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镶嵌于中华文明的银河之中,既承载着千年的厚重底蕴,又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步入新时代,泽州县勇立潮头,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伟大号召,深度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精髓与智慧,锚定“全域融合”目标,以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兴旺、乡村环境整治赋能美丽乡村建设、弘扬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奋力推进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将这幅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乡村振兴篇章书写在了泽州20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规划引领 绘就乡村“幸福画卷”
泽州是全省的煤炭大县、经济强县,主要经济指标位列全省第一方阵。近年来,泽州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按照“两新战略”,确定了“规划引领、差异定位、分类施策”总方针和“一城三带”发展规划,积极围绕打造教育之城、文化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的目标持续建设,湖光山色、草木葳蕤,丹河新城焕发出勃勃生机。
凤栖湖旁草木葱郁,散步的市民络绎不绝;笔直的建州路、珏山路和文汇街两侧,高楼林立……一座现代之城步履铿锵惊艳崛起在丹河之畔。丹河新城规划面积52.5平方公里,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着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五纵八横”路网骨架全面贯通,3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100%,老百姓5分钟可达高铁东站,15分钟就到中心市区;城市水电气暖等公共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团购房、回迁房陆续交付;教育园区基本建成,构建起幼儿园到大学的完备教育体系,牵手北师大开展全方位合作,泽州一中附属学校招生运行,水西九年一贯制学校、文汇佳苑幼儿园今年9月份投入使用,着力打造全市基础教育新高地;丹河湿地、五谷山等7个城市公园建成开放;丹河大剧院、体育中心等一批地标性建筑投入使用,为新城不断注入新活力。
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千万工程”经验提供了规划先行、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范例。在加快推动丹河新城建设的同时,泽州县积极统筹发展规划与项目谋划,编制6类211个规划,实现县、片、镇、村四级规划体系全覆盖,大力推进长河流域工业转型升级集聚带、丹河流域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带、太行一号生态涵养和文旅康养集聚带建设,着力走出了一条“城乡一体、三生共建、工农互促、农旅相融”的泽州路径。聚焦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大任务,按照三类村庄建设标准,主攻四大片区,以22个精品示范村为重点,抓点连线,打造城乡融合示范廊带,由片及面,在新起点上着力破题开局。
生态宜居 绘就乡村“美丽画卷”
泽州县用日积月累的点滴转变交出了一张旧貌换新颜的亮丽答卷。
泽州县巴公镇北堆村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党建引领,强化为民导向,通过“三清三提”,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清违治乱提村景,为凝聚党员群众齐心干的合力,村庄发出“环境整治,人人都是保洁员,家家都有责任区”的倡议,通过拆除违建,整治房前屋后乱堆乱放,清理陈腐垃圾,拓宽主街道,硬化小巷道,种植各类乔木灌木植被,立面提升,更换路灯,整理网线、电线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乡村“颜值”持续刷新。清陋改俗提形象,立足群众所需所想所盼,党员入户查实情,班子负责抓落实,推行“网格+村户”治理模式,常态化开展工作,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同时,改造了卫生服务站,提升了就医环境;修建红白理事场所,让移风易俗、勤俭节约、文明办事成为全村人的新风尚。清风润德提正气,该村历史文化悠久,红色底蕴深厚,从这里走出了晋城本土发展的第一个共产党员——孔祥桢。孔老一生坚定信仰跟党走,隐蔽战线立奇功,两袖清风不染尘,其精神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该村一直在行动。“一馆一院一基地”(红色革命教育馆、文化大院、泽州县党员干部实战实训北堆村基地)建成以来,累计接待观摩学习游客近万人次,已成为展示乡风文明新窗口。今后,该村将继续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着力谋划产业发展、人才振兴,打造乡村振兴迭代共富的升级版。
盛夏时节,山耳东村“湖畔·桃花坞”露营地在各大平台频繁闪现、火爆出圈,成为晋城及周边游客的打卡地。该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凭借依山傍水的资源优势和紧邻市郊的区位优势,大力推进景区化村庄建设,开辟生态价值转化“新赛道”,实现了从“美丽乡村”向“景区化村庄”转变,把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找到了产业振兴的新路子。今年“五一”假期,该村接待游客人数超8000人人。自然淳朴的山耳东村,“美丽生态”引来“美丽经济”,一路生花。
泽州从“一处美”到“处处美”,以“一村之变”带动“一域之变”,全力推动和美乡村建设。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处理“三大革命”齐头并进,成效斐然。按照“12个有”标准,多元投入,一村一韵,五年创建100个景区化村庄,完成首批20个村创建,打造了巴公镇山耳东、金村镇东六庄等一批网红村,川底镇涨泗沟村入选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产业升级 绘就乡村“富民画卷”
