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本地人是懂得幽默的,关于成都发展的格局,网上编了一个段子“成都地铁北到升仙湖,南到澳大利亚”,升仙湖,也就出了成都二环。这个段子是如此让成都人耳熟能详,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道出了成都的发展格局现状。
成都不能只是一路向南
1999年,向东向南发展成为了成都的城市发展战略。在以后的二十多年里这一规划基本得到了遵循,尤其是成都向南,沿着笔直的天府大道一路孕育出了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等重磅城市单元,也让成都撑起了新一线城市第一名的城市界面。
但事实的另一面就是,成都的高端产业、新兴园区在城南过分集中,在其他城市区域,新兴产业布局不够。大量的城市人口,每天如潮汐般涌向城南,一系列城市病伴随而来,每到上下班时间、通往城南的大道上总是过分车流滚滚,拥堵塞车那是常有的事。
而对在这个城市生活,尤其是对那些没有在城南置业的更多民众而言,则意味着在路上花费了更多的通勤时间,上过班的人都知道长途通勤的酸爽,尤其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2024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中,成都人的平均通勤距离为9.7公里,平均耗时仅38分钟。好于全国很多城市,但是依旧存在极大的改善空间。
特色园区环布,才是幸福成都
破解办法很清晰,就是依托成都各区域发展禀赋,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实现工作、消费、生活的就近化,而不用每天在庞大的都市里来回奔波,顶着夜色来回。
黄田坝,位于成都的西郊。出名,是因为这里有着著名的成都飞机工业公司,歼10、歼20、枭龙、翼龙等型号都是从这里走了出去,扬名世界。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成飞的所在地,属于成都青羊区。
青羊区,成都最具历史气息的中心城区。”成都原点”就位于青羊区文武路与锣锅巷交叉路口西侧。在青羊区,保留着成都最原汁原味的成都历史,“皇城”、“少城”、“青羊宫”、“杜甫草堂”都位于辖区内,是当之无愧的“成都源城”。
过去,青羊区与成飞的发展几乎是割裂的,坐拥132厂与211所的青羊区,在航空产业上并没有过多的主动作为。
情况在2021年发生了变化,青羊区第八次党代会正式将“人文青羊·航空新城”确定为区域发展的建设目标,明确将航空产业作为全区支撑性主导产业。青羊区从单核驱动,变成了源城与新城的双核并举。
现在的“航空新城”,是成都最大的航空产业集群,2023年,实现产业营收突破880亿元。占市场规模三分之二以上。今年预计航空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5%,总量和增速继续在四川全省、成都全市保持遥遥领先。
航空新城既是产业聚集高地,集聚了2.61万家经营主体,其中航空重点配套企业213家、高新技术企业212家、“专精特新”企业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8家、规上企业291家。
航空新城也是创新高地,“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项目(简称“航空国创中心”)由中航工业集团与四川省政府联合共建,于2022年12月30日获批成立,是国防领域第一家、航空领域唯一一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为“国家队”,2023年底,航空国创中心在青羊航空新城正式揭牌,2024年,航空国创中心运营中心实体化运行。
除了青羊区的航空新城,作为全国航空产业的高地,成都全市各个区域也在各显神通,利用区域特色发展航空产业。
在双流区,今年1月,“空中客车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建成投用。该公司由空客公司、TARMAC Aerosave公司及成都市双流区政府合资成立,目标瞄准了大飞机的改装和绿色循环运用。根据测算,未来20年,中国将有超过3000架在役飞机面临退役,该项目的前景可想而知。
在新都区,则有着包含航空大部件、航空发动机、民用大飞机三大板块的航空产业园,国产大飞机C919的机头就在批量生产。
不仅是航空产业,最近几年,成都所有的主城区都在现代产业园区的发展上交出了答卷。
在金牛区,重点打造了轨道交通与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成华区着力发展了机器人产业,锦江区则在人工智能产业上发力,而武侯区则拥有着微波射频、大健康产业集群。
这些分布在全成都东西南北的园区,为在成都这个庞大都市里生活工作的人们,提供了就在家门口的大量优质工作岗位。起早贪黑,一拥而上向南去的潮汐现象,越来越开始得到了缓解。
