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浦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正在有序推进

其中,有一处复查点位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沪江大学近代建筑

作为沪上最美大学之一

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沪江大学近代建筑 航拍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沪江大学校门(现上海理工大学校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沪江大学校训

一起来了解

沪江大学近代建筑文物

实地调查的故事吧

在前期准备中,普查队员们查阅书籍档案,搜集历史沿革、测绘图纸、史料照片、修缮信息等,对于该文物建筑群的前世今生深入了解。

沪江大学近代建筑位于军工路516号,原名上海浸会大学,美国基督教南北浸礼会于1906年创办,1914年改名为沪江大学。抗日战争时期,沪江大学遭日军占领而被迫迁移,一度解散后又易名为“沪江书院”。

如今,坐落于此的上海理工大学不仅守护着“沪江”的老建筑,更传承着宝贵的“沪江”精神。沪江大学近代建筑为砖混结构,清水红砖墙面,双坡红瓦屋顶,现存文物建筑32幢。2019年10月,沪江大学近代建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沪江大学馥赉堂现状 航拍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沪江大学历史航拍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校长办公楼(思晏堂)

追寻百年学府的历史文脉,杨浦“文物人”在行动。“拍照、测绘、记录……”深秋的清晨,普查队员们各司其职穿梭在斑驳的石刻、学院哥特式风格建筑中,逐步走入文物的历史空间。普查序幕从沪江大学第一幢综合性大建筑思晏堂开始。该建筑始建于1908年1月21日,1957年5月15日重建完成,现为校长办公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普查队员们利用无人机航拍、高清数码相机近景拍摄、RTK及CAD测绘等,确定文物本体四至范围,采集文物平面图、立面图的相关信息,对重点保护部位复核、拍照,并评估其保存现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普查过程中,普查队员们不断与三普资料进行比对,及时发现建筑资料中的内容偏差。思晏堂由清水红砖、石头和美国松木建成,普查队员们对原楼立面上的双联尖券、山墙玫瑰窗、凸出屋面的尖塔以及外墙的扶壁等进行拍照、勘察,属典型的美国学院哥特式建筑风格。思晏堂与学校共同走过百年风雨,见证历史跌宕起伏,这里一砖一石一木,为研究优秀文化遗产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绘制建筑平面图、立面图

沿着历史的印迹,普查队员们秉承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对一幢幢文物进行仔细勘察、记录,确保每一处建筑的特点、每一个数据都准确无误。

沪江大学分别于2016年、2017年、2021年对思裴堂、思魏堂、家属楼108号进行修缮。其中,思魏堂现为学校礼堂,建筑平面呈“L”形,为纪念沪江大学第二任校长魏馥兰及建校三十周年而建,是沪江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普查队员们拿出测距仪、标尺等,精准测量门洞、窗洞间距,并采集数据信息;同时,具有历史特色的大门拱券线条装饰、窗拱等拍照留档,采集文物建筑特色细部的资料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礼堂(思魏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属楼108号即刘湛恩故居,2021年6月,修缮一新的刘湛恩烈士故居红色文化主题馆开馆。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倡导的“学术化、人格化、职业化及平民化”的沪江精神源远流长。以罗马风风格和哥特式风格的建筑,或处于绿树浓荫之中,或与现代建筑相晖映,成为上海理工大学的一道靓丽景观,也成为杨浦区宝贵的文化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湛恩烈士故居红色文化主题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普查工作的深入推进,普查队员们将继续用脚步寻迹历史,与文物对话,担起时间使者的角色,用现代科技唤醒沉睡的历史,用匠心精神守护着城区的文脉,用专注讲述一砖一瓦的动人故事。

文字/图片:闻吕

编辑:周梦真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