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解放战争刚刚开打,国共双方都处于战略试探阶段,战役次数虽然很多,但规模都不算大,双方都是各有胜负。但唯独粟裕带领的华中野战军在老蒋的家门口七战七捷,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战果。为何粟裕如此特殊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基深厚的华中根据地

在抗日战争中,很多人都对八路军经营的晋察冀根据地印象深刻,但却忽视了新四军在根据地建设上同样有相当优秀的表现。在1938年红军南方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后,中央就清楚地看到了在苏区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意义,并决心让红色力量在这里牢牢地扎下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皖南事变爆发后,新四军在南方的发展遭遇了重创,唯有苏中根据地由于处于敌后战场,因此逃过了国民党军的围剿。此时,硕果仅存的苏中就成了新四军最重要的生命线,新四军各部队在这里进行了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反摩擦作战,帮助当地人民从日寇的铁蹄下逃离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因为有这段军民共同抗日的血泪历史,苏中根据地的红色基础是非常坚实的,群众们都信任共产党的红色势力,把新四军当做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

到了1945年,日寇势力已经濒临末路,新四军抓住战略机遇期大力扩张势力范围,粟裕本人亲自指挥高邮战役,打通了苏中与附近根据地的联系,正式建立起了牢不可破的华中根据地。凭借着根据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粟裕在解放战争之初就已经占据了“人和”的有利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粟裕军事思想的成长

此外,在经历了抗日战争的磨炼之后,粟裕的军事思想已经趋于成熟,抗日后期他指挥新四军打的几场大战役,都是从战略意义上把苏北、苏中、苏南、皖北等根据地连成了一片,这预示着粟裕的战术风格从游击战过渡到了大兵团运动战。

很多人对游击战和运动战的区别有些搞不清楚,单纯认为规模大的就是运动战,规模小的就是游击战,这其实是错误的。在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游击战采用的是“化整为零,保留有生力量”为主的思想,重在强调部队的存续能力,一般在敌我力量相差悬殊的时候使用。

而运动战则是强调快速集中我方机动力量,在短期内形成局部兵力优势,然后用不断积累的局部优势扩大为总体优势。运动战重在强调部队的进攻能力,一般用于消耗敌方有生力量,为后续获得战略优势打下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眼人都可以看出,运动战的指挥难度远大于游击战,但要纵观古今中外的军事家,运动战优秀的指挥者大多都有丰富的游击战经验。而粟裕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里就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力,后来他在解放战争初期七战七捷,就是把游击战里既灵活、又勇敢的风格保持了下来。

回顾粟裕的七场胜利,他先是大胆地把国军最强的83师作为突破口,令国军防不胜防。击溃83师后,再度南下突袭49师,远途奔袭数百里,国军49师根本没想到粟裕会打这么“远”的仗,再度成了华野的垫脚石。这两场开局胜利一打下来,已经为后面的五场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华野装备的升级

不过前面我们也提到了,要想从游击战升级为运动战,一个主要前提就是敌我实力不能相差太大,否则所谓的运动战就成了“千里送人头”。而天目山战役的胜利就正好帮华野的前身新四军大幅升级了装备,让国共双方的实力差距不再那么悬殊了。

1945年5月,此时距离日本投降仅有最后三个月时间。但国军方面在判断出日军必败的趋势后,直接调集了12个师的兵力,试图围剿天目山地区的新四军,防止苏中根据地在战后扩张。国军调来的这12个师有不少装备了先进的美械,甚至在连排级部队普遍配备了野战加农炮与喷火器等武器,火力相当强大。

国军坐拥这些先进武器不去痛击日本军队,反而对新四军虎视眈眈,这让粟裕坚定了挫败国军的决心。

粟裕在这次战役里首次应用了运动战的概念,先让我军假装不敌撤退,在国军争功突击的时候突然反打,一举击垮了追在最前面的国军52师,歼敌1.2万余人,缴获大批美械。后来这批美械都分发到了华野各纵队,成为了华野的“起家资本”。

后来这批美械在解放战争初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七战七捷的首胜中,国军83师的火力也相当强悍,如果是没有美械支撑的华野想啃下这块硬骨头,的确是有些艰难的,但打完天目山战役后,华野就有了围歼国军精锐师的实力,从而为七战七捷的奇迹打出了完美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