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下午,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举行“建强副中心 打造增长极 奔向新辉煌”系列主题的淅川专场新闻发布会,介绍淅川县“夯实绿色根基 守好一泓清水”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主持人:南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蔡咏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建强副中心 打造增长极 奔向新辉煌”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县市区第六场,很高兴邀请到南阳市副市长、中共淅川县委书记张志强先生出席,请他介绍淅川县“夯实绿色根基 守护一泓清水”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朋友们的提问。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
淅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县长马华中先生;
淅川县人民政府三级调研员罗建伟先生;
淅川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屈智利先生;
淅川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刘建立先生;
欢迎各位发布人!下面,先请张志强书记作主发布。
市政府副市长、淅川县委书记 张志强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非常高兴与大家见面。首先,我代表淅川县委、县政府和72万淅川人民,向广大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淅川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淅川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是全国水利移民大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要地。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淅川视察,为淅川发展指路领航,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淅川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两个确保”“十大战略”“十大建设”和市委“五聚五提”总体部署,万众一心保水质,全力以赴促转型,探索出了一条水源地水质保护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子,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淅川忠诚,通水十年来,累计为京津冀豫沿线26座城市输水将近7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1.14亿,有力保障了受水区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幸福水。
我们忠诚践行领袖嘱托,守牢了水质安全底线红线
总书记强调,“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要把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划出硬杠杠,坚定不移做好各项工作,守好这一库碧水”。我们坚持把践行领袖嘱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站位守护生命线的高度,用心用情守护一库碧水,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一是打好打赢专项整治攻坚战。全面彻底开展“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整治,不讲条件、不计代价,拆除库区违法建筑16.8万平方米,恢复有效库容530万立方米,受到水利部肯定,长江委专门发函表扬。
二是打好打赢国土增绿攻坚战。持续大规模推进造林绿化,累计造林50余万亩,造林面积连续17年居全省县级前列,公益林面积居全省县级首位,森林覆盖率达61.7%,石漠化治理、困难地造林和“林长制”等经验全国推广。常态化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土流失治理、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等系统工程,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丹江口水库以第一名被授予“河南省2023年度省级美丽幸福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三是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污染防治应急体系,高效处置水污染突发应急事件,“3+1+N”应急机制受到生态环境部肯定推广,应急处置经验纳入中央党校培训教材。成立库区水上综合执法支队,常态化开展巡库监管和联合执法,有效守护库区水质安全。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淅川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生态环境质量连续十年保持全市第一。
我们坚定推进绿色发展,贯通了“两山”双向转化通道
坚持以“两山论”为引领,把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统筹起来,持续贯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闯出了一条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一是推动农业向绿而行。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理念,把产业做成生态,把生态做成产业,让群众在生态和产业结合点上发展致富,发展生态林果23万亩、中药材14.7万亩,建成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4个、质量可追溯示范基地45个,认证绿色有机产品77个,创成国家出口农产品安全示范县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库区群众依靠“绿水青山”,端上了“金饭碗”,吃上了“生态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年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
二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坚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引导20多家污染企业转产自救、重焕生机;培育形成汽车零部件、现代中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产业集群,关联企业180多家,吸纳就业1.2万多人,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智能工厂、智能车间17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8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07家,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被评为2023年度河南省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三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以好山好水好生态赋能文旅发展,全域生态化、生态景观化、景观产业化,打造了处处是景点、时时有景看的“绿色淅川”。做足“旅游+”“+旅游”文章,以多业态融合激活文旅文创高质量发展,培育3A级以上景区6家,建成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13个,精品民宿12家、农家乐700余家,带动就业3万多人,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今年前三季度,接待游客786万人次,总收入超60亿元。
我们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探索了美丽淅川建设实践
始终站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共建共享美丽淅川,为群众谋取更多的生态文明福祉。
一是建设美丽县城。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先后实施棚改项目23个,改造老旧小区28个、市政道路10条,新建道路20条,打通断头路4条,新建综合公园5个、停车场10个,增加停车位2150个,老城区展露新颜,县城北区人气集聚,县城南区雏形初显,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
二是建设美丽乡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运营前置等原则,片区化组团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文明乡风培育、基层社会治理,建成省级文明镇4个,国家级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2个,形成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动实践。
三是建设美丽生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高考成绩实现“八连增”,2024年一本进线突破2800人大关,714名学生考入“985”“211”高校,清华、北大录取13人。加快构建四级养老服务体系,“1+2+3”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全省推广。创新社会治理路径,连续两年获评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营商环境评价连续3年位居全省前10,2023年跃居全省第2。
淅川发展其势已至,征程正劲。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实干担当、勇毅笃行,奋力谱写“建功副中心、淅川当先锋”的绚丽篇章!
