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期,美国副国务卿坎贝尔在国会会议上甩出重磅炸弹,直言“中国是美国史上最大挑战”,还冷笑着说,冷战?根本不值一提。
这话一出,舆论立刻炸开锅,美国议员们忙着鼓掌叫好,而大洋彼岸的中国外交部则回敬了几句:“冷战思维不过时?看来有些人还在老路上转圈呢!”
这场针锋相对的较量,究竟会把中美关系带向何方?悬念陡增。
冷战都不配上桌?
“冷战都不值一提!”这句话由美国副国务卿坎贝尔在9月18日的美国国会会议上甩出来,听到这句话的人不免一愣,冷战这个改变了全球政治格局的大事件,竟然在他眼中只是个“过气话题”?
显然,坎贝尔这话并不是随口一说,他是有备而来的。
当时,坎贝尔出席了“印太大国竞争”会议。在会上,坎贝尔直言:“中国是美国史上面临的最大挑战,冷战时期的对手苏联相比之下简直就是小儿科。”
他的这番话立即在美国政坛掀起了波澜。要知道,冷战在美国的历史教科书上那可是“重要章节”,美国和苏联在核武器、间谍战、太空竞赛等方面斗得昏天黑地。如今坎贝尔这么一说,难免让人觉得他在“搞事情”。
坎贝尔的意思再清楚不过:眼下美国面对的中国挑战,远比当年对付苏联更为复杂、棘手,甚至是全方位的。冷战时期,美国只需要面对一个苏联,但今天,中国的崛起不仅体现在军事上,还涉及经济、科技等诸多方面。
坎贝尔还特别提到,在未来十年内,美国的头等大事之一就是要加快海军建设,显然是针对中国在海洋领域的力量扩张。
而坎贝尔这番话一出,立即迎合了美国国内部分政客的“口味”。这些年,美国一些政客一提到中国,仿佛看到了“超级大Boss”,纷纷呼吁增加国防预算,强化军事部署。
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会议上,众议员们更是接二连三地提到“中美军事冲突风险上升”,甚至有人夸张地预言“中美之间的战争爆发或许不可避免”。
但事情真有这么严重吗?中国官方的回应非常直接:中国并不寻求挑战任何国家,美国的这种言论纯属“冷战思维再现”。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强调,美方总是习惯将自身安全问题投射到外部世界,动不动就要搞对抗、划阵营,完全是“旧时代”的思维方式。
然而,面对这样的警告,坎贝尔的言论并没有收敛,反而愈加坚定地强调,中美之间的竞争是一场涉及全球技术、军事、经济的全方位对抗。
那么,坎贝尔和他的同事们到底在担心什么呢?这就要从中美两国在技术领域的竞争说起了。
不是军备竞赛,是技术赛跑
提到中美竞争,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军备竞赛。但在坎贝尔看来,真正让美国“睡不着觉”的并不是中国的军事发展,而是中国在技术领域的快速崛起。
坎贝尔在发言中明确指出,“中美的竞争核心领域在于技术,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兴科技领域。”
众所周知,21世纪的全球霸权之争,早已不再仅仅依赖坦克和大炮,而是取决于谁掌握了先进的科技。在坎贝尔和许多美国政客的眼中,中国的技术发展速度令他们感到不安。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取得了飞速进步。对于美国这样以科技主导全球的国家来说,这无异于是一场全新的“科技军备竞赛”。
为了应对中国在技术领域的挑战,美国政府早已开始布局。坎贝尔在发言中提到,美国政府不仅要加大对本国高新技术的投入,还要通过国际合作,加强与盟友的技术协作,阻止中国获得关键技术。
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就是其中一个重要举措,三国之间通过技术转让等手段,试图建立一道“技术高墙”,阻止中国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这并不是空谈。近年来,美国频频通过行政命令和立法,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半导体产业,美国不仅限制本国企业向中国出售高端芯片,还通过游说盟国,促使他们加入技术封锁的行列。
对此,中国显然不会坐视不理,近年来在芯片领域的自主研发投入不断增加,许多关键技术实现了突破。
不仅如此,坎贝尔还表示,中美在技术领域的较量将是“长期的、系统性的”。他认为,这场“技术赛跑”不仅仅是一场国家间的竞争,还是全球科技秩序重构的一部分。
换句话说,美国政客们担心的是,未来几十年内,科技话语权可能不再由美国主导,而是由中国来书写。
那么,美国为何如此忌惮中国的科技崛起?这背后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问题,更涉及全球力量格局的重塑。美国依赖其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长期维持了其全球霸主地位。如果中国在这些领域赶超美国,那么这将直接威胁到美国的全球影响力和话语权。
因此,坎贝尔等人强调,美国必须通过各种手段,确保自己在这场科技竞争中的领先地位。可是在现实世界里,技术封锁真的能遏制住中国的崛起吗?
面对这些压力,中国并没有退缩,反而在多个技术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科技生态圈”。
你围堵,我突破
技术竞争是中美博弈的一大前线,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战场。
实际上,坎贝尔所谓的“全方位挑战”还包括了军事、经济和外交领域。在这些领域,尤其是亚太地区,美国正试图通过构建新的联盟体系,对中国进行围堵。
过去几年里,美国不遗余力地推动亚太地区的“印太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就是通过拉拢盟友,形成针对中国的“小圈子”。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AUKUS和四边安全对话(美日澳印)。坎贝尔在发言中特别提到,四边安全对话已经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抗衡中国的“基石”,未来将进一步深化与印度、澳大利亚、日本的合作。
此外,美国还通过军事演习、军售等方式,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试图在南海问题上施加更大压力。坎贝尔称,美国不仅要提高海军舰艇的生产速度,还要加强与盟友在印太地区的合作,确保美国在海洋领域的主导地位。
显然,这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遏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
然而,中国的应对策略也并不简单。面对美国的围堵,中国采取了“你围堵,我突破”的策略。
一方面,中国继续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倡议、RCEP等多边合作机制,加强与亚太、东南亚国家的联系。另一方面,中国也在军事上不断提升自身的防御能力,确保在南海等关键地区的主权利益不受侵犯。
坎贝尔等人担忧的正是这一点:尽管美国不断加强在亚太的存在,但中国通过经济、外交等方式,正在悄然改变区域格局。
美国拉拢的“小圈子”虽然名声在外,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总是那么牢固。许多亚太国家在与中国的经贸往来中,已经形成了高度依赖,经济利益的捆绑让他们在面对美方压力时表现得更加谨慎。
总而言之,中美之间的这场竞争早已超越了冷战时期的“阵营对抗”模式,演变为一场全方位的较量。从科技、军事到经济、外交,双方在多个领域你来我往,博弈不断。
坎贝尔所说的“史上最大挑战”,或许正反映了美国对于中国崛起的深层次担忧。而对于中国而言,这场挑战虽不轻松,但也正是机遇。
参考资料
美高官声称中国构成美国史上最大挑战 中方驳斥--美国频道 ...人民网[2024-09-20]
纵论天下|美国视中国为对手,中国如何应对? - 新华网2022-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