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周年的国庆节前夕,当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张鼎丞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电报,电报上的内容是拜托他寻找牛牯扑村的一位普通农民,并邀请他前来北京参加国庆阅兵观礼。落款人的名字上,赫然写着“毛泽东”三个大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要知道,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能来观看国庆阅兵的人不在少数,可是能上天安门观礼台观看国庆阅兵的人却是屈指可数,这是我国的最高荣誉之一。

天安门观礼台上要邀请哪些人观礼、哪些人能够出席,都是要由相关部门拟定人员名单,再提交给国庆阅兵筹备会,经过再三讨论,确定没有问题了,才能获批拿到邀请函。

一般来说,能受邀的嘉宾要么是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及先进人物、战斗英雄,要么是知名海外爱国侨胞或级别较高的外国来宾。

但也有一些非常特殊的人物,确实是毛主席亲自邀请,比如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宋庆龄女士,就是1949年他和周恩来一起写信,并让邓颖超亲自去上海请到北京来参加开国大典仪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庆龄

张鼎丞看过主席的电报后不敢怠慢,急忙派人前去牛牯扑村寻找,在经过多方询问寻访和调查后,终于找到了当年的那位农民,并且详细向他转述了毛主席邀请他去北京的消息,嘱咐他尽快出发。

这件事在牛牯扑、在永定县传开来,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个普普通通种地的老农民,怎么突然能收到主席的亲自邀请前去北京呢?

10月1日这天,天安门城楼上满朋高座、宾客如林。盛大的阅兵典礼即将开始,而毛主席也是早早等待在这里,向楼上楼下国内外的各位嘉宾一一问好。

当毛主席走到这个农民身前时,眯着眼睛仔细辨认了一番,突然哈哈大笑起来,摇了摇头说道:“你不是陈添裕,他不长这样就算过了这么久,脸有变化,你的身高也对不上哩!你是那个看茶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添裕

原来,在毛主席的记忆中,陈添裕个子较高,而面前这个人个子矮小,身形完全不一样。

面前的农民脸色有些慌张,急忙开口向主席解释:“是哩,主席!我是陈添裕的堂弟,我哥...他有事来不了,所以就托我来!”。

原来是陈添裕的老婆快生孩子了,中年得子,他实在是担心家里人走不开,于是就拜托了自己的弟弟陈奎裕代替自己前往北京,接受毛主席的邀请。没曾想到毛主席不仅记得陈添裕的长相,即便只是当年看茶水的陈奎裕,也被毛主席一眼认了出来,毛主席的重情重义可见一斑。

毛泽东听完陈奎裕的话,紧紧握住陈奎裕等代表们的手说道:“当年我在牛牯扑的经历让我刻骨铭心,这么多年我也一直惦念着你们,没有忘记你们,国家也会一直记着你们,不会忘记你们的。”

那么,陈添裕这个普通农民究竟是谁?当年在牛牯扑究竟发生了什么?他又是怎么能够让毛主席惦念到今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

这事儿可就说来话长了,要从1929年的一段往事细细说起。

1929年,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十分动荡的一年,同时也是毛泽东人生中的一段低谷。这一年的年初,国民党反动派向苏区发动进攻,朱德和毛泽东领导的红军决定,暂时离开千辛万苦建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指挥红四方面军一路向赣南进发,重新为中国的革命道路开辟新的方向。

后来毛泽东应邀来到闽西,准备开展指导工作。闽西的地方领导为了安全,专门给他搭了一个小竹寮,让毛泽东住了进去,周围风景秀丽,与翠绿的竹寮相互辉映,看上去风雅十足,毛泽东十分喜爱,提笔写下了“饶丰书房”四个大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饶丰书房

来到闽西后,毛泽东迅速组织人员对当地展开了调查研究,了解闽西地区的革命形势,还成功召开了中共闽西一大。会议中报告了闽西各地区的革命形势,总结了闽西革命根据地这些年来的斗争经验与教训。

毛泽东还在会议结束前高度赞扬了闽西人民的革命斗争活动,并且提出了如何巩固和发展闽西革命根据地,以及革命形势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毛泽东的到来提升了士气、鼓舞了人民,革命斗争事业开展得如火如荼,周围区乡的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工农武装的力量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但此时,毛泽东的身体开始逐渐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症状。

