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宴请有一定的规则,并不是随随便便吃喝,而是有功利目的在里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官场的宴请是一种惯例,以至于发展成潜规则。隋唐以前,没有科举制度,权贵世代都是权贵。士族阶层具备一定的实力,他们互相结成姻亲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他们吃饭并不像农民一样,简单对付一下就行了,而是要开宴。不但要一家大小一块吃,让专门的厨师做饭做菜,而且还要经常和官场的朋友一块吃喝,尤其要和上级一块吃喝,算是一种联络感情的表现。皇帝经常搞宴请,要宴请大大小小的官员。除了过年过节宴请,就是在官员立功之后宴请,前者是风俗,后者是表彰。每一次宴请弄了很多菜肴和美酒,还要请歌舞伴饮。只要官员们吃喝高兴了,就算是达到宴请目的了。皇帝一般不会主动宴请官员,因为皇帝是上级,而官员都是下级,上级宴请下级,除了风俗习惯,就是表彰了。倘若皇帝到官员家中做客,官员一定不敢怠慢,一定要弄得宴席铺张奢华,让皇帝高兴。因为皇帝那个级别的人要接受高规格的宴请,而不能草草应付。倘若哪个官员敢草草应付,就一定犯了欺君之罪,要被贬官,严重的可能要被发配。皇帝有一定的规格,各级官员都有一定的规格,不能随便宴请,也不能不分尊卑。

即便到了隋唐以后,科举制度兴起,各级官员的宴请也没有降低标准。皇帝为了防止官员宴请的时候铺张浪费,就会带头节俭,不主动到官员家里接受宴请。即便要参加宴会,也会主动降低标准,算是给官员带了一个好头。可是,皇帝私人生活却奢华无度,官员们明明知道怎么回事,却不敢明说。他们也要效仿皇帝,在宴请方面做做样子,实际生活纸醉金迷,尽情享受荣华富贵。倘若皇帝规定了各级官员的接待标准,规定了宴请的次数,甚至规定了宴请的规模,官员也有方法对付,就是跟着皇帝学的“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面上很节俭,按照公务接待标准来,实际上另有门道。中午接待的时候按照皇帝的标准来,大家都穿官服。倘若那个时候有照相机或智能手机,就一定会留下影像,当成档案资料。到了晚上,官员们都换上便装,到当地最有名的酒楼吃喝,还邀请名妓陪酒。酒桌上吆五喝六,全都失去了体统。因为官员都穿了便装,就把自己当成了老百姓。而负责督查的仍然是地方官,他们都在酒桌旁,也就让督察失去了效力。不但如此,而且官员会在酒桌上完成交易。下级递给上级一张银票,比说一万句好话要实惠得多,也更管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级招待好了上级,以后的路就好走了。宴请上级只是表面文章,吃进肚里的是山珍海味,身边是貌美如花的名妓,揣在兜里的是面值很大的银票。上级高兴了,就会给下级充当“保护伞”,在下级有事的时候,出手帮忙。倘若没有这种宴请作为媒介,没有银子铺路,就不会有下级官员的升迁机会,甚至下级官员遇到棘手的事情,上级官员落井下石,只能让别人来替换他。因为别人送了大面值的银票,而这个官员“冥顽不通事务”,并不会搞宴请,也不会用银子铺路。各个级别的官员招待标准已经明摆着,但真正的招待标准是各个地方最有名的酒楼招待标准。倘若想要了解古代官员真实的招待标准,就看看古代地方以及京城最有名的酒楼招待标准,就会一目了然。明着遵从皇帝订立的招待标准,暗着要用当地最有名的酒楼招待标准,已经成了一种潜规则,别人无法更改。即便是皇帝都无法更改,就更别提一般官员了。

民间的老百姓会效仿官员,就好像官员效仿皇帝一样。宴请的标准要“看人下菜碟”,有事的时候才会宴请相关人员。婚丧嫁娶的时候,要宴请有头有脸的人物,但要根据主家的经济条件来定宴请的标准。有头有脸的人物可以选择去还是不去。倘若两家闹纠纷,就要请管事的说和。谁家请了管事的,谁家就会占便宜。就好像原告和被告都要争相贿赂官员一样,谁出的钱多,谁就具备一定的优势,获得一定的利益,从宽处理,而出钱少的或不出钱的一方一定会被官员追究责任,从严处理。宽严的标准并不是只是法律规定,而是官员说了算。有如此便利条件,官员就会大搞权力寻租,会通过宴请收钱,也会通过师爷收钱,还可以通过卖假文物收钱,却从来不会自己当面收钱,以免被抓住把柄。民间的宴请看似热热闹闹,看似毫无功利属性,其实带有明显的功利属性,都是为了办事,而不是随便聚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的宴请只是面子,而内在的利益运作才是里子。利益运作最典型的标志就是银子铺路,竞价排名。看似大家一起吃吃喝喝,其实吃的都是银子,桌面下全是算计。了解了古代宴请的规定以及风俗,就知道老百姓不会随随便便宴请他人的原因了,也知道官员经常宴请他人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