蔡咏:
谢谢张书记生动详实的介绍!接下来进入现场提问环节,欢迎记者朋友就本场新闻发布会关注的内容进行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顶端新闻记者:
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的淅川县,如何“坚定不移做好各项工作,守好这一库碧水”?谢谢!
市政府副市长、淅川县委书记张志强: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到本月12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就满10年了。十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水质保护和污染防治,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标准,守牢了水质安全底线红线。十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生态建设,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中国天然氧吧”,构筑了生态安全战略屏障。十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生态农业逐绿而兴,工业经济转型发展,文旅产业提质增效,探索出了一条水源地水质保护与绿色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十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依法治水,率先做实执法、护水队伍,建立联防联控机制,提交了长效保护“淅川方案”。十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一线练兵,传承弘扬移民精神,锤炼了务实担当的优良作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牢记领袖嘱托,忠诚践行“保水质、护运行”的使命担当,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决扛牢“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政治责任,按照市委“五聚五提”总体部署要求,切实做好加、减、乘、除“四篇文章”,全力维护南水北调“三个安全”,用心用情守好“这一库碧水”!
我们将做好“加文章”,持之以恒增加绿量、筑牢生态屏障。持续大规模推进国土增绿行动,常态化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湿地保护、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等系统工程,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让绿色家底更加厚实,让群众享有更多的绿色福祉。
我们将做好“减文章”,持之以恒减污减排、深化污染防治。以创成空气质量二级达标县为总目标,以常态化排查整治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总抓手,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彻底整治区域性、结构性和历史性遗留环境问题。
我们将做好“乘文章”,持之以恒打开通道、壮大绿色经济。坚持以“两山论”为引领,把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统筹起来,切实把绿色资源优势转化为长效经济收益,让更多老百姓吃上“生态饭”。探索碳汇交易机制,切实把“碳优势”转化为“碳效益”。以争创国家旅游度假区为引领,加快推动生态与文旅融合发展,把好山好水好生态转化为群众的“幸福不动产”。
我们将做好“除文章”,持之以恒调整结构、加快绿色转型。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围绕“果、药、菌”等特色产业提升,积极推进优质农产品提质、扩量、增值。加快形成以新质生产力为先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发展的“含绿量”提升增长的“含金量”。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感谢大家对淅川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值得三顾在南阳,中原看海到淅川!丹江水甘甜清澈,丹江鱼鲜香爽口,丹江景美不胜收,渠首淅川、诗画丹江欢迎您!
大象新闻记者:
据了解,淅川县立足水源地绿色发展县情,近年来培育了汽车零部件、现代中药、新型建材、新材料等四大产业集群。请以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为例,介绍一下全县在工业转型发展上有哪些具体的做法和成效?谢谢!
