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
院长 曹家红
“枫桥经验”是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中国智慧”“东方经验”,行之有效、历久弥新。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通道法院”)在党委的坚强领导和上级法院的精心指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建引领,创建特色品牌,完善法庭建设,形成了红色铸魂、品牌驱动、阵地支撑、全面提升的工作格局,全力推动“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工作走深走实。2023年以来,通道法院辖区临口、县溪、陇城、双江4个人民法庭共受理案件959件,诉前化解纠纷607件,服判息诉率达93.37%,调撤率为53.6%。立足民族地域特征,通道法院探索“侗情五融入”工作法,被全省推介。2023年年底,通道法院获评“湖南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单位”。
高处谋划 党建引领
红色法庭“党旗猎猎映日红”
赓续红色血脉,提升政治引领力。通道法院充分挖掘红色元素,打造“红色法庭”品牌。在辖区4个法庭建立党小组,与社区、村镇党支部建立双向沟通机制,在临口人民法庭创建“服务旅游红色示范岗”,与“红色乡村旅游重点村”溪口镇小水村党总支成立“党建联盟”,打造“红色驿站”讲堂,开展“革命老兵讲传统”“风展红旗·红色法院”等红色教育活动,不断增强法庭红色党建品牌辐射力。临口法庭“法庭+红色”基层治理模式入选最高人民法院第四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典型案例。
创新志愿服务,擦亮党建底色。通道法院4个法庭与村党支部共建“党员先锋队”“五星红”志愿服务队,带动辖区200余名党员、志愿者参与“法庭内外”“执行先锋”“劳资绿道”等志愿服务20余次。采取“鼓楼宣讲”“侗语宣讲”的形式,开展普法宣传30余次、提供法律咨询5000余人次、收集群众诉求80余条,搭建服务基层治理和侗乡群众的“连心桥”。
注重平台搭建,下沉一线排忧。通道法院依托侗寨鼓楼,打造“融治理”中心“平安小寨”,联合派出所、司法所、村镇设立专业工作室,组织村委干部、村组组长开展访民问盼、访邻问怨、访贫问苦“三问”活动,全面摸排掌握社情民意。2023年以来,通道法院共收集社情民意300余条,发现处置涉稳涉访涉众等问题线索40余条,为群众解决疑难实事200余件,推动“村寨事鼓楼解”,实现“民意尽收眼底、邻里重归和睦”。
实处用功 提升效能
化解矛盾“咬定青山不放松”
“群众参与+多维保障”,提高矛盾化解效能。通道法院坚持依靠群众参与,将全员调解从法院内部向外延伸,从老乡贤、老干部、老代表、老委员、老教师中聘请特邀调解员,组成“五老”调解员队伍,建立“特邀调解+调解前置”机制,搭建“非诉调解+司法确认”平台,设置司法确认联络员,强化诉调统筹衔接,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党政引领+防线共建”,提升多元共治意识。通道法院始终坚持党委领导,将多元化解工作纳入地方年度平安建设考评范畴,坚持人民调解与行政化解先行,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双轨运行模式,搭建线上线下联动平台,推动工作向纠纷源头防控延伸。2023年以来,4个人民法庭超过56%的民事纠纷实现一次性实质化解。
“新载体+新办法”,凝聚力量化解纠纷。通道法院将资金、政策、人员向法庭一线倾斜,改扩建法庭诉讼服务中心、诉调对接中心,升级改造科技法庭、“云上法庭”等软硬件设施设备。在法庭辖区设立法官联络站,在4个乡镇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建立“网上巡回法庭”,共接待来访群众100余批700余人,通过网上立案、网上开庭、网上调解,实现群众解纷“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结合当地风土人情,推出“法院+五老”“法院+乡贤”“法院+村干部”“火塘调解法”等调解新模式,就地化解纠纷,为人民群众既解“法结”,更解“心结”。
细处着眼 凝聚合力
调解工作“映日荷花别样红”
构建组织体系,发挥“引领力”。通道法院集约集成乡镇干部、网格员、法律工作者等解纷力量,组建6支基层专职调解队伍,推动辖区法庭收案同比下降7.3%。积极争取党委支持,推动成立通道县“万人起诉率”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将“万人起诉率”纳入平安建设考核。在临口法庭辖区开展“无讼村居”创建试点工作,法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指导各基层调解组织开展纠纷化解,助力打造“无讼村居”。
建强主体力量,夯实“原动力”。通道法院提前谋划,合理布局,结合各乡镇、社区发展实际,推动“一阵地一品牌”创建工作。与5个行业协会、调解组织建立协作关系,全面整合人民调解大数据平台、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打造开放共享的基层治理服务平台,对处于萌芽状态的矛盾纠纷及时发现、预警。
深化联动效应,激活“内驱力”。通道法院做实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做实法定指导职责,培育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的公信力。建立重大矛盾会商联动机制,推进“基层解纷一件事”改革,设立“一站式”巡回矛调中心,调度员就近分派基层调解员,实现矛盾纠纷应收尽收、前端化解、用时更少。
深处发力 融入民俗
多元解纷“为有源头活水来”
融入“侗族款约”解纷。“款约”是侗族的村规民约,是侗乡流传千年的行为规范。通道法院找准“侗款”与法律的契合点,与当地侗族协会共同梳理少数民族“款约”规则,法官、寨佬、村民代表组建“讲款调解会”,推行“法律+侗款”解纷模式,最大限度化解矛盾纠纷。
融入“侗汉双语”促和。通道法院将“侗语+汉语”的“双语”模式引入解纷,组建5个“双语”审判团队,开展“双语”巡回审判,创建侗寨“鼓楼法律讲习所”,成立“侗语普法队”“侗语调解队”,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信得过”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
融入“寨佬”“乡贤”调解。通道法院在11个乡镇挂牌成立“乡贤调解室”,选任30余名社会威望高、熟悉侗族村规民约的“寨佬”“乡贤”为民俗纠纷调解联络员,会聚专业审判团队与民间调解力量,形成“群众说事、‘寨佬’‘乡贤’说理、法官说法”的纠纷化解新模式。
本期封面及目录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中国审判》杂志2024年第22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56期
编辑/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