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大帝一世英名,差点儿栽到云南的藩王吴三桂手上。

清朝历史对叛徒吴三桂的记叙一点也不留情面,一个两面三刀的小人跃然纸上。

作为统领一方的大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丝毫没有英雄气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人只能从他的作为中感受到他的卑鄙无耻,唾骂他临阵倒戈的做法。

关于吴三桂为何向清兵投降,之后又举兵反叛清朝。

后人不断挖掘吴三桂两次叛变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篇流传到日本的反叛檄文,揭示了吴三桂这么做的理由。

在吴三桂自己的笔下,对自己的行为另有一番解释。

跟清朝对他的判断截然不同,康熙当然忍不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三桂在反叛檄文上说了什么?为何康熙在他死后仍然要极力抹黑吴三桂?

康熙将吴三桂骸骨分发各省

清朝后期的统治一言难尽,衬托出康熙在位时期是一个多么有魅力的仁君。

然而文韬武略的康熙,也曾被吴三桂气得失去了风度和仁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熙对吴三桂恨之入骨,甚至到了气急败坏的地步。

听到吴三桂的死讯都不足以让康熙解气,一直在心里憋了一口气。

等到康熙彻底解决了吴三桂搞出来的三藩之乱,对吴三桂的报复也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三桂死后被埋在衡州的深山老林里,吴家人专门化名偷偷下葬。

康熙对吴三桂的后人穷追不舍,一直在寻找这座被隐藏的坟墓。

对后代赶尽杀绝不足以化解康熙心中的愤怒,康熙下令挖开了吴三桂的墓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候吴三桂都死了四年了,康熙仍然把吴三桂的尸首给挖出来挫骨扬灰。

吴三桂的骸骨被分发给各省,警示各地大将叛乱的下场。

三藩之乱让康熙心有余悸,他跟吴三桂争斗让年轻气盛的康熙学到了一个教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熙即位的时候非常年轻,权力受制朝中重臣,一直期望独掌大权。

十六岁就巧妙解决了鳌拜之祸,偏偏在吴三桂身上栽了跟头。

吴三桂当时基本打下了半壁江山,气势不可阻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军和吴三桂比较大的决战有6次,吴三桂胜多负少,让康熙很是头疼。

康熙运气比较好,吴三桂没有称王的命,自立皇帝不久后就一命呜呼了。

当时吴三桂已经七十多岁,在古代已经算是长寿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三桂还没把权力拿稳就撒手人寰,二十多岁的康熙才能翻盘。

康熙险胜有运气的成分在,如果吴三桂多活几年,清朝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伪檄一传,在在响应,八年之间,兵疲民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熙总结经验教训,后来大肆书写吴三桂的罪状,把他包装成了十恶不赦之人。

檄文上究竟写了什么内容,能够让各方响应,又让康熙心有余悸?

反叛檄文原文揭示原因

古代人讲究师出有名,举兵起事先写檄文是一项传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要让人追随自己,好歹要有让人信服的理由,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的位置。

吴三桂就是这么做的,他的这封檄文非常重要。

天下人皆知,吴三桂当初是明朝的将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崇祯皇帝派吴三桂镇守边关,他反而打开关门,把满清军队给放了进来。

对于明朝历史来说,吴三桂已经是千古罪人了。

投降满清后,吴三桂做了平西王,享受荣华富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次起兵反叛,吴三桂必须拿出一个站得住脚的理由,说服官兵和民众支持他。

投降又反叛,在谁看来都是一个反复无常的无耻之徒。

而吴三桂有自己的解释,他给自己的行为找到了一个最好的出发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篇洋洋洒洒的讨清檄文中,吴三桂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统治者无道。

吴三桂深知自己前朝大将的身份不能简单的忽略过去。

所以他把自己放在了为民请命的地位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表示自己无论是在明朝还是在清朝,都是跟底层人民站在一起的。

开篇吴三桂就解释了自己投降满清的原因,是因为明朝的统治瓦解,民不聊生。

现在起兵反抗清朝的原因,也是因为清朝统治者背信弃义,残害汉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下子就把自己叛变的行为拔高了不少。

吴三桂从为了苟且偷生、权势利益而抛家弃国的小人,成为了忠义之士。

这篇檄文用了大量篇幅描写清朝统治者进关后的虐杀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毫不留情地把满清贵族的老底给揭露了。

而且这些事情并不是吴三桂凭空捏造的,满清为了巩固统治打压汉人确有其事。

有血性的人看了檄文,当然会群情激愤,跟着吴三桂一起举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三桂的檄文“在在响应”,他顺理成章的扯起了正义大旗讨伐清兵。

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给了吴三桂很多启示。

李自成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他对明朝统治者的动摇让吴三桂十分震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得民心者得天下,崇祯皇帝失去了民心,所以才让满清有机可乘。

吴三桂也想用这封字字珠玑的檄文,让清朝统治者失去民心。

康熙看了檄文之后,深深为为吴三桂美化自己的行为感到不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这篇檄文上对明朝末期统治和清朝统治情况的描述,居然有很多相似之处。

这不得不让康熙开始反思自己治理国家的手段。

满清贵族占据统治阶层,但是汉人仍然是国家的主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想让清朝的统治长久的延续下去,必须让民众接受满清。

吴三桂把自己两次反叛的行为说成了为了守护人民。

康熙首先就要驳斥吴三桂行为的正当性,将他钉在叛乱小人的耻辱柱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篇檄文自然被当成胡言乱语被禁止传阅。

清朝统治者突出了吴三桂行为里道德低下的部分。

例如吴三桂投降满清一事,突出了陈圆圆在里面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清朝人眼中,吴三桂就成为了一个昏庸无能、被美色冲昏头脑的酒囊饭袋。

吴三桂后代秘传家史

清朝统治者对吴三桂恨之入骨,吴三桂的后人东躲西藏,避世而居。

康熙当初遍寻吴三桂的坟墓,都找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在安福园石桥下找到了吴三桂的骨灰匣,不知是真是假。

康熙没有费心判断,只要名义上是吴三桂的骸骨就行。

于是下令将逆贼吴三桂的骸骨分发示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吴三桂真正的后人,隐居在贵州的马家寨,陈圆圆就葬在这里。

清朝对吴三桂口诛笔伐,赶尽杀绝,陈圆圆不敢以真名现世。

吴三桂的后代害怕暴露身份,不能留下任何关于家族历史的只言片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连陈圆圆的墓碑上,刻的文字都如同谜语一般。

为了让吴家的家谱和历史传下去,每一代都会选出一个秘传人。

秘传人会通过口述的方式将吴家的家史流传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真正埋葬吴三桂的地方,就在陈圆圆之墓不远处。

吴三桂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两次改变历史的反叛,让他里外不是人。

作为战乱年代的投机者,吴三桂的失败显而易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吴三桂能够起事,也体现出了统治阶层和底层人民之间的矛盾。

水可载舟,亦能覆舟,只有顺应民心的王朝才能成为盛世。

信息来源:
吴三桂讨清《檄文》原文本考——徐凯.《清史研究》2017.08
三藩之乱期间琉球王国的外交抉择——以《华夷变态》的记载为中心——陈波.《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2016(02)
对马倭书与朝鲜传闻——朝鲜与日本围绕三藩之乱的情报交涉——陈波·《国家航海》2015.04
康熙将吴三桂骸骨分发各省泄恨法堪称首创2010年03月24日16:16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