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谈战史的时候,常说国军如何如何,不过国军实际上从来就不是高度统一的整体,它是由各个不同的军系和派系组成的,其源流之繁杂难以尽述。

从大的方面来讲,有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晋绥军、滇军、桂军、粤军、川军等之分。各军系追根溯源的话,有前清新军、有自建武装,甚至还有土匪、民团,情况是非常复杂的。

在国内战争中,其中很多系统的军队都是打过死战的,甚至团战也打过不少。所以彼此之间的新仇旧恨,可以说是一言难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大家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同一个军系,其内部也有很多“山头”和派系。

其中独立性比较强,有统一领导的滇军、桂军暂且不说,而像西北军、川军之类,内部其实都是分为几大部分,各部分之间往往也都是水火不容。

比如四川内部的军阀乱斗就连续了很多年,自1910年代到1930年代初,四川省内的大小混战多达470次之多,战乱之频繁可见一斑。

而像老蒋的中央军,其实是在北上的过程中不断收编军队才得以迅速扩大的,所以有中央军嫡系和旁系之分。随着中央军雪球越滚越大,其嫡系部队中也分出陈诚系、胡宗南系、汤恩伯系等不同的派系,各派之间也是内斗纷争不止。

在1920年代后期到1930年代初期,上述各军系之间的大小战争也很频繁。不过总体上说,老蒋通过各种手段对地方军系的掌控力度不断加大。

其中独立性比较强的晋绥军早在中原大战后就被迫缩编,规模大为受限;西北军、东北军失去首脑后,一部分直接投蒋,其余部分被收编,其中宋哲元系、韩复榘系尚有相当实力,其余实际已成为中央军旁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川这边,川军流派多、军队多,但经过川康整军后,番号得以统一,中央军势力入川后,实际对川军掌控力度更大。

广东粤军方面,陈济棠倒台,余汉谋主粤后,粤军也重新整编,实际成为中央军旁系;桂军自“两广事变”后,势力拓展受限,只能自保。倒是龙云的滇军,在全面抗战前受到老蒋的控制比较弱。

这一时期中央军和各地方军的武器装备基本都是自己筹措,其中中央军的嫡系精锐整编为调整师,换装了比较整齐的武器和较多的轻重机枪。而且非常典型的一个特征就是头戴德式钢盔,所以现在有人称其为“德械师”,但实际上这是名不副实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尽管如此,考虑到当时中国军队总体的武器水平,这些调整师的装备也确实不错了。

在其他地方军中,实际也有自己的精锐部队。桂军后来编成的第7军、滇军的第60军、川军刘湘的嫡系部队、宋哲元的29军系等,其实武器装备都还不错,有的不次于中央军嫡系。而且这些军系,还有相当数量的库存武器。

不过也有的杂牌军装备一般,比如川军非刘湘系的部队和西北马家军等等,其装备情况就较差些。当然,这些军系的主要武器也都是自己多年来的积累,当时即便是投靠了老蒋,也多是得到军费补助,尚难以拿到多少军械补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面抗战爆发后,各地方军都积极抗日,尤其当时尚不在战区的川军、桂军、滇军、粤军等均派出精锐参战,国军进入了空前团结的时期。当然在全面抗战初期,各路军队的损失也都很大,最初参战的精锐基本都是损伤过半。

战后的补充和扩军基本将各地方军系的库存武器消耗一空,而当杂牌军向老蒋请求补充兵员和武器装备的时候,却发现情况越来越不对了。

最开始的时候,补充还较为畅通,但打着打着就发现有的杂牌军的编制说取消就取消,而中央军的编制却越来越大。

在整补方面,无论是外援武器还是国内兵工厂生产的武器,中央军嫡系的整补力度都是越来越优先于杂牌军的。

尤其是对当时没有统一领导的杂牌军系而言,老蒋的策略是能编并就编并,甚至还出现了东北军有的部队用库存武器组建新军后,编制被直接拉走的情况。后来干脆东北军也名存实亡,有的直接被中央军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有统一领导的军系,办法也是有的。韩复榘被枪毙后,其第三路军就被分化瓦解;川军的刘湘病逝后,川军实际上也被分化瓦解,部队逐渐被吃掉。

这种情况自然令当时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滇系的龙云和晋西的阎锡山极为警惕。对于下面各路杂牌军的军长、师长们而言,也都感受到了老蒋的寒意。

我们要知道,当时的国军部队,它并不是现代型的军队,其私人属性特别强。一旦没了军队,那么军长、师长们,甚至更高级别的指挥官,那就只能是坐冷板凳,喝西北风去了。

全面抗战初期,各部都拼得很猛,减员也很大。无论是桂军、川军、滇军、粤军,在当时会战中的伤亡我们都是有目共睹。但谁都知道抗战是非常长期化的,对于军阀属性很强的国军来说,到抗战中期时各种小九九就都出来了。

对老蒋来说,杂牌军的存在如鲠在喉,所以一直在通过各种方法编并、消灭杂牌军,其主要手段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将杂牌军部署在一线或者敌后,损失大者不予相应补充,或直接取消编制或令其自然消亡;

