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收获季节到了,一个“巨无霸”从土里拔了出来,上称一称,“24斤!”兴奋的声音随着风飘了很远,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这个数字震惊了。

这个大家伙叫“圆根”,千年来一直都是当地人的口粮。此外,个大、高产的还有餐桌上最常见的一种蔬菜-土豆。

放在以前谁能想到,这片海拔4400米、曾经让农作物望而却步的高原上,如今竟能种出亩产超过1万斤的粮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挑战与机遇——高海拔的自然限制

在4000米的高寒地带,稀薄却凛冽的风呼啸而来,温度骤降。在这样的环境里,别说是人类了,就连扎根在地下的草木也要“纷纷告辞”,这地方高寒、缺氧、昼夜温差大,哪一样都能让它们活不下去。

过去,老百姓哪敢指望这里种出什么高产作物。当地的藏族牧民主要靠畜牧业维持生活,种植业几乎就是“听天由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草地虽说占地面积广,可气候条件严苛,苜蓿等牧草在这儿压根长不起来。牧民们饲养牛羊,需要的饲草不是靠天吃饭,就是从外面运进来,费用高,效益低。总之,就是种什么都有难处。

想在这高原上搞种植,听着就像个“天方夜谭”。可是话又说回来,人类的进步不就是靠着一点点“天方夜谭”变成现实的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十年前谁能想到我们能在沙漠里种树,在深海里打捞石油?科研人员这群人,最擅长的就是从不可能中找到可能。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科学家开始瞄准了青藏高原,想通过科技创新,破解农业发展的“高海拔密码”。

当时的难题是什么呢?主要就是三个:高寒、低温、干旱。试想一下,动不动就零下几度的气温,风一吹,冰雹下来了,普通的农作物可受不了这待遇。这就是为什么以前高原上的老百姓只能靠小范围的农牧业维持生活,而大规模种植只能停留在梦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学家们知道,想要让作物在这种环境里生长,得选对“主角”。他们把目光锁定在了圆根,一种被称为“天选之子”的植物。

圆根是什么?很多人可能没听过它的大名,但如果说“藏萝卜”,或许会有些印象。它的外形真的肖似萝卜,是个全能选手,是食材是饲料也是药材,营养也很丰富。

最重要的是,生命力顽强、适应藏区的环境,关键时刻它能顶住。人家别的作物在零下几度的低温里早就打蔫了,圆根却依旧生龙活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千年多前,它作为礼物和友谊的象征随着文成公主不远千里来到西藏,自此在这里扎根并成为藏民赖以果腹的口粮;今天,再次雀屏中选,开始改良新征程。

科学突破——圆根与马铃薯的成功种植

在札达县等地有一块块竖起了牌子的试验田,还有一群一桌朴素的人长年围着这些圆根打转。他们不是农民,而是研究人员,不辞辛苦播种打理只是为了验证改进之后的种子是否能提高产量,能的话可以提高多少。

圆根的幼苗时期极其脆弱,需要在严寒和冰雹的“夹击”下成长。特别是在像那曲这样的地方,天气常常说变就变,夏天的气温能从20度瞬间掉到零下,冰雹接踵而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次又一次改良种在风雨中成长,给人们带来或好或坏的消息。而不管结果怎样,专家们始终都埋头田间,主打一个“技术”与“努力”。

时光不负辛苦人,2024年诞生了亩产过万斤、单个圆根的重量最高可以达到24斤的记录! 这意味着,从此以后海拔再也不是影响人们耕种的束缚了!

得知消息的人都惊呆了:这荒凉的高原,竟真的长出这么大的宝贝?突破超高海拔种植的“魔咒”,真是梦想照进了现实!高原农业的新篇章,就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悄然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圆根的成功不仅仅是科学上的突破,更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救命稻草”。它解决了青藏高原牧民长期面临的饲草短缺问题。这一突破让当地牧民看到了新的希望:牛羊有了足够的饲料,畜牧业的生产效益大大提高。

除了圆根,土豆也是高原农业的另一颗“明星”。另一个团队也在青藏深入研究,培育出了一系列高产品种。

这些品种不仅产量高、抗病性强,也适应青藏高原的气候条件。在实验田里,他们创造了亩产万斤的纪录。肉眼可见的未来,它们将会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豆豆”,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技术与创新——从实验田到大规模种植

专家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试验田里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技术推广到更大范围,比如让圆根成为藏族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常客”。

而且,专家们发现,圆根的种植方式也很有讲究。传统的“撒播”法虽然简单,但浪费种子,效果不佳,于是他们改良了技术,采用了“点播”法,不仅节省了成本,还大大提高了产量。

说到技术创新,不得不提他们在不同海拔区域的精细化种植。比如在拉萨,气候稍微温暖一些,就尝试种两季圆根,而在阿里这样的高海拔地区,一年只能种一季。每一个细节都被科研人员反复推敲,为的是找到最适合的种植方案,让更多地区的藏民都能种出“藏萝卜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土豆种植的推广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他们不仅要解决品种的适应性问题,还要通过脱毒种薯的推广解决种植过程中的病毒问题。通过科学脱毒处理,土豆的产量可以提升30%以上,这项技术已经让成千上万的农户收益,帮助他们大大提高了收入。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科学家们并没有止步于现有的成果。下一步,他们计划进一步优化种植技术,筛选出更优质的品种,确保这些作物能够在更广泛的区域内推广种植,让藏区百姓的“菜篮子”和“钱袋子”都鼓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未来,青藏农业的图景将变得更加丰富,丰收的喜悦也将传遍高原的每一个角落。

大家吃过西藏这种亩产万斤的圆根吗?

参考资料:

心有所“薯”扎根高原,30多年死磕一块“芋”.新华网.2023-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