当时,因为革命形势异常复杂,再加上身体状况堪忧,中央对于这次行程极为保密,毛泽东就化名为“杨子任”,当地的人们都误认为是姓杨的“主任”,所以都亲切地叫他“杨主任”或“杨先生”。

毛泽东一行驻扎在牛牯扑土楼——华兴楼。在这个土楼里,毛泽东实际居住的时间并不长。他一面在这里治疗疟疾休养病情,一面专心调查研究指导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在当地开展土地革命,受到当地贫下中农的热烈拥护,那么自然对于土豪劣绅的利益就会造成严重的打击,而土豪劣绅中,别有用心的反革命分子不在少数,这位远道而来的“杨主任”的特殊身份,也早就引起他们的注意,为此他们还特意调查了一番。甚至有人将毛泽东的情况汇报给国民党反动派,事实上,当时并没有人知道毛泽东的真实身份,只知道在牛牯扑生活着一位中共的“大人物”。

当时岐岭乡有一个叫做张克识的人,他之前是岐岭乡有名的地主,土改之后,他霸占的良田就都被农民分了,但这个张克识革命思想很“高”,不仅没有反抗,而且还十分配合。但是他们没想到,这一切都是张克识的伪装。当他注意到当地的党组织领导对毛泽东很是尊敬,觉得他身份应该不低,于是转头向敌人告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得知消息后,伪团总胡道南、林蔚民等集结了国民党大埔县保安团600多人,兵分两路,气势汹汹地向牛牯扑扑来,决定对牛牯扑进行疯狂的围剿。

敌情来袭,党支部书记陈兆祥和护卫毛泽东的粟裕接到报告后,决定让毛泽东一行赶紧撤离,紧急转移到距此10华里的雨顶坪村。

由粟裕率领警卫连,配合以卢其中为团长的永定赤卫团,迅速抢占当地的有利地形,在前沿阵地进行阻击。敌人两面夹击,企图将毛泽东一行团团围住,一网打尽,此时的毛泽东能够依靠的,只有粟裕的少数警卫员,力量十分有限。虽然我军英勇无畏、但实力悬殊太大,只能且战且退,形势十分危险。

当时的贺子珍已经有了五个多月的身孕,行动十分不便,而疟疾缠身的毛泽东也是一度无法下床,情势愈发危急。敌人的脚步在逐渐逼近,陈兆祥顾不上其他,赶紧把毛泽东扶下床,让其中一些赤卫队队员掩护贺子珍等人转移,而他带着陈添裕等4名赤卫队队员,用藤条和木棍绑了个简易担架,抬着毛泽东准备向着另一边迅速撤退。

此时此刻,正在进行阻击的粟裕虽然率领着一个警卫连,但整个警卫连也不过100人左右,事发地当天,是突然接到敌人来袭的消息,很多人在此之前就外出执行其他任务去了,并不在附近。所以粟裕能够指挥调动的人少之又少,只有几十人左右,而敌人的数量却是警卫连数量的十几倍,再加上双方武器的差距,形势不容乐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过多久,粟裕带领的红军战士就出现了伤亡。此时所有人的心里都很清楚,一旦这个时候让这些反动派抓住了毛泽东,那么对于红军、党组织、整个革命事业来说,都是无法挽回的损失。于是红军战士们顽强作战、一步不退,付出了伤亡惨重的代价多次阻止了敌军的冲锋。

当敌人的冲锋再一次被阻截下来的时候,反动派开始着急了起来,于是开始丧心病狂的放火烧山。面对大火,战士们只好边打边退,敌人见状猛扑上来,将红军的阻截撕开了一道口子。

闽西山区,由于地形原因,道路崎岖,后方敌人的枪炮声越来越近。可在密林之中,这样的山路,普通人走起来都十分吃力,更何况是抬着担架前行。这时,一个身强体壮的赤卫队队员主动站出来开口道:“杨主任,我背你吧!”

