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强则人才强,人才聚则产业兴。

如何实现产业与人才“双向奔赴”?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给出的方案是,实施人才引育用留“四大工程”,持续构建区域人才服务体系,推动形成“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良性循环。

全方位“引才”

集聚产业发展动能

近年来,开发区搭建多样化平台载体,促进人才加速集聚,区内现有市级以上各类创新创业平台载体近百家,累计引育市级以上人才工程12人、省级以上人才工程15人,先后引进中国科学院徐春明院士团队、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周光远团队、海外人才张其凯团队等高层次人才,与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等10余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发区汇聚80余家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成立高端化工产教联合体,深化与国内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以将联合体建设为高端化工“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关键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产业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为目标,持续加快高层次人才集聚,形成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对接百所高校、链接千家企业、集聚万名人才”的“百千万”人才工作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土化“育才”

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在开发区,人才工作注重“引”的同时,也注重“育”。

投资450万元,高标准打造集“一图库、一平台、一大厅、一队伍”于一体的“一站式”人才综合服务中心,为“四链”融合发展机制增加“数据链”支撑,推动开发区、综保区人才服务跑出“加速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营港人才服务综合体项目效果图

线上,开发区绘制人才数据地图、人才数据库、人才生活地图,汇聚各类数据244万余条,深度挖掘数据应用价值,打造人才信息全景展示图库。围绕人才招聘、人才服务、人才政策、人才科创,打造人才线上服务智慧平台,实现企业用工需求“一网发布、全网知晓”。设置“人才、就业、社保、医疗、教育、金融”六大服务门类,涵盖85项服务项目,实现“足不出户、完成网办”一站办理。

线下,开发区建设综合服务窗口、人力资源市场、人才会客厅、人才培训空间、人事档案室等服务设施,打造“一站式”线下人才服务综合体,构建服务于人才全生命周期的专业化管理人才服务专员队伍,采取“专人”“专线”“专窗”“帮办代办”等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线下人才服务“就近办、高效办、便捷办”,形成礼遇人才、服务人才的良好氛围。

针对性“用才”

赋能产业高速发展

需者“出榜”,能者“揭榜”,强者“挂帅”。开发区营造的良好创新生态,让振华新材料有限公司受益良多。该公司发榜金额1000万元的高性能稀土顺丁橡胶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项目,促成了两家科研团队开展联合攻关,有力提升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整体效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以来,开发区推行项目攻关“揭榜挂帅”,把制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榜公布,激发各类人才攻坚克难。截至目前,已征集自主发榜项目22项,总标的额2600万元,已有24家科研院校所与发榜企业进行对接,攻克重大攻关难题6个,揭榜金额超1300万元。

此外,开发区推进东营港智慧人才云平台项目建设,按照“一库一图一平台一门户”的“四个一”功能架构布局,收录人才、产业、需求、政策、成果等数据260余万条,归集整合全区各行业、各领域、各部门的人才和产业数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全区人才资源、人才数据、人才服务平台和成果转化的数智化服务。

贴心式“留才”

助力人才安居兴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让人才留得下、留得住、留得久,开发区出政策、出服务、出实招,当好人才服务“店小二”。

——按照“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促港”的思路,开发区依托仙河镇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总投资26亿元建成投用“北师大东营实验学校”“中心医院改造提升”两大民生工程,组建90余人高水平医护队伍和400余人高素质教师团队。

——推进镇域环境整治,启动商业综合体项目建设,构建全生态康养体系。

——加大人才政策激励保障,把人才政策兑现作为财政优先保障事项,按期足额兑现人才奖补政策;建成84套人才公寓,为各类人才提供“拎包入住”的过渡住房保障,最大限度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如今,开发区以真诚的姿态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城市活力竞相迸发,越来越多优秀技能人才在东营港这片沃土之上不断涌现,活跃在生产一线和创新前沿,成为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强区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