产城融合才是新园区
建了园区,引进了产业,并不意味着这个园区真正“立”起来了。
光鲜的新园区,是城市里一个个孤立的存在,只有单一的产业功能没有综合的城市功能,这样的园区,在成都在中国各地都不乏其例。
成都高新西区,是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承载园区。京东方、富士康、英特尔、德州仪器、西门子等国内外大型企业云集,形成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以及网络通信四大产业链,即使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版图中,都占据了重要位置。
但是由于当初的理念、规划等多方面因素,高新西区给当地人的直观印象就是一个纯碎的产业园区,厂房、工人、就构成了一切,
在功能上也过分偏向制造,与园区发展密切相关的商务商业功能基本付之阙如。员工更是典型的白天来晚上走,入夜之后,园区就成了一座空城,园区与周边的城市完全是割裂的而非一体的,园区是园区、城市是城市,周边的居民也因为并没有享受到园区发展的利好,反而因为车流、人流的拥堵不堪其扰。
推进产城融合,就成为了成都高新西区提质增效发展的关键。
2023年11月18日,成都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属成都高新西区发展建设有限公司与万豪国际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将在成都高新西区投资运营一家万豪酒店。这将是成都高新西区首家万豪酒店。
国际品质的五星级酒店的入驻,毫无疑问是对园区发展的重大利好,商务洽谈和签约等活动可以一站式解决,而不需要假手他地,往来奔波。
在园区环境上,成都高新西区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未来三年,成都高新西区将提升路网长度约55公里,开放打造品质公共空间约350万平方米 ",绿芯公园等项目不断落成。
在对人才的支持上,科学家公寓、人才公寓等多层次人才保障也在不断落地,未来共计有约64万平方米公寓,50万平米保障性租赁住房落成,可满足各类人才多样化、多层次的住房需求。
在成都高新区的最新总规中,对高新西区的定位变成了“现代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公园城市创新发展示范区”。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几个字的变化背后是对产业园区发展的再认识再提高。
园区现在是新维度的竞争
硬件提升了,对产业发展也有了清晰的思路,园区的发展是不是就能高枕无忧了?
答案显然没有这么乐观,随着中国园区发展从增量时代逐步过渡到存量时代,园区竞争力的比拼维度更加多元。
专业的产业园区研究机构方升,就认为现在的产业园区要想脱颖而出,需要在产业投资能力、产业服务能力、产业招商能力以及园区产品力等产业运营能力指标下功夫。
现在的园区发展,既要实现产业招引,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孵化,从金融、人才、科技、市场几方面不断做精做细。
相比园区招引而来的大型企业,孵化中小型企业难度更大。
这意味着园区的投资经理或类似部门,需要对全球的前沿与细分产业领域有着深入的了解,然后再是围绕这个领域对入驻企业进行从1到10的孵化、引导, 这至少意味着为中早期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帮助企业招揽高层次人才,与科研院所或大企业合作实现技术突破,园区搭台帮助园区企业“找订单、拓市场”等。
这个过程有可能比较漫长,但是一旦实现突破,则意味着科技和产业“双向奔赴”, 实现“1+1>2”的效果,被孵化的企业对园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更是非比寻常,带来远超寻常招引的回报。
在这个问题上,成都很多园区都在认知上达成了高度共识。
高新西区、温江区、郫都区,围绕电子科大(清水河校区),打造了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深化校地企协同创新,加快研发平台集聚提能,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在全球声名鹊起的天府国际生物城,不断刷新中国药物出海记录的背后,则是2016年建园之初,就致力于在全球产业体系中“找坐标”,聚集顶尖产业资源。
而在持续推进‘立园满园’中,天府国际生物城深入实施了‘镇园之宝’计划和企业梯次培优行动,不断壮大优质创新型企业集群。
作为有口皆碑的创业创新性价比都高的城市,成都需要做的就是持续对外宣扬自身的城市价值,放大优势,吸引、孵化、服务优质创业人才在成都园区里兴产兴业,未来的成都,必将更加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