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岁幼儿园毕业,

25岁读建筑,

38岁开始艺术创作,

41岁完成第一个室内设计项目……

为了能与更多人分享对家居和生活的想法,他担任了“栖息地”智能住宅的艺术总监,开始频繁往返国内外的工作旅程。

他,就是卢志荣老师,今天70岁。

我们见证了他在北京忙碌而丰满的一天。每天工作到深夜,每件事亲力亲为。

他说:“我出身卑微,但很侥幸,经历过最美好和最糟糕的时刻。如果曾与国王握过手、与乞丐交过情,代表着在无常与变迁间能得到完整无缺的人生。我多感恩、多无憾……”

从香港筲箕湾的风帆渔港到哈佛的学术殿堂,从德国索利突艺术学院静谧堡垒的画作,到“栖息地”中的美好家居蓝图,卢志荣的艺术与设计之路是一场跨越时空与文化的旅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卢志荣在中国香港长大,于1988年以最佳论文奖取得哈佛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他曾任教于纽约锡拉丘兹大学,曾经是德国斯图加特的索利突艺术学院的成员。他还经常出席设计和文化的讲座及论坛,并在不同大学担任主讲和客座评论员。2015年“世界杰出华人设计师”得奖人。他的丰富创作涵盖了建筑、雕塑、室内与家具设计等领域,一直以对理念的净化、诗意的诠释、细节的关注,备受意大利及国际设计界推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午9:00

来广营花市买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一方器物馆”布展,卢老师一早就去花市边挑选边构思:鲜花还是盆栽、多大多小、鲜艳还是清淡,“脑海中从不明确到更不明确……”

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筲箕湾是一座繁忙的渔港。在卢志荣的童年记忆中,一只只随手折就的纸鸢或木棍改造的小艇,便成了带他遨游远方的天使。自小,他对手工劳作、书法描红等课程满含热情,让他度过了最轻松愉快的小学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卢志荣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在香港度过。

20岁出头,他在建筑工地工作时接触到建筑背后的设计工作,对图纸上的空间及设备产生了莫大兴趣。于是,他一边在工地工作,一边在香港理工学院的夜校进修。25岁他已成为一名高效的绘图员,为香港多家建筑事务所绘制施工图和效果图。这期间,他曾就职于由美归港的著名建筑师兼艺术家何弢创办的事务所。何弢的创作与香港的传统建筑截然不同,而他当时刚完成的香港艺术中心设计,给卢志荣留下了深刻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2岁开始建筑领域的工作,26岁考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建筑系,198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25岁时,他毅然辞去工作,独自躲在大屿山自修一年,重温书本,最终考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建筑系。其后,凭借优异成绩,他获得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建筑系攻读硕士学位,开启了更高层次艺术和设计的探索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午10:30

草场地一方器物馆布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北京草场地国际艺术村的“一方器物馆”,卢老师用小花、干枝、果子等植物给器物带来一种鲜有的共鸣。“希望这些器物,能够衬托看似寻常和一度被人们忽略的生活之物,恰如其分地展现出它们之前未被看见的优雅和独特。”

1992年,卢志荣在德国斯图加特的索利突艺术学院参加了一次艺术交流,并举办了名为“Landscape and Objects”的个展。在这个远离商业压力、远离现实纷扰的静谧堡垒中,卢志荣与来自全球的22位艺术家展开了交流。他们中有音乐家、视觉艺术家、文学家、平面设计师、建筑师……这种跨学科的碰撞让卢志荣感到无比充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德国期间绘制的30张一组的绘画:卡地楚之行绘画集(Drawings from To Kardizu) 1992,铅笔,粉彩和白纸;200Wx175Hmm

1992年,卢志荣为自己安排了一场为期30天的试验,每天清早起床,面对一张白纸所带来的新的开始,清晰地把他向往的文明记录其中。最终他创作了30幅精美的画作,跨越了建筑师的视角和空间思维去重新构想文明,从艺术视角出发,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维度融会一起。当时,有艺术评论家建议他将这些二维手稿转化为三维作品,但当时的卢志荣尚不具备这样的资源和经验。在接下来的意大利设计实践中,他用了近20年的时间,逐步掌握了木材与金属工艺,并尝试将这些手稿从平面转换为立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惊鸿远客”展览现场。青铜与枫木成为他精神物化的艺术媒介。青铜的氧化锚固着时间的开始,而枫木则是从古到今以其朴素的存在一直延伸到永恒的材料,这两种材料共同表达着卢志荣的创作是一种对时间的抗拒及如何更接近永恒的追求。

经过三年的实验,他终于在2010年完成了第一件从二维手稿转化为三维的雕塑作品《伊贝拉之行》。此后,他陆续完成了11件手稿的转化。虽然从最初耗费的三年时间逐渐缩短到一年内去完成一件作品,但面对第12件和第13件作品的转化,他又一次陷入了停滞及更大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To Ebela《伊贝拉之行》2011,Natural Canadian,Maple and Oxidzed Bronze(枫木、青铜),562 L x 206 W x 218 H mm

从手稿中的抽象思考到触手可及的真实存在,卢志荣用了整整18年的时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与失望。他常常问自己:“为什么它们还是拖着我一起往前……”或许是因为它们真正承载了他一贯的精神,体现了他对世界的坚定信念,反映着他理想的文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午2:00

三里屯SIMPLE ONE画廊布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三里屯盈科中心景苑C座B1层的SIMPLE ONE,卢老师为“惊鸿远客”雕塑展布展,每一件作品都亲自摆放、调整。

过去一年半,卢志荣都专注在“栖息地”智能住宅的项目上。他形容这是一个“巨大的小项目”。巨大是指他和团队对创造美好家居的责任和承担,小是他们要在极小的空间内创造出密度极高的设计。在卢志荣设计中心,他的工作更像是引导和协作,提供进一步的思考方向,并推动技术研发的突破和实现。他希望为中国家庭设计出能负担得起、在日常生活中带来正面影响的产品,让生活变得更加便利、轻松,同时提升健康家庭应有的环境和幸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完成的香港丽晶酒店改造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国SERENORTH Residence项目

相比以往大型的酒店和样板间设计,家庭空间的设计更繁复,要把所有重要的环节和琐碎的细节重新审视、定义,并在设计和用途上创新。他不断追问自己:这个设计是否合理?能否持续?是否还能更好?会不会存在问题?使用时是否会碰到或受伤?这个槽如何清洁?线路最好从哪里引出?这些改造以及对CMF(色彩、材质、工艺)全面的优化和增幅,意味着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由定义空间和生活方式,让家真正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栖息地。

⏰晚上7:30

三里屯SIMPLE ONE画廊沙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同期展开系列沙龙,卢老师与设计师、艺术家和各界朋友一起交流关于艺术、设计、审美及人生的哲理等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Q&A

卢志荣的快问快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1年在德国斯图加特的索利突艺术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5年在希腊雅典完成第一个室内设计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4年在希腊雅典“搬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在北京“惊鸿远客”展览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用为诗 以诗为用”

卢志荣老师,生日快乐!

看完卢志荣老师的展览“惊鸿远客”和他的经历与思考,你有哪些感受?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DECO将选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书《惊鸿远客——卢志荣的雕塑》。

摄影|张之洲、王艳萍、周心然、璐璐

文|林楠

编辑|关迪

实习生|Easson

图片提供|卢志荣、一方器物

特别鸣谢|Timelab感官时间、SIMPLE ONE

本文为《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权所有,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投稿,请联系留言获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