淅川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刘建立:
谢谢你的提问。淅川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工业,巅峰时期拥有工业企业800余家。为高质量完成“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政治任务,我县从2000年开始,先后关停包括淅川铝业在内380余家“双高”企业,致使淅川工业一度经历了归零翻篇的“阵痛”,县财政为此每年减收2.8亿元以上,这在20年前几乎就是一个县全年的财政收入。随后,在历届县委、政府的带领下,我们痛定思痛,深入论证,选择了汽车零部件、现代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环保的绿色产业集群,并逐步实现了工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目前,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县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
以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例,我们研判,轿车进入家庭将成为一种趋势,家用轿车和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为抢抓汽车产业发展机遇,近年来,我县锚定打造“中国减振器之都”目标,坚定不移抓招商、上项目,精准施策,重抓重推,重点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龙头带动壮集群。发挥淅减公司引领带动作用,围绕减振器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初步形成了以淅减为龙头,金博、浩帆、林吉特等高成长型企业为支撑,金利管业、大丹江等中小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成为国内几个仅有的全链条汽车减振器生产加工基地,产品成功配套比亚迪、上汽、一汽、吉利、奇瑞等国内知名汽车主机厂商。淅减公司ADS自适应阻尼减振器、浩帆公司的弧齿、金博减振公司的空气弹簧减振器、林吉特公司的悬架等产品均在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目前,我县汽车减振器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达20%,每十辆汽车中就有两辆使用淅川制造的减振器。
二是坚持创新赋能激活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持续培强创新主体。深化院县合作、校地合作,创成市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51家。依托淅减公司成立“汽车零部件产业共享实验室”,有效破解了我县汽车零部件企业科研经费不足、设备短缺、人才匮乏的瓶颈制约。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创成高新技术企业38家,国家和省级绿色工厂、智能车间、智能工厂17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1家,“瞪羚”企业3家。淅减公司被评为河南省创新龙头企业。制订支持科技创新政策清单,为科创人才和平台建设培植“良田沃土”。成功争取总额6000万元的省财政厅、科技厅汽车零部件产业研发联合基金,预计两年内带动企业投入项目研发资金2.4亿元。
三是坚持创优环境增动能。围绕淅减公司上下游关联企业集聚发展,我县投资20亿元建设淅减产业园和汽配产业园,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通过淅减公司以商招商,已有18家上游配套企业达成入驻意向。同时,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建立“淅企通”惠企服务平台,健全问题收集、解决机制,在企业用电、融资、手续办理等方面提供“保姆式”服务,营商环境评价位居全省前列。
下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水源地绿色发展独特县情,以“五聚五提”为抓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淅川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启淅川工业辉煌篇章!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南都晨报记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淅川县是如何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谢谢!
淅川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屈智利: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过去的淅川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全省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丹江口水库库周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荒山面积近125万亩,导致水源涵养能力极差,影响库区水质安全。山绿才能水清,为实现“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庄严承诺,我们躬身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扬愚公移山和蚂蚁“啃骨头”精神,强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坚定不移向困难地宣战、向石漠化进军,持续推进国土增绿。同时,我们积极探索“林长+用绿”“林长+活绿”模式,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让绿色成为淅川发展最动人的底色,使淅川人民享受到更多绿色福祉。重点做到三个融合:
一、与水质保护相融合
过去,严重石漠化区域砾石堆积、土壤瘠薄、植被稀少,每逢下雨,仅有的一点土壤易被冲刷。石漠化区域绝大部分位于丹江口水库库周荒山,水土流失是水质安全的最大威胁。为此,我们把植绿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压舱石”,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咬紧牙关加大县乡财政投入,创新合同化造林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采取爆破鱼鳞坑整地、挖大穴、垒石圈,客土造林等方式,提升造林成活率。造林关键时期,组织开展“千人大会战”,在山上搭帐篷、起炉灶,吃住在山上,对坡陡沟深、机械上不去、人员站不稳的地方,采取肩挑背扛、马拉驴驮,运苗运水上山造林,硬是在石头缝里种出新绿。通水10年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0多万亩,沿库区打造5000亩以上石漠化造林点12个,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全县石漠化治理任务,打造环库生态隔离带,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45.7%提升到61.7%,营造出了“青山抱绿水、绿水映青山”的美景,库区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以上。
二、与绿色富民相融合
后通水时代,为进一步减少面源污染,我们立足水源地生态优势和南水北调中线渠首金字招牌,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探索水清与民富双赢的发展模式,把林果产业作为保水质、调结构、促振兴的有力抓手,出台扶持政策,制定奖补措施,先后发展石榴、大樱桃、杏李等特色林果23万亩,形成了老城、滔河杏李,大石桥、上集大樱桃,毛堂、金河黄金梨、枣油桃,仓房柑橘,九重、厚坡、香花软籽石榴的林果产业发展格局。持续实施林果提质增效工程,在全县打造精品化示范园14个,建设标准化果园8.2万亩,认证绿色有机产品种类64个、基地65.8万亩,建成保鲜库76个,库容达4.6万吨,全县林果业年产量超9万吨,产值超6亿元,带动10万库区群众增收致富、人均增收1800元以上。
三、与生态旅游相融合
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目标,对全县重点旅游景区、重要旅游通道、重大项目所在地进行植绿造景育花、提档升级,构建了以城镇社区绿化美化为中心,道路绿化及河岸绿化为廊道的城乡一体化森林景观格局,“推窗览胜景,青山绿相迎”成为淅川的真实写照。立足我县丰富的生态资源,探索“森林公园+森林康养+森林乡村+森林人家”林旅模式,全力支持仓房镇、荆紫关镇、马蹬镇等打造“林旅融合”样板,加快打通林业“两山”转化通道。目前,全县已初步培育集林业生态观光、休闲采摘、森林康养、乡村旅游于一体的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磨沟村)、省级生态旅游示范镇4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12个,新建民宿12家、农家乐700余家,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全域旅游格局基本形成,带动1600余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下步,淅川县将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写好用绿活绿大文章,让淅川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民更富。
河南日报记者:
淅川生态优越、景色宜人,旅游资源丰富,淅川县怎样擦亮文旅这张名片?谢谢!
