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每晚睡前统一的标准动作都是先刷会抖音,尤其刷到美食博主和达人的视频后,更是饥肠辘辘、辗转难眠。在中国,饮食文化和酒文化向来是息息相关,很多美食达人也去探访了各地的“早酒文化”,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兴趣。
一提到“早酒文化”,相信大家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大概是:一群上了年纪的人,一大早围坐一起,一张小桌、几碟小餐、慢饮半天,喝的醉醺醺之后就回家睡觉了… …
早酒文化,是酒文化的传承发展还是新时代的旧风俗、旧陋习呢?这个问题,还是需要全面、客观地看待。
早酒风俗的形成
早酒文化属于长江中下游码头文化的一部分,旧时候码头上从事体力劳动者,通常是早上四五点起床卸货,八九点结束,清早到码头上的酒家或摊点喝米酒,一般是自带米酒或店家高度白酒,佐以小菜,以达到消疲解乏、驱寒祛湿、排虚解闷的目的。
早酒文化的形成是在这样的背景和群体环境下产生的,早酒文化并非简单粗暴的酗酒行为和旧时期的陋习,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民俗内涵的生活方式。
早酒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现如今的早酒文化多分布于川渝、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沿长江区域,北方的山东等地也有早酒文化现象,如常德早酒、监利早酒、泰和早酒、宣汉早酒等。
央视财经频道《生财有道》栏目曾做过关于早酒文化的《老城街巷的监利早酒》、《早酒一杯人间味》等专题报道,介绍了湖北监利、江西丰城秀市的早酒文化,将这一古老文化与当地特色传统美食相结合,演绎出别具特色的地方风情。
早酒文化已逐渐被大众所了解和接受,而不只是停留在一群“酒蒙子”一大早就开始酗酒的阶段了,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化新形态。
早酒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如同川渝地区的火锅,最早在明末清初的重庆嘉陵江畔和朝天门码头,穷困的船工和纤夫为了抵御严寒、饥饿,选择便宜的动物下水如牛毛肚、猪黄喉、鸭肠等发明的一种粗放的餐饮方式,原本麻辣、浓香的味道是为掩盖动物内脏的腥臭,发展至今,却成了靓丽的美食名片。
包括广州、上海等地的早茶文化,并不单单只是喝茶、吃饭,已成为一种风俗特色和文化标签。
鉴于此,早酒文化在当今又可以演绎和创造出怎样的新形态呢?
打造地方特色文化标签,寻求新的增长点
虽说各地都有早酒文化,却各有特色,如监利早酒主要是高度烈性散装高粱酒,搭配当地特色面条、肥肠、包子等;上海的早酒,人们多选择温热的黄酒或者崇明的清酒搭配精致的早点。
早酒文化区域性差别,在满足当地人们对餐饮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为当地古老早酒文化的发展、旅游产业的提升和娱乐生活的拓展做着积极贡献。
突破消费壁垒,营造年轻人社交消遣新方式
伴随着年轻人工作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需要一些排遣压力、释放情绪的方式,这不是鼓励人们去酗酒或过量饮酒,而是有了更多的选择渠道,如周末约三五好友,一起感受下早酒文化和当地美食,聊天交友,社交娱乐,松弛感满满。
“早酒文化”经“温饱解乏”到“文化承载“再到”新社交方式“的阶段演进,也为白酒企业提供了新思路、新群体和新市场,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可以推出不同口味和烈性的产品,根据不同地域饮酒习惯,推出更受当地消费者喜欢的香型,结合美食文化、旅游特色,情景化构建”早酒文化“新场景,如湖北早酒文化中,就有几个著名的白酒品牌深受当地人喜爱:枝江大曲、关东坊酒、园林青酒、老父亲酒、黄山头酒等。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有“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和“对酒当歌”的人生姿态,不论哪种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与创新并行,就可以发挥其更加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