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众开国名将中,有的人性格上稳重细心,有的人则就不然,他们性格上热情如火,敢怒敢言。这一点上,郭天民上将就是一个例子。

他性格耿直,心里藏不住事,甚至曾在1946年10月的大会上公开向领导聂荣臻叫板,并提出了军区的三条错误。

结果可想而知,郭天民被撤了职务,也成了军内家喻户晓的“刺头”。

关键时刻,还是朱总司令和刘伯承元帅帮了他,安排他跟着陈赓打仗,这才让他终于重返战场,有了战功。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讲述郭天民的特殊经历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他的早年革命经历。

他的老家是湖北省黄安县,这里也是著名的“将军县”,诞生了上百位开国将军。

和大部分开国名将一样,他也出身贫农家庭,从小吃尽了苦头,但他有一点值得特别提一下,他祖上乃是唐朝名将郭子仪。郭子仪将军平定了安史之乱,是名垂青史的人物,堪称“大唐军神”。但毕竟沧海桑田,唐朝到民国,已经过去了1000多年,到郭天民这一代,早已经是普通农民。

但幸运的是,郭家亲戚里有一些人发展的比较好,给了他一些资助,因此他幸运的上了学,从农业学校开始一直读到了武昌中华大学附中,成为了当时社会的高学历人才,毕业后回乡当了老师。

但郭天民并不满足于此,他看到民众生活艰难,决心投笔从戎。

1926年,21岁的他考入黄埔军校,成为第六期学员。次年加入共产党,并在年底参加了广州起义。

之后,他经历了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历尽艰险,到抗战时期已经担任了中央军委作战局的局长。

1940年指挥部队参加了著名的娘子关战斗,在抗日战争末期,他已经担任了冀察军区司令员。

1945年8月,他带兵攻入了华北地区战略要地,同时也是当时的大城市张家口,立下奇功。

但不料一年后形势发生变化, 1946年10月,张家口被傅作义偷袭得手。我军部队损失较大,就连晋察冀军区都被迫转移。正是因为这一次失利,他和晋察冀军区司令聂荣臻的矛盾彻底激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战后的总结会议上,聂荣臻总结此次失败,大家都是只听不说,气氛比较严肃。突然,二纵司令员郭天民拍了桌子,直接站起来,表示领导聂荣臻的反思不够深刻,敷衍了事。于是他提出了三个问题,直言军区有三大决策失误,导致了这场失败,第一是盲目乐观,战争准备不足,对形势估计错误,第二是盲目裁军,自废武功,导致兵力不足,第三是盲目轻敌,低估了傅作义的能力,对威胁视而不见。

这三个问题确实都说到了点子上,都是真话。但是郭天民的言辞有些激动,说话有点冲,这也公开驳了领导聂荣臻的面子,所以聂帅十分生气,面露不悦,拂袖而去。会后,郭天民被解除了职务,不能再带兵。

对于郭天民提到的三个问题,这还要从抗战结束后两党的和平谈判说起。当时两党达成协议,国军部队缩编成90个师,共军部队缩编成18个师。但双方都有所保留,裁了老弱,保留了精锐,因为心里都很清楚,早晚必有一战。

而对于裁撤多少人的问题,相较于其他的兄弟军区,晋察冀军区的处理就不太妥当,裁撤太甚——9个纵队成为4个纵队,人数上也从32万裁到了20万。对此,杨成武、郭天民等六七位指挥员都表态反对,但聂帅坚持裁军。

后来面对傅作义的五六十万大军,我军在张家口吃了亏。所以才有了郭天民在会议上发了火,拍了桌子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这件事,朱总司令心知肚明,知道郭天民的话在理,但事已至此,将帅不和肯定影响军区。于是只好安排郭天民去刘伯承手下带兵,毕竟刘帅是儒将能容人。

到了刘邓大军,刘帅担心他和其他将领也闹矛盾,所以安排他当野战军副参谋长,不去前线带兵。但久而久之,郭天民在后方待不住,主动请战。刘帅思来想去,决定把他安排到陈赓的身边,这是一个高情商的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郭天民和陈赓是老相识,是黄埔军校的同学,而且陈赓性格幽默,善于和各类人打交道。

后来事实证明,郭天民在陈赓部队发挥了很大作用,打赢了湘赣战役、广东战役和粤桂边战役等。而且陈赓还多次帮郭天民说话,劝其他干部多包容一下。郭天民虽然脾气大,但性格耿直,敢打敢拼,大家也都不再说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