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的科技单位忽然发布了两条消息。首先是中科院力学所的MD19宽域空间飞行器验证机,责任单位发布了它的临近空间投放试验视频。其次是“筋斗云”冲压发动机,已经在20公里高度实现了4倍音速的飞行。

多数分析家对MD19给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全球第一种公开露面的临近空间高超音速飞行器。

从中国科学院的有关宣发材料中可以看出,MD19这种高超音速飞行器,具有很强的探索色彩,目前还不是一种实用化的型号。无论是用在军事领域还是商业领域,应用条件都还不成熟。但按照高技术研制的一般原则,一种前沿型号如果能够露面,就意味着更加先进的型号已经初具规模。那么我们可以推测,中科院已经开始研制具有实用价值的型号,可以用来执行天地往返运输,亚轨道洲际飞行,或者临近空间侦察监视等任务。结合发动机上的进展,意味着中国在临近空间高超音速飞行上,可能已经比美国领先了相当大的幅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一直非常重视临近空间飞行器的研制,曾经提出过一个叫做“混乱”的型号,是一种全球打击导弹。但到目前为止,这个型号还处在概念阶段,没有能够变成现实。反而是中国把美国人PPT上的设想落实了。

从最近几十年的情况来看,美国的科学家和科学机构,对于前沿技术是有前瞻性和判断力的,他们提出的很多方案都是有价值有前景的。之所以造不出来,主要原因是美国的统治集团,特别是政府和国会缺乏战略定力。特别是两党轮流交替执政,往往会因为党派争斗甚至个人恩怨,而彻底推翻前一届政府制定的发展计划。NASA和国防部的科学家们,为了保住一些重要的型号不断香火,往往需要做出痛苦的妥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他们不可能保住所有的型号。那些难度非常大,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持续投入的项目,就更难以落地了。中国在前沿科学上,也会面临坎坷与挫折,但重大战略方向上的延续性,要比绝大多数国家更好。只要科学界或者工业界认定了某个方向是正确的,那么无论领导换不换届,都会得到各级政府和财政的坚定支持。这是中国在体制上的绝对优势。

另外在中科院所提供的有关图像当中,一些较为关键的因素并没有表现出来。比如MD19的动力系统方案是如何设定和实现的?在不同速度范围内的控制方案是如何设计的。我们更看不到机身耐热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相信这是外国研究者非常关心的问题,因为他们自己的有关型号,尚且没有能够实施穿越临近空间、平流层和对流层的复杂飞行,否则美军也不会拿着PPT去要钱了。这些细节,当然是不能展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还可以注意到另外一个问题,如今涉及高超音速科研的国内机构为数众多,除了两大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科学院、国防科技大学之外,还有一大批高等院校和其他军工企业推出了自己的型号,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局面。国内的高超音速科研已经形成了相当庞大的科研和产业基础。在很多具体问题上已经超越了美国的工程科研水平。如果再进行一定阶段的高强度投入,我们就可以把美国远远的甩在后面。到那时候,我们不仅仅在高超音速武器型号上可以领先世界,在民用的高超音速客机等领域,也能实现超越式的发展。我们在亚音速飞行和超音速飞行时代的落后局面,是可以逆转的,天空和宇宙必定有中国人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