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回顾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不得不感叹一句,我国实在是走过了太多风风雨雨。从抵御外敌侵略,到通过武力手段解决内部矛盾,是不断的失败和成功,也是无数人民的拥护,才有了如今的繁华盛世。
在解放战争末期,三大战役的胜利无疑是新中国成功解放的决定性因素。其中淮海战役是以弱势胜优势的惨烈之战,也是奇迹一战。
只是战争历史里并不全然是枯燥的,期间也夹杂有许多趣闻等待我们去了解。在抗战时期,那些优秀的将领们也并非个个性格平和,善于交际。
比如在淮海战役胜利后的庆功宴中,便发生了一件怪事儿:一位功臣将领,竟不顾邓小平的情面与欣赏,听到一句玩笑话后当众掀桌而去。
夺宿县,赢淮海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爆发,国民党主力冗长的兵线,从徐州到蚌埠覆盖约近200公里,且军力众多,装备精良。若不能想出有效、准确的战略措施,恐怕解放战争的胜利将与我军失之交臂。
经过严密的分析之后,中原野战军总司令刘伯承指示:可以通过“夹其额,断其腰,揪其尾”的作战策略,从军队线中段截断国民党的兵线大军,破而攻之。
作为国军蛇形战力线腰部位置上的宿县,无疑是断腰之战中的必攻要地。如果能拿下宿县,就能截断国民党军徐州和蚌埠两方军队的会合互援,国军的粮草及军备运输线也会受到阻碍,可谓是一举多得。
同时,宿县虽有重兵把守,但如果作战取得胜利,对国民党之士气也可谓是巨大的打击。于是在1948年11月15日的时候,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总司令刘锡联向军队下达了攻打宿县的命令。
在此之前,野战军第三纵队已连同第九纵队实现了阻止蚌埠国军增援、联合包围宿县等前期工作。此时宿县虽军力未损,装备优越,但已是孤岛一隅,无所外援。野战军第三纵队凭借一往无前的锐气和严谨缜密的部署,最终赢得了宿县的解放。
庆功宴引功臣掀桌
宿县解放,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关键的一战。蛇腰已断,蛇头蛇尾便孤立无援,徐州和蚌埠的国军纵使皮再韧,牙再硬,也终究是失去了补给和增援的死物而已。纵使蒋介石重兵重重,也依旧抵挡不了解放前进的脚步。
1949年1月10日,近代史上解放军牺牲最为惨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为复杂的淮海战役宣告结束。我军虽付出颇多,但赢得这样一场至关战役,最终十分值得。
战役结束后,解放军举军庆功时,邓小平邀请将领功臣们同桌聚宴,感谢他们在战斗中付出的心血精力,也感谢他们为解放战争画上了浓墨重彩的漂亮一笔。
彼时第三纵队的副司令刘昌毅,因率领部队偷袭宿县火车站,截获一装甲车炮弹;而后又活捉黄维,合剿黄维兵团成功夺下宿县,在宿县一战中立下大功,同在此列。
邓小平向来对刘昌毅颇为欣赏,于是在酒席上当众调侃说:“你的部队的确作战勇猛,就是多吃了500斤肉啊!”本是玩笑之意,感谢功臣之喜,却未料刘昌毅当众大怒,竟掀桌而去。
“四不走”将军
那么,究竟是何原因让刘昌毅误会一句玩笑,当众掀桌而去呢?说到底也是个误会,其实与他本人的性格有关。
刘昌毅15岁入红军,一生枪林弹雨,戎马征程。他的性格继承了农村乡土的率真与正直,参军前便好打抱不平、为民争义;入军后的战场,仿佛更加激发了他火一样的内在,道是如鱼得水,悍勇无畏。
或许正是因为本人的性格直接少得拐弯抹角,才在庆功宴上一时误会了邓小平调侃的玩笑话。不过直接并不意味着迟钝,在思考和冷静过后,他最终还是返回酒席,向邓小平道了歉,解释误会。
那么,邓小平又为何调侃这样一句呢?这便与刘昌毅独特的作战风格有关。话说战场上向来抢分夺秒,生死交差,打仗作战,讲究的都是一个“快”字,唯快不破。多是反应足够迅速,调动足够灵活者才能在两方作战中发挥出更好的机动性,更大机会地赢得战斗。
但是刘昌毅偏偏不爱走寻常路。他打仗作战,奉行的却是吃好喝好再上战场的原则。“没有吃好,不走;没有好酒,不走;没睡好觉,不走;外加一个不见着敌人,不走。”这凑成了刘昌毅独有的一个外号“四不走”将军。
他的军队出发前,必定要先吃饱喝足,调整休息完毕,保证作战的最佳状态,再上战场。这看起来像拖延时间,恐怕会有人诟病说军队反应不够快,难以调整。但刘昌义的部队偏偏每次作战勇猛、状态极佳,在解放战争中赢得了多次奇迹般的胜利。
正是因为刘昌毅这样的作战原则,才有了邓小平后来在庆功宴上调侃的一句“原来是多吃了500斤肉”,本意是夸赞刘昌义部队善于作战,胜利颇多,只是刘将军直率的性格令他初始误会上级在责怪他们。
小结:
邓小平的调侃,刘昌毅掀桌而走,终究只是一件趣闻。刘昌毅纵使性格直接,在作战是却也不会擅自更改决策,不服从指挥;邓小平为人亲善,无论是对于将领们抑或人民皆宽容大度,也从不会计较个人的小事。
我们从始至终真正需要关注的,都是在抗战中无己付出的英雄人物。纵使他们有些性格古怪,有些作战方式特殊,但正是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有解放军战士们的出生入死,才一步一步,一砖一瓦,筑成了解放战争的胜利,铸定了新中国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