淅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县长马华中:
谢谢您对我县文旅工作的关注。
淅川区位特殊,文化厚重,景色宜人。这里有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渠首陶岔,有烟波浩渺的亚洲天池丹江湖,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千年古刹香严寺和中国特色景观名镇荆紫关,有省级旅游度假区丹江大观苑,有中原山水画廊丹江小三峡和峡谷精品坐禅谷,有溶洞奇观八仙洞,有如诗如画的丹江湿地。光辉灿烂的楚文化由此启笔,千古商圣范蠡从此走出,可歌可泣的移民史诗在此绘就,自然山水秀丽多姿,特色文化独具魅力。
近年来,淅川坚持“水质保护、绿色发展”主线,强力实施“文旅兴县”战略,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水源地全域旅游与生态文明相协调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目前,已培育3A级以上景区6家,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星级饭店8家,先后被评为全省旅游扶贫示范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渠首淅川,一个中原看海的地方”成为知名旅游品牌。
一、多策并举,做精品牌。突出规划先行、政策保障、品牌培育,做强旅游产业。一是坚持规划重引领。聘请国内知名规划机构,编制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重点景区、乡村旅游点专项规划,实现多规融合,引领淅川旅游发展。二是健全政策强保障。出台《淅川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提升行动方案》《淅川县扶持旅游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办法》《淅川县扶持大众民宿发展奖补意见》等系列文件,强化政策保障,赋能旅游发展。三是围绕特色塑品牌。围绕“渠首淅川,一个中原看海的地方”品牌定位,精心打造一个龙头(渠首)、一扇窗口(宋岗旅游港)、一条廊道(环湖公路)、六大环湖景观群(大观苑、八仙洞、香严寺、坐禅谷、丹江湿地、荆紫关),形成南水北调探源游精品线路。
二、多元融合,丰富业态。实施“旅游+、+旅游”,不断丰富业态,做大产业。一是做强乡村游。集中培育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5个、乡村旅游特色村13个、乡村旅游特色园4个,带动发展农家宾馆700余家。二是做精民宿游。围绕城区、库区、景区等重点区域,打造以竹园静居、春天里为代表的环城区民宿,以水韵山居、磨沟民宿为代表的环景区民宿,以那水乡、官福山居为代表的环库区民宿,民宿游成为新热点。那水乡民宿热销榜、收藏榜、人气榜稳居全市第一,好评榜稳居前10名。三是做优研学游。推出南水北调探源游、移民文化寻根游、范蠡文化体验游、始楚文化科普游等主题旅游线路,建成移民精神、水利工程、楚文化、红色文化等研学基地9处,年接待量30万人次。四是做活美食游。以丹江鱼宴和荆紫关八大件为重点,成功打造宋岗品鱼一条街、上亿厚街和荆紫关明清一条街等美食街区。香花宋岗码头、马蹬镇金石路沿线,已成为中原品鱼“新地标”,给游客留下了舌尖上的回味。亲水、品鱼、尝鲜果,已成为游客来淅川看海的“标配”。
三、强化宣传,打响品牌。依托各类平台和各类媒体,整合优势资源,全面打响渠首看海旅游品牌。一是抓好媒体宣传。组织主题采风、举办新媒体大赛等,引导社会自媒体同向而行、同频共振。“渠首淅川 一个中原看海的地方”“宋岗码头看海鸥”等话题频频引爆网络,点击量超700万,相关视频1000余条,点击量超1.2亿次。二是抓好受水区宣传。聚焦京、津、冀等通水沿线重点区域,开展城市旅游推介,邀请沿线城市主流媒体莅淅采风,依托京淅合作平台和高铁平台,开展图文、视频宣传,扩大渠首品牌影响力。三是抓好赛事宣传。累计举办龙舟赛、环中原自行车赛、丹江湖美食大赛等各类节庆赛事活动20余场次,吸引国内外30万余游客参与。
淅川全域是景,四季可游。目前,正值冬日暖阳,丹江天蓝水碧,海鸥翔集,渠首看海美不胜收!欢迎大家到渠首淅川看海!我们在淅川等你!
