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孙晓东 通讯员 李晨涛/文图
12月17日,三门峡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拼出未来·干出精彩”系列第十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采取的举措和取得的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近年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紧紧围绕省委“十大战略”部署,按照现代化三门峡建设“13561”工作布局,聚焦“十拼”工作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抓手,以“三化三制”改革为动力,以“两城六园”建设为载体,以“12610”发展战略为牵引,发扬“敢闯敢拼、开拓创新、担当实干、奋勇争先”的示范区精神,精心打造“六大园区”,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不断出彩、向新蝶变。
项目建设提速,助力发展转型。示范区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创新转型、支撑发展的“关键一招”、“重要抓手”,截止目前,累计谋划实施各类项目199个,总投资607.3亿元,其中,市级重点项目48个,总投资384.5亿元;省级重点项目11个,总投资150.1亿元;滚动实施“三个一批”项目34个,总投资284.6亿元,已转化28个。总投资8亿元的院士产业园项目,聚焦打造豫西黄河金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新高地;总投资12亿元的稀有金属资源综合回收利用项目,有利于拓宽全市铝产业链,促进铝产业向高端化、精深化延伸;总投资2.3亿元的宝武铝业技改项目,为宝武铝业跻身百亿级企业提供坚实支撑。
创新驱动引领,积蓄发展动能。健全创新体制机制,管委会改革不断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公司化改革持续优化公司内部架构,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实现产业发展更聚焦、延链补链更精准。搭建一流创新平台,深化与何满潮、何季麟、赵中伟等院士团队合作,借助高等科研院所人才、技术优势,按照“一园一特”,对园区产业进行精准定位和规划,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培育优质创新主体,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计划,目前,共培育省级创新龙头企业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瞪羚”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4家,优质中小企业数量均居全市前列。
工业为本立区,夯实发展基础。扩大产业含新量,大力实施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技术化改造,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持续扩员,“空间+孵化+基金+服务+生态”五位一体的创新发展生态体系基本形成。提升产业含金量,坚持“链式”思维,不断激活产业发展“聚变效应”,以宝武铝业为龙头的铝基新材料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现了高附加值的航空航天板成功轧制,以中原黄金冶炼厂为龙头的铜基新材料产业,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产业整体规模连续两年营收超过500亿元。增加产业含绿量,通过市场化交易、差异化配置、内生性挖潜等方式,构建“资源—产品—固废—再资源化”绿色循环产业链,建设了大唐独立共享储能电站、宝武清能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供电园区,为铜、铝等产品打上了迈入国际的绿标签。
乡村振兴成势,引领发展融合。城乡融合促发展,紧盯“两城一区”战略定位,加快编制完善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村庄分类规划和村庄实用性规划等“1+3”规划体系,围绕“菜、枣、果、菌、牧”五大特色产业,围绕路、水、住等基础设施,围绕教育、文旅、医疗等民生改善保障,推进总投资13.82亿元的28个项目,助力城乡融合发展。脱贫攻坚守底线,持续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2024年,发放各类惠农补贴4024万元、发放各类奖补340万元,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4548万元、完成项目26个,实现了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衔接更加有效、农民持续增收。党建引领抓带动,深入推进“五星”支部创建,坚持以党建带村建,做好“党建+”融合文章,以“村社融合、村企结对、统筹三资、共建共富”为思路,按照“片区化推进、抱团化发展”原则,推进“三大片区”建设,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打牢基础。目前,已整合各类资金3600余万元,盘活集体资产、资源62处,谋划集体经济项目12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