第二:通过干预人事,将中央系军官掺入杂牌军中,实现换血,将杂牌军直接中央军化;

第三:以整编军队为名,限制和编并杂牌军的编制,使得其规模逐渐变小,最终结合上述两种手段清除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很多投敌的国军部队(杂牌军居多)声称是以“曲线救国”的名义奉命投敌的。这个程度到底有多大不好说,但这些投敌后的伪军基本不跟国军作战却是事实。

抗战胜利后,除被我军消灭的伪军外,其在册数尚有六七十万人之多(不含伪警备队等),其中国军正规军投敌者有254300人,地方军投敌者126900人,被俘后投敌者110000人。之后这些伪军又被编并进国军系统,包括整编第74师这样的精锐部队中,也有数千名汪伪警卫军的士兵。

杂牌军投敌的情况暂且谈及与此,而其他的杂牌军自然也不是笨蛋,那么它们如何避免被编并和消失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普遍的一个手段就是消极避战,所以我们会看到日军往往以小部队就能将国军的整师、整军给击败。这不是说当时的军队真的就不堪一击到如此地步,很多时候是那些将领们担心战损过大直接被取消编制。

但是军队作战最忌望风而逃,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往往就会形成连锁反应,导致更大的失败。即便有的指挥官主观上想保存实力,可打到最后往往也事与愿违。

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即是如此,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的大背景下,狂徒末路的日军依然能在上千公里战线上取得那么大的战果,这是很令人吃惊的。

豫湘桂战役的惨败加速了老蒋整军的决心,自1945年初到1945年底,国军陆军军的番号裁撤了30多个,师的番号裁撤了100多个,也就是说大约三分之一的番号不复存在。

当时理论上的番号裁减是“平均裁减”,中央军和杂牌军都缩编。实际操作中,中央军取消的番号都是些临时和地方部队,杂牌军却是缩减主力军。而在调整整编中,又通过干预人事使得部分杂牌军中央军化。另外通过新成立部队补充中央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最后裁军裁下来,杂牌军的实力被极大弱化,即便是桂系最后也只保留了三个军。由此使得中央军在抗战胜利后,具有了绝对的优势。在紧随其后的整编师调整中,杂牌军又被压缩了一轮,实际使得中央军的体量优势更大。

在编制压缩裁减的同时,武器装备上的待遇则相差更大。

抗战后期,国军大量接装美援武器,13个美械军中除了一个中央军化的53军外,其余连番号也都是中央军的。

这些美械军军有美式105毫米榴弹炮营,师有美式75毫米山炮营,团有战防炮连和迫击炮连,有火焰喷射器和火箭筒。甚至60炮都是装备到步兵连的,步兵班除了轻机枪外还有冲锋枪。

除了这批美械军之外,青年军、交警总队、海空军、装甲、炮兵等特种部队,也全部是中央军。

而给杂牌军的美械只不过是划拨了些冲锋枪、60炮洒洒水而已,至于装备尚好的杂牌军,那也多是被老蒋直接抓包,被夹着走了。

日本投降后,国军接受130万日军的武器装备,并以这些日械为基础大量换装部队。大批中央军部队又换装日械,杂牌军中条件好的还能享受日械武装待遇,条件差的只能是用国械、杂械武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我们之前讲过的傅作义系最精锐的35军,该军实际上除了配属一个美式汽车团外,别的武器装备跟中央军嫡系是没得比的。

新1军这样的部队,光是冲锋枪就有4000支,35军直到被歼灭时也只有不到400支。

像从美式105毫米炮到60炮之类的各类火炮,35军比较值得一提的就是有3门105榴可用,至于其他从师级到连级的火炮配置,那都是被全面碾压。

不夸张地说,傅作义手里最精锐的35军,在武器装备方面恐怕连中央军中等装备水平的部队都达不到。

而打仗的时候,老蒋和中央军还是老样子,最危险的活儿留给杂牌军,补充更新装备的时候却没杂牌军的事儿。

比如鲁南战役我军获胜后总结了国军的两个弱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中央系与杂牌的矛盾,冯(第三绥靖区司令冯治安)部极受歧视,要求装备改善不准,作战不给丝毫机动。51师全师部署,连一个营一个连的位置都是徐州绥靖公署指定,其114旅旅长李步青带一个团守备峄县,归马励武(整编第26师师长)指挥,不准51师过问。

第二:分兵把守,互不增援。如51师、26师各分布于峄枣、临枣、向城、兰陵等地,周毓英(整编第51师师长)要求集中,绥署不准,当26师被攻,51师不管。

类似这种情况其实是很普遍的,由于长期的积怨甚深,中央军和杂牌军的矛盾几乎已经不可调和。到后来很多杂牌军干脆就起义了,比如大家都知道的60军长春起义。

60军起义后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的50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屡立功勋,这都是大家知道的事情了。而通过以上的阐述,也希望大家对当时国军中央军和杂牌军之间的情况能有更多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