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
据了解,淅川县是省乡村振兴帮扶重点县,近年来,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淅川县人民政府三级调研员罗建伟:
谢谢你对淅川乡村振兴工作的关注支持!
近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探索了“短中长”生态发展模式、夯实了“三业”增收根基、创新了增收方式方法,奋力绘就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的乡村振兴画卷!2022年顺利通过国家后评估,2023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位居全市前列,九重镇邹庄村被确定为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
一、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个底线。一是筑牢义务教育保障防线。健全控辍保学机制,严格落实各类教育资助政策。每年县财政至少拿出2600万元鼓励教育事业发展,今年共发放教育补贴1900余万元,资助各阶段学生3.3万人次。二是筑牢基本医疗保障防线。落实基本医疗保障政策,今年发放参保资助980余万元,累计鉴定慢性病2300人次,办理门诊报销14.7万余次。三是筑牢住房安全保障防线。开展住房安全保障“回头看”行动,累计排查2.18万户。今年实施危房改造127户,确保“危房不住人,住人不危房”。四是筑牢饮水安全保障防线。投入15.9亿元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香九厚片区供水工程、地表水置换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年底可建成通水。五是筑牢兜底综合保障防线。建立数字化低保申请救助机制,惠及3.5万余户。持续落实分散供养政策,今年发放特困供养金2890余万元。创新“上门评残、下乡办证”惠民举措,今年服务办理残疾证1600余人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1300余万元。
二、探索了“短中长”生态富民发展模式。积极践行“两山理论”,扛稳扛牢“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政治责任,坚守一级水源地“生态底线、生态红线、生态高压线”,变生态压力为转型动力,以生态经济为主线,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培育特色,致力于打造“水源”“林海”“果乡”“药库”“旅游胜地”等特色生态品牌,探索出“短中长”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2019年被评为全国十佳优秀扶贫案例。“短线”发展食用菌和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产业,确保当年见效增收;“中线”发展软籽石榴和薄壳核桃等特色林果产业,确保三年大见成效;“长线”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确保五年持久见效。
三、夯实了“三业”增收这个根基。一是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以“有基地、有龙头、有品牌、有双绑机制带动、有村集体经济收入”为目标,确保林果业稳定在23万亩,食用菌稳定在3500万袋以上,中药材稳定在14.7万亩,成功创建淅川县省级果药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是做实就业服务体系。以“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为载体,今年以来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86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14万人、高技能人才7239人,全面提升劳务输出水平。三是优化自主创业环境。出台“支持企业发展人才新政二十条”“乡村旅游及民宿奖励办法”等政策,引导优秀人才980人返乡创业,鼓励自主创办企业960家,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平台公司+农户”运营模式,打造精品民宿10余家,培育农家乐700余家,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蔡咏:
谢谢各位发布人。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其它关注的问题,可以在发布会后,与淅川县委宣传部联系,进一步的采访了解。
最后,再次谢谢张书记和各位发布人的精彩发布,也感谢各位媒体记者的积极参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
图文:冯长顺 乔石月 丁林苁
编辑:丁林苁
统筹:禄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