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该把公众具备科学素质的标准提高到新高度。”

“科学相当于一块巨石,在所有表象底下都是科学基石。科普工作是一个基础。”……

近日,在2024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科普大咖谈”特色专题活动上,两位国际科普领域最高奖“卡林加奖”获得者展开了一场精彩演说与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两位国际知名的科普“大咖”,一位是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馆原馆长李象益,另一位是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物理学专家卡尔·克拉泽尼基。

李象益在2013年获得“卡林加奖”,是该奖中国第一人,他以86岁的高龄仍坚守在科普一线。卡尔·克拉泽尼基在2019年高票获得“卡林加奖”,从事科普工作也已逾40年。

我们为什么做科普?需要做怎样的科普?科普怎么为科技强国服务?现场,两位“卡林加奖”获奖者给出了思考和答案。

李象益

86岁坚守科普一线

推动中国在世界科普领域“话语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已耄耋之年,李象益对科普事业仍保持着热爱与激情。

现场,他随身掏出一款航天飞机的机械手模型解说繁复的科学原理,他说:“科普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科普不仅是传播知识,还要传播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要培养公众的精神价值观。”

1961年,李象益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留校22年,从事航空喷气发动机研究与教学工作。后转入科普战线,至今已有40余年。

80年代初,李象益调任创建中国科技馆,主持中国科技馆一期及二期展示工程建设。他引领全国科技馆以科学中心理念为模式建馆,推动全国科技馆创新建设。

科学中心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一代新人。这种理念的特点颠覆传统教育观念,从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强调参与互动和体验。”李象益介绍,如今,我国已形成了完善的科技馆的体系建设。

据了解,2012年11月,中国科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现代科技馆体系的战略部署。截至2022年,我国现代科技馆体系已发展成为拥有408座全国实体科技馆、612套流动科技馆、1251辆科普大篷车、1112所农村中学科技馆和中国数字科技馆“五位一体”的覆盖全国、世界独有的科普基础设施体系。

在李象益的科普生涯当中,他重视并尽力把世界科普教育、科普场馆建设发展趋势和经验介绍到国内,并善于把国际创新理论应用于科普实践。他是第一个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领导层的中国人,并推动了中国在世界科普领域的地位逐步提升。

“中国的科普事业始终坚持与国际大家庭共享共赢合作发展。”他表示。

作为“卡林加奖”的获得者,李象益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如今,他仍经常到高校、医院、中小学和社区,甚至是农村偏远地方作科普报告。

在最近几年,李象益在思考并实践,科普如何为科技强国建设服务。

“首先要让公众了解AI、大数据、5G技术、脑科学等高端科技的概念。为此,必须加强研究高端科技科普化的路径与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为科普赋能。”李象益认为。

令李象益欣慰的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科普事业迎来蓬勃发展。“因为我们有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有《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等法规政策支持。”李象益说。

在李象益看来,他之所以能获“卡林加奖”,根本原因是祖国强大了,中国的科普事业发展了。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要把公众科学素质提高到新的高度,我将为终身热爱的科普事业不断探索,深耕中国科普事业的沃土,让公众不断提高科学素质的同时,享受科普的智慧与快乐。”李象益说。

卡尔·克拉泽尼基

从修理工到物理学家,以多种方式开展科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李象益一样,卡尔·克拉泽尼基也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科普工作,至今已43年。

他从事过汽车修理工、巡回乐队管理员、生物医学工程师、儿童医院医生、物理学家等多种职业。

同时,拥有数学、物理、生物医药工程、医学、外科等领域正式学位,在电子电气工程、天体物理、计算机、心理学等领域亦有良好的知识积累。

“有一句话说‘你有多少知识,就有多自信’。如果你的知识储备程度非常低,你的信心相对比较低。而且如果你学得越多,你就越会发现有很多的知识等待着学习。”在卡尔·克拉泽尼基看来,知识储备非常重要。

卡尔·克拉泽尼基将广泛学习和积累,以科普的形式回馈给社会。他擅长写作和演说,可以随手用书籍、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介方式作为科普的工具。

在伦敦,卡尔·克拉泽尼基在容纳4000人的剧场现场演说,“观众自费100美元可以获得科普知识的门票,在娱乐中非常愉悦地学习。”

