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没有完成时。
▲扫描“监督码”反馈图示。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供图
文|苏士仪
北京“一码检查”改革再升级。
12月18日,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获悉,今后,执法人员不扫码,企业有权拒绝检查;检查结束后,企业可在“京通”平台上对执法人员的检查行为进行评价。
一段时间以来,涉企执法都是舆论场上的热点话题,尤其针对其中的一些不规范、不透明现象,舆论保持了相当高的关注度。在此背景下,自今年7月1日开始,北京在全国率先启用了“一码检查”和“非现场监管”机制。
“一码检查”不仅实现了全市检查信息的可共享、可追溯,让执法单位的检查工作公开、透明、规范,同时还有一套避免扎堆检查、重复检查的预警机制,破解检查扎堆,切实为企业减负。
此前,某地有企业曾称“一年内被执法检查超200次”,虽然后经当地核实确认为“一年进企检查走访65次”,但在不少人看来,这样的检查、指导和走访次数也已经相当频繁,影响到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针对此类情况,各级政府都曾提出规范要求。然而,规范涉企执法工作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如何切中要害,持续提升执法透明度和规范化、避免扎堆检查和重复检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此番,北京进一步改革升级“一码检查”,显然就是这方面的有益探索。通过改进数字化的监管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涉企执法频次和随意性,持续优化涉企执法的过程监管。
尤其是,“执法人员不扫码,企业有权拒绝检查”等明确要求,在客观层面提升了执法检查过程中企业主的“话语权”,给了企业相应的“底气”,利于打破以往由执法人员“单方面说了算”的困境,也符合社会公众的期待。
近年来,随着公众对优化营商环境期待的持续提高,“涉企检查公开透明,流程可追溯,结果可反馈、监督”等早已成为社会共识。
就在12月16日,国务院开展专题学习时,李强总理也指出,明年要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明确要规范执法程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畅通申诉渠道,依法保障监管对象申诉权利。
北京此番改革升级“一码检查”的一系列举措,无疑就契合了这些要求。比如,除了对执法提出扫码等要求,企业还可以通过“京通”企业端对相关执法检查行为进行评价,也可以在“京通”平台上随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这样的双向互动措施,无疑为涉企执法规范提供了机制保障。而“问题建议的核实过程中不会公开企业信息”等做法,则免除了企业反映问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后顾之忧。
总而言之,此次北京再次升级“一码检查”等相关举措,不仅能规范执法检查行为,为企业更好专注经营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也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有力步骤。
当然,优化营商环境没有完成时。因此也期待,在接下来的落实过程中,各级执法部门能够以此为契机,持续强化执法检查的规范性和透明度,更好服务企业发展,为持续优化首都营商环境出一份力。
撰稿 / 苏士仪(媒体人)
编辑 / 何睿
校对 / 李立军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