入也建议督导提高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人民日报等官媒及南方都市报、新京报、财新周刊等其他知名媒体也纷纷“发声”。

12月16日,人民日报评论发文表示,无论是防范选择性执法、趋利性执法,还是对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坚决纠正、严肃追责,抑或是避免“小过重罚”“重过轻罚”,道理和要求都是相通的。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各方必须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既不能失位、缺位,也不能越位、错位。

10月8日,新京报也发布评论表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持续激发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必须依赖公平可预期的执法。必须对“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执法”等破坏法治的做法予以规范。让企业不被“远洋捕捞”理应成为各地执法机关异地执法的一条红线。

12月18日,财新周刊强调,无论是滥用行政裁量权、执法不公正,还是异地违规执法、趋利性执法,说到底都是权力运行失范,乃至失控,沦为一些人谋利的工具和手段,法治受到极大冲击。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既是纠偏,也是维护法治政府的最起码底线,此次专项行动的成效将成为法治政府成色的一块试金石。

南方都市报曾指出,对于当下的经济形势而言,规范涉企执法,回应企业关切,更大力度保护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显得尤为关键,行政处罚不是目的,执法的根本目标是维护良好市场秩序、促进广大经营主体规范健康发展,如何将执法之弊变为发展之利,如何打造更优营商环境,更好地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是未来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

此前,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亦报道称,随着涉企执法行为的不断规范化,我国将进一步营造公平有序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可以放心干事、安心发展,进而提振经营主体信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学习时报》也表示,要“把涉企任性执法关进制度的笼子”,规范涉企执法为企业“减负”,为优化营商环境夯实法治支撑,方能激活市场经济“一池春水”,让我国市场经济充分释放韧性与后劲。

期待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的开展和执法监督的进一步强化。

作者 | 吴龙芳

微信编辑 | 吴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