在澳大利亚,卡尔·克拉泽尼基通过电台广播的形式,与观众问答互动解答科学问题,“我们探讨黑洞、微米的尺寸大小等科学问题。我发现人们对科学知识十分饥渴,大家发自内心地想去探索了解科学。”

“我在悉尼儿童医院工作期间,遇到过一些因错误信息而导致误判的情况。比如是否应当接种疫苗、疫苗接种是否能100%预防相关死亡等。”卡尔·克拉泽尼基指出,某些误判可能与过时并且失真的信息传播有一定的关联,例如悉尼某媒体曾播出过关于疫苗的错误信息,而这些信息源自12年前的旧闻。

“很多人把这些旧的信息借过来使用,导致误判,你不能说是因为电视台传递的错误信息,然后就简单地告诉众人,这件事就这样解决了。”卡尔·克拉泽尼基认为须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加大科普传播力度。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卡尔·克拉泽尼基开始活跃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上进行科普。

“在我的社交媒体关注者中,41%是男性、59%是女性,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他发现,很多年轻人并不是从专业杂志上,而是从社交媒体上获取医疗、营养等方面信息,而这些社交媒体上传播的信息往往缺乏科学性与准确性。

据了解,凭借着对科普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卡尔·克拉泽尼基出版了包括《科学的伟大时刻》《周期性故事:我的科学回忆录》等48本书。由于他的贡献,有一颗小行星以卡尔·克拉泽尼基的名字命名。

大咖对话

让公众享受科学的智慧和快乐

当天,在“科普大咖谈”特色专题活动上,李象益与卡尔·克拉泽尼基展开对话互问互答,并回答观众提问,共话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促推科普事业新发展。

互问互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象益:

您认为科普在社会中担任着什么样的角色?有什么样的责任?

卡尔·克拉泽尼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认为科普有非常特别、特殊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讲?我们回顾历史,一万年前,世界国界不一样,语言不同,信仰也不一样。但到现在,物理学的规律,工程学的原理仍是一样的,例如由于重力的存在,人们能生活在地面上,所以科学是永恒的。科学相当于一块巨石,在所有表象底下都是科学基石。科普工作是一个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卡尔·克拉泽尼基:

您是科技中心和博物馆建设的引领者,在不同的领域不断地推动科普事业发展,既有质量也有数量,这是一件非常伟大的工作,向您表达祝贺和敬意。

李象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感谢您对我工作的夸奖。我的科普工作经历及背景反映出了中国的科普事业的发展历程。在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过程中,我非常幸运地引领全国科技馆以科学中心理念为模式建馆,这对推动包括中国的教育改革,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普本身也是创造性的工作,非常有社会价值,欢迎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科普事业中,共同推进科普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观众提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观众:

我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的博士生,研究领域是心理健康的科普。请问两位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快速地提高大家对心理学的认识,进行心理学科普?

李象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有22年的科研经验,这对我做科普有很大帮助。因为我要出科研成果,我要给问题提供答案。我不是心理学家,但我认为要根据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需求,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不是空谈理论,而是有实践性、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卡尔·克拉泽尼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理学非常重要。我有一个聊天AI机器人,可以进行定制化聊天问答,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提供真实的信息就可以了;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需要提供一种家庭式的关爱。很多人会有情绪上的变化,尤其可能会随着季节性而波动。那么,这些都需要心理学进行非常深入的研究。

观众:

我是澎湃新闻的记者,请问两位认为科普和娱乐冲突吗?其次,你们认为科普是好的工作吗?感觉科普成本很高,门槛也挺高。

卡尔·克拉泽尼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我非常喜欢读科学著作,我也一直看一些娱乐书籍,这并不矛盾。科普可以从学术的角度切入,同时也能以有趣的方式表达,让科普更加引人入胜。

李象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过去是“科普盲”,现在是“科普迷”,我天天晚上睡不着,总想怎么出新招,做出科普创新的方案。为什么如此?我认为科普是永远创新、永无止境的事业。在没有介入科普事业前,我认为科普就是传播已有的科学知识,实际上不是,而是培养一个人的科学知识、科学应用能力、科学的思想方法以及科学的精神价值观,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