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之死,历史书上仅简单给出一个令人哀叹的结果,但艺术创作却有从历史叙述来挖掘深层精神世界的诉求。原创话剧《嵇康》正是一部以艺术视角来解读这段历史与士人深层心理的作品。该剧编导演全部来自上海戏剧学院,首次亮相连演五场,场场满座。
作为一部学院派戏剧,一票难求的盛况在当下不算多见,但该剧火爆的原因似乎又不复杂:苏轼、李清照等能够抚慰都市人疲惫心灵的历史人物频繁活跃在近两年的舞台上,嵇康作为生活潇洒且长相俊美的"竹林七贤"之一,也应该成为舞台上炙手可热的搬演对象。
然而,和很多观众事先预想的不同,《嵇康》虽然呈现了魏晋名士的心灵探讨,但它不是一杯温润的热茶,而是一杯冰冷的烈酒。原以为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历史剧,却原来是一部具有强烈艺术探索性的作品。走出剧院后,大多观众是疑惑、感叹和沉重的。
借用历史叙述之实,虚构故事情节之奇。像音乐剧《蝴蝶梦》里的丽贝卡一样,《嵇康》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嵇康,但他却实实在在影响着剧中每一个人的命运起伏,渗透出每一个人的价值追求,扒开了每一个人的撕裂人生。
该剧以营救即将被司马昭杀掉的嵇康为线索,其实讲述的是阮籍和山涛的故事。面对怎么救,该不该救,阮籍和山涛这两位同为竹林七贤的魏晋名士的选择正代表着古代士人的多副面孔。
山涛的名士风度中更有一种世俗选择:虽才华横溢且富有人生智慧,在营救好友嵇康的问题上也是真诚的,却也为"当世吕望"的仕途欲望而摇摆不定。而阮籍的形象则更为深刻:阮籍极度崇拜着放任自然、藐视礼法的嵇康,也以出世般的自我高洁而鄙夷权贵之姿态呈现给观众。他为救嵇康不惜弃亲女性命于锋刃之端,乃至牺牲自己名声向司马昭递劝其称帝的《劝进表》。然而阮籍的盘算在司马昭的强权下,脆弱到不堪一击,从一开始嘲讽钟会等人是群肮脏的虱子,到最后自己变成了司马昭随手可捏死的虱子。阮籍在这里不是屈原一样的悲剧英雄,他越是正气凛然,越是显示出人物的可敬可笑、可气可悲。对嵇康的狂热推崇,使阮籍在不自觉地效仿中有了沉重的精神束缚。
故事由嵇康而起,最终由阮籍和山涛的灵魂对话而终。无论是对史实理解、人物解析还是台词风格,编剧肖留有自己的叙事特色和节奏把握,在史实基础上展开当代人对历史人物的合理塑造和情感共鸣。她将自己极为丰富的历史感悟和反思全部投射在剧中,在情节叙事上做了合理的铺陈,使剧本具备可供多重解读的艺术空间。观众自有各人不同的理解方式,甚至期待更清晰、更巧妙的叙述。
也正是由于过多的历史感悟交汇在一起,加之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又稍欠紧密,因此该剧就显得被"塞"太满,留给潜台词发挥的艺术空间略显不足。事实上,那种独特的言有尽意无穷的话剧美学特点应当有更充分的发挥。当然,如近来北京人艺在上海巡演的话剧《哗变》,正是以其高密度的论辩式台词使观众领略到"话"剧的迷人魅力。然而整部话剧风格的协调统一也是舞台创作一个很重要的要求,若说选择写意留白的舞台风格更适宜打造历史的和想象的魏晋时代的话,那么就完成全剧统一风格而言,就未必适合再采用如话剧《哗变》般的台词处理方式。
导演伊天夫是著名舞美设计师,但在这部戏里,他并未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特权",将文学淹没在大量的声光电中,而是在尊重文学脚本的基础上尽可能展现话剧以语言推动戏剧发展的特点,尤其是以中国传统写意的美学追求和多媒体技术来呈现高品质的视觉艺术美感。他以光影和声效营造魏晋时代竹林生活的悠然恬淡,以极为耀眼的红光投射在司马昭密谋议事的大殿内。他将不曾出场的嵇康以灯光投射的巨大幻影放置在舞台上,无处不在地笼罩着舞台上的每一个人物。阮籍和山涛在剧中都有多层次多声部的叙事空间。在处理"叙述"和"表演"的多维度时空时,除了演员以精湛演技达到灵活转换外,导演并未以寻常繁复的舞台手法如转台、转场或频繁换景等手法来完成空间调度,而是以精简的空台和多媒体投影完成流畅的情节推进,展现了人物精神,拓展了表达边界。
剧中阮籍多次提到被视作乌托邦理想的《山海经》世界,在台词的描述中它静谧安宁,毫无险恶艰辛,伊天夫则以灯光与数字媒体技术将《山海经》打造出幻彩瑰丽的奇幻世界,让观众在具象化的《山海经》中更深刻地感知到阮籍对那种世界的向往,和对自己所处困境的深深无力。以少显多的效果创作出诗意化、多层次的叙事空间和写意精神。
该剧的阮籍并不好演绎。狷狂和犹豫、怯弱与天真,如此多层次的撕裂形象和人物心理,都被青年演员王子给准确把握住了。王子与史载"容貌瑰杰"的阮籍在形象上极度贴近,舞台上一袭白衫并在腰间挂着酒葫芦更显名士风范。一出场,那孤傲不羁又嘲笑群臣的眼神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正是这样一个潇洒的出场,却在戏的后半部佝着腰曲着腿,与始终主张杀掉嵇康的钟会商议女儿的婚事,演员以极尽投入的表演状态来呈现人物的多层面。
接近尾声时,回顾这场拯救嵇康的行动,像是灵魂回顾着自己一生,阮籍大喊一句"嵇康,你应该、应该,向我们道歉"。王子将这句饱含复杂情感的台词处理得既显克制又充满情感,深挖内掘地朝向人物最深层的心灵进行表演。但一些细节的处理也不免显得过火。所谓"一动不如一静",演员如果在一些地方处理得能更松弛一些(如阮籍与死去的女儿阿珠对话时),反而更能给观众带来更大震撼。饰演山涛的宋汉培、钟会的万黎明、司马昭的郭易峰等,都发挥了极为出色的台词魅力,对人物的呈现更显成熟和自然。
《嵇康》呈现出学院派戏剧在艺术上的追求,除了具备删繁就简的诗意美感,更摒弃了近年来愈发明显呈现的历史题材戏剧创作的娱乐浅显趋向,而是追求一种真诚的历史思考和深厚的文化品质。当然,在戏剧探索的意义上,给这部戏下一些结论还为时尚早。毕竟,正如前文所指出的那样,它更需要在继续打磨修炼中才能走向完美。
作者: 程姣姣
文: 程姣姣(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在站博士后)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邵岭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