他就是陈添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添裕是苦出身,在我党领导的永定县农民行动之后,他就义无反顾加入了赤卫队,积极参加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斗争,为人忠厚可靠,值得信赖。

这次毛泽东在牛牯扑养病的住宅,正是陈添裕的家。正因如此,保护毛泽东的安全也是陈添裕义不容辞的责任。此刻情势危急,说罢,他就从担架上背起毛泽东跑了起来,凭着对当地地形的熟络,也为了避免与敌人相逢,陈添裕从后山小路出发,一路七拐八弯。虽然他年轻力壮,经常翻山越岭,但毛泽东身材也高大魁梧,不过一会陈添裕也气喘吁吁了起来,脚步开始虚浮。

紧要关头,陈添裕灵机一动,把自己脚上的草鞋调转了个方向,再重新穿上,这样,在地上留下的脚印,就与自己前进的方向截然相反了!毛泽东在一旁看了,都忍不住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陈添裕跑了一段路后,就背着毛泽东躲进了一旁的山洞里,静静等待。追上来的敌人们没有仔细搜查周围,但是发现脚印后,居然真的上当,没有一丝犹豫就顺着脚印往相反方向追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保险起见,陈添裕带着毛泽东又在洞里等待了许久,直到洞外再也没有动静后,两个人才继续前行。为确保安全,陈添裕专挑荆棘丛生的隐秘山道走,险恶的地形,崎岖的山路,此时陈添裕早已汗流浃背,背着毛泽东的双腿双手也都开始微微颤抖,体力透支严重。但他还是咬牙坚持,继续赶路。

毛泽东伏在陈添裕的背上,看着汗流浃背的小伙子,声音颤抖地说:

“可以了可以了,把我放下来吧,我自己走。”

陈添裕恍若未闻,只管埋头向前赶路。一步又一步,靠着惊人的毅力,他背着毛泽东翻过了三座大山,跑了整整十华里,终于到达了雨顶坪村!

到达目的地,跟其他人碰面后,陈添裕才彻底放松下来,结果因为太累居然直接晕倒了过去!这时,旁边的人才发现,陈添裕的鞋子已经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跑掉了。他光脚背着毛泽东一路踏过山路荆棘,淌过河流草地,双脚遍布伤口,却始终一声不吭,背后枪林弹雨也不曾停下脚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贺子珍与毛泽东看着已经晕倒过去的陈添裕,感激之情无以言表,感概地说道:

“多亏了陈添裕同志啊!”

之后,永定县的革命队伍来接毛泽东,要将他再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去。毛泽东十分不舍,此一别不知道还有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于是,他拿出一张纸条,给陈添裕他们一人写了一张欠条,要他们在革命胜利后找他兑现。

陈添裕握着这张欠条,目送他离去。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陈添裕都没有再见过毛泽东,也一直不知道毛泽东究竟是什么身份。他也并不清楚,自己当初那次救人行动,对当时前路莫测的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二十年多年过去了,这张欠条早已遗落在时间的长河中,而毛泽东却牢牢地记住了在牛牯扑的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还有营救他的陈添裕等人的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那次死里逃生之后,毛泽东心中感慨颇多,提笔写下一首《采桑子》: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几个月后的12月28日,回到了福建省龙岩市的毛泽东参加了第九次代表大会,也就是著名的古田会议。这次会议上,毛泽东重新担任了红四军前委书记。

白驹过隙,二十多年的光阴转瞬即逝。在1953年的国庆节前夕,毛泽东在北京专电联系到了福建省委书记张鼎丞,拜托他寻找陈添裕,邀请陈添裕前来北京观礼。

二十多年后,陈添裕终于知道了当初背着的“杨主任”的真实身份。这让陈添裕喜出望外,作为普通百姓,他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机会,但不凑巧的是,此时他的老婆即将临盆,思来想去,就只好请自己的堂弟陈奎裕代自己去北京。

所以当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见到陈奎裕时,就立刻认出:“你不是背过我的陈添裕,你是看茶桶的。”

原来二十多年过去了,无论是毛主席,还是陈添裕陈奎裕,都不曾忘记二十多年前惊心动魄的那场经历。毛泽东紧紧握着陈奎裕等代表们的手,充满感激地说:

“我在牛牯扑的经历是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我一直惦念着你们,没有忘记你们,共和国也不会忘记你们!”

毛主席与陈添裕之间二十多年来的羁绊,能够以小见大,正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关系的缩影。这样的光荣传统直到今天仍然还在维系,历久弥新、不断激励着我们华夏儿女不断进步,追求美好的明天,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国家与社会。

谨以此文来纪念毛主席和那些曾经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可爱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