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登之役:800 越军血拼五日仅剩三人,中越皆历惨烈伤亡悲歌
![](http://nimg.ws.126.net/?url=https%3A%2F%2Fmobilepics.ws.126.net%2F2024_11_17_13_24_13sT58F0l9huu56q.png&thumbnail=90x2147483647&quality=75&type=png)
一切皆可能
2024-12-19 05:12山西
1979 年 2 月 19 日,解放军第 55 军 163 师 489 团 3 营领命出击,协同友军剑指同登镇西南的鬼屯炮台,进而向谅山挺进。
两番强攻未克,489 团 3 营毅然抉择,以爆破封死炮台炮口,誓将这坚固堡垒摧毁。163 师引动 2 吨汽油与 12 吨炸药,刹那间,鬼屯炮台灰飞烟灭。唯一幸存的越军战俘爬出废墟时仍惊魂未定,据其所言,约 800 至 1200 人葬身于此。
时光流转 40 载,越南老兵阮维实回首同登要塞往昔,虽面容平静,内心却难掩波澜。那场战争虽已远去,然战火记忆却如昨日重现。在那场浩劫中,他与两名战友凭借命运眷顾,奇迹般逃离同登。那是一段刻在岁月深处的惨烈篇章,也是他们余生无法释怀的伤痛与传奇。
同登鬼屯炮台之谜:越军幸存人数的争议
在同登鬼屯炮台的那场惨烈战斗过后,关于炮台内越军的具体人数及幸存情况,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焦点。
解放军方面的记录显示,仅有一名越军士兵从那被炸毁的工事中侥幸逃出。然而,越南老兵阮维实却持有不同的观点。他坚称,实际上有三名越军士兵在那场劫难中成功逃离了阵地。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外界的层层疑问。是战场的混乱导致了双方观察的偏差?还是其中存在着某些尚未被揭示的隐情?这一人数差异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更为复杂的故事?人们不禁对事件的真相充满了好奇与探寻的渴望,期待着能有更多的线索与解释来揭开这一谜题,还原那段战火纷飞岁月里的真实场景。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一、越军老兵忆同登战役
1979年2月17日凌晨5时,越军第3师第12团全体官兵正在进行晨练。忽然,边境地带传来震耳欲聋的炮声,密集的枪弹如雨点般落下。在紧急集合号的响起下,官兵们匆忙中仅抓起一件衣衫,便迅速奔向军用仓库,赶往各自的防御阵地。
此时,人们未曾料想越南一线防御竟如此薄弱,作为谅山要塞的附属,同登地区,中国军队竟会如此迅速发起攻势,这让越军士兵心中不禁一紧。
在越军侦察兵的观察下,中国军队正迅速且密集地向同登方向移动。越军12团的位置相当隐蔽。为了更有效地打击中国军队,越军12团4营42连的士兵选择在首批中国军队接近要塞阵地时才发起射击。
双方很快陷入激烈的枪战。尽管越军42连火力猛烈,但看到冲锋在最前沿的中国军队士兵倒下,越军内心感到震撼。然而,后续的士兵毫不畏惧,迅速接替上前,他们的英勇姿态令越军印象深刻。
形势严峻,中国军队如同潮水般涌入,尽管我们全力开火,但枪管中的子弹仍无法抵挡这股人山人海般的汹涌之势。
在阮维实看来,中国军队凭借其压倒性的兵力优势,成功夺取了越军多个关键据点。随后,越军12团被迫撤退至同登以南的一座小山,而同登的大部分区域已落入中国军队手中。
当时,阮维实所在的12团4营42连以及C5公安边防连的200多人,已撤退至一座稳固的碉堡内。与此同时,特工连一部等部队在进攻同登时留下的越军,该碉堡却屡次令解放军55军163师遭受损失。
1945年,法国在越南同登地区修建了一座防御坚固的堡垒,该堡垒因其卓越的防御性能而闻名,后来被称作鬼屯炮台。
阮维实回忆,在2月17日至22日的五天里,中国军队两次发起攻势,但均未能突破,成功捍卫了同登要塞的阵地。
在22日的最后一天,中国军队显得格外宁静。突然,一阵声音传入耳中,原来是中国军队正通过扩音器,对炮台内的部队进行劝降。
他们高估了解放军的战斗意志,正当众人以为对方已心生畏惧之际,炮台内突然升腾起一股浓烟,令人剧烈咳嗽,四周环境也因此变得模糊不清。
随着震耳欲聋的炸药爆炸声,炮台剧烈震动,仿佛大地都在颤抖,阮维实回忆起。
人们慌乱地奔向紧急出口,却发现出口已被石头和泥土堵塞。他们纷纷用手和铲子努力挖掘,试图清除障碍。就在出口门终于被打开的那一刻,敌人的子弹如雨点般飞来。一枚手榴弹顺着出口被投进了炮台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