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壶一世界

洪巧俊

跨界是一场奇妙的融合,将不同的领域和思维方式相互交织,创造出更为丰富的可能性。

在潮州,有不少雕塑家跨界做壶,把雕塑和壶艺创意融合,大都做得比较成功。笔者经过接触和了解,发现这些跨界做壶的大师中,卢桂荣善于把雕塑符号完美融进壶艺中。他的雕塑壶浑然天成,是实用性与艺术性融于一体的典范。

如果一个壶艺师制作的壶,既重泡茶功能,又重艺术审美,那一定是壶中佳品。

为什么雕塑家跨界做壶容易成功?因为艺术是相通的。况且他们都是玩泥巴的人,雕塑手法娴熟,做壶嘴、壶钮、壶把、修坯也就不是难事。再说雕塑是一个高雅的艺术,雕塑家更具艺术眼光,这让他们跨界制壶更有优势。

卢桂荣1991年毕业于广东省陶瓷学校雕塑专业,从此开始了他的雕塑人生。也是这一年,他被该校留用,有幸师从于陈钟鸣、叶竹青等老艺术家。

几经沉浮,时间来到了2012年,市场机缘让卢桂荣开始跨界做起了手拉壶。

黑格尔曾说过:“雕塑,是艺术家把灵魂灌注到石头里去,使它柔润起来,活起来了,这样灵魂就完全渗透到自然的物质材料里去,使它服从自己的驾御。”如今卢桂荣是要把灵魂揉进泥巴里,把雕塑融进潮州的传统工艺手拉坯朱泥壶中,使手拉壶更加多样化,更加艺术化。

约瑟夫·博伊斯说,思想就是雕塑。先为雕塑家,后为壶艺大师的卢桂荣总喜欢把壶注入思想,所以他的壶艺作品才有丰富的内涵与多彩的故事。

读他的壶,首先要了解这把壶的主题思想,才能读出壶中的故事与文化内涵。

在壶艺家的作品中,《渔翁》不少,但大都表现的是“姜太公钓鱼”的形象。然而卢桂荣创作的《渔翁》却别具意蕴:斑驳的斗笠(壶盖),随风飘动的蓑衣(壶身),虚静却极具张力的鱼竿(壶嘴),从壶身中长出来的曲线型壶把,配上大鱼追小鱼的动感画面和“山外山、人外人”的书法雕刻,一幅万籁中独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充满想象力的画面铺陈开来,令人遐想万千。

艺术创作是永无止境的,只有耐得住寂寞,不断求新,才能创作出有思想、有故事、有灵魂的作品来。

这需要有丰富的设计理念,如何巧妙地把形态的寓意运用到壶上来,如何把雕塑的语言表现在壶上,考验着制作者的思想与技艺。

对于一个雕塑家来说,掌握了娴熟的技艺,雕什么并不难,难的是塑什么主题,如何表达要讲的故事,让思想飞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卢桂荣创作的《渔翁》壶,一只大鱼追两只小鱼,刻法上采取一阴一阳,大鱼雕得霸气,张着大嘴正追着两只小鱼。通过浮雕的表现手法,将渔翁、大鱼和小鱼三者间的大小强弱关系生动展现出来。

壶嘴是雕塑的鱼竿,盖是用段泥采用跳刀制成的斗笠,栩栩如生,整壶是静心坐着的渔翁,形象逼真,生动有趣,加上壶身雕塑的三只鱼,就是一幅趣味横生的中国画。

这让人想起了黄永玉先生那些妙趣横生的画,比如《鸟是好鸟,就是话多》,画的是一只鹦鹉;比如他画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猫头鹰……一张张个性戏谑的画作和俏皮的语言,以动物形象讲人间的故事,让人忍俊不禁。

在笔者看来,卢桂荣《渔翁》的画面,与黄永玉先生的画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讲一个故事,表达一种思想。

壶身的另一边,镌刻着“山外山,人外人”的铭文,则是对这一主题的直接呼应和深度诠释。其实这就是一幅书法作品,行楷、落款、钤印、留白……这种雕塑装饰,使壶的书卷气、金石味更浓,艺趣顿生。

卢桂荣说,这样设计旨在提醒人们,在生活和事业中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即使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要意识到天地间还有更多的高山需要攀登。同时,也是倡导一种豁达淡然的生活哲学,鼓励人们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享受过程,体验人生百态。

《渔翁》壶能做得如此形象生动,有文心、有神韵、有意趣,的确是罕见。壶有了文气,有了内涵,也就有了文化价值,才是收藏者所追崇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卢桂荣的《渔翁》壶是束腰有脖,这更加增添了人物的形象化,使作品更有灵动感。而把、嘴似乎是从壶身长出来的,有妙若天成之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卢桂荣创作的《初心》《禅宗》两把壶,讲的是佛的故事。《初心》制作严谨,线条流畅,整壶简约朴实。壶盖上的莲蓬仿若是自然生长,莲蓬下那细细长长的秆延伸到莲池中……

“莲由心生,心生万相”,作品与禅学意境相融相生,从而提升了整壶的文化魅力,赋予人精神的思考和心灵的感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禅宗》壶的壶身上是一只佛手拈一朵莲花,寓意拈花一笑,莲花下是六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壶钮是含苞待放的花蕊。这是一幅画,还是一把壶?是画也是壶,壶中有画,壶中有禅意。这也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笔墨情趣”、气韵生动、意境深远。

不少收藏家说,他们很喜欢卢桂荣的《乡情》壶,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他们说让人想起童年的记忆,收藏《乡情》壶就是收藏乡愁。家乡的记忆是深深烙印在他们心底的一幅幅生动画面:或许是鱼塘边青草依依,放牛娃坐在牛背上嬉戏的情景;或许是炊烟袅袅升起的傍晚,母亲遥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抑或是那熟悉的老屋、古树、田野和溪流,这些都构成了他们魂牵梦绕的乡愁。每一位在外漂泊的人,也许都会在某个瞬间被这样一幅充满乡情的画面所触动,唤醒内心深处那份最纯真的童年回忆和对家乡的无尽思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乡情》壶的构思让笔者仿佛回到童年,那个骑着牛在乡村小道的牧童难道不是当年的自己?在家乡的白塔河,我常常骑着那头高大的“黑衣王子”(我给我放养的牛取的名)蹚过河流到对岸的草地放养。到河的深处,牛只露出一个头,而我骑在牛背在,身子倾斜在牛头边,一手握着牛绳,一手扶着牛的脖子,在激流中缓缓前行……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诗句。《乡情》象征着传统文化的韵味和对家乡田园生活的怀念,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淳朴的情感寄托,就像李可染先生国画中牧牛童的形象一样,壶的造型就像鱼塘中露出的牛背上坐着一个牧童,展现出作品的童真和趣味性。

离家千万里,那份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更加深沉,也只有远离之后的游子才能真正体会到“故乡情”的厚重与珍贵。

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诠释了壶的气度,表达了壶的气韵,又突出了审美的视觉,实用又有艺术性。

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在艺术中,有个性的作品,才算是美的。”在笔者看来,卢桂荣的作品,不仅重视追求个性化,而且运用多种陶瓷艺术手法,来表达个人的情感、意志与思想。

卢桂荣是从雕塑家跨界到手拉壶的,但从他的壶中,仍然看到他作品雕塑元素的表现力,是那么自然素朴,每件作品都体现出他的思想内涵。

从造型、泥色、雕塑、书画、篆刻……卢桂荣创作的手拉壶,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心雕琢,像是在讲述一个个荡气回肠又富有哲理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