走进丹河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域,仿佛进入了一幅精美绝伦的田园诗画。1.1万亩的广袤土地,如同一块精心雕琢的碧玉,不仅汇聚了高都、金村、巴公、北义城等四大乡镇的农业精华,更承载着泽州县打造全市乃至更大范围内“菜篮子”基地的宏伟梦想。从一粒种子的萌芽,到一株作物的茁壮成长,从精细的田间管理到现代化的加工销售,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高效运转、充满活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在丹河现代农业产业园高都镇大南社村片区,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一排排湛蓝的光伏板与下方绿意盎然的蔬果地交相辉映的景象。这正是泽州县积极响应“千万工程”号召,深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大力推动“农光互补”产业模式的生动实践。
“农光互补”不仅解决了农业用电的难题,而且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碧秀园农业合作社的28座农光互补大棚,仅是丹河现代农业产业园此类大棚的其中一部分。据了解,园区内总计70栋农光互补大棚,年并网发电量达11.5兆瓦,每亩地年增收达1.15万元。这一成就,是泽州县农业科技与生态保护理念的深度融合,也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
除了“农光互补”模式的实践外,丹河现代农业产业园还积极探索“订单农业”模式,为园区内企业的农产品销售开辟新路径。“订单农业”模式的实施,不仅为园区内的企业搭建了稳定的销售平台,推动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还有效吸纳周边劳动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据统计,目前园区已解决周边群众就业200多人,人均增收达到2.3万元。未来,随着350栋大棚的建设空间逐步释放,预计还将新增就业岗位500个以上,为老百姓增收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与前景。
泽州县以独特地域、品质和历史文化等地方特色为基础,通过挖掘和培育地理标志农产品资源,建设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基地和保护机制,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以高都乡村e镇建设为牵引,打造“农业+电商”新业态,培育泽州红山楂、泽州黄小米、义城红薯、巴公大葱等一批品牌农产品;以“示范带+文旅康养”牵引乡村价值多元拓展,建成东部片区生态农业示范带和“丹水映月·医养南寨”“太行菇乡·红韵崔河”等4个精品片区,丰富文旅业态,激发消费动能;以“村集体+农户”夯实城乡共同富裕基础,全面推进巴公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培树了靳庄、保福等一批集体经济示范村,引领全县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
党建引领 绘就乡村“善治画卷”
乡村美,看“颜值”,更要看“气质”。泽州县坚持以乡风文明“小切口”助推乡村建设“大文明”,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抓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文明善治,努力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在巴公镇南山村,村规民约是村民的共同守则,也是乡村治理的有效载体。“这一切,关键在于不断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田宁兵深有感触地说。近年来,南山村积极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以十星级文明户评选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文明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彰显特色的乡村善治路径,先后荣获了“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乡村治理服务示范村”等称号,成为乡村善治的典范。
近年来,泽州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基层为根本,不断创新举措、完善机制,乡村基层治理体系逐步完善,基层活力不断迸发,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不断提升。
——党建引领优服务。创新组建县镇村三级基层治理委员会,三级书记一起抓;明晰县镇权责,压减村社事项;“一网统筹”“一站服务”,群众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多元解纷促和谐。推进“强监督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构建“五位一体”监督模式;开展“一十百”基层社会治理大创建,“老槐树下说理”“老娘舅调解”工作法入选省级典型,打造了刘轩窑村、南山村等一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以文化人育乡风。推进移风易俗,完善“一约四会”,推进殡葬改革;持续开展“泽州好人”“十星级文明户”宣传评选活动;承办全市秧歌舞大赛、八音会大赛等群众文化活动,新编大型红色上党梆子《柴胡岭》首演成功,大阳镇四分街村入选全国“四季春晚”示范展示点名单。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行走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路上,泽州县在“千万工程”经验的引领下,深挖资源优势,拓宽产业富民路径,擦亮人居环境底色,打造文旅康养村庄名片……泽州大地,处处都能感受到“千万工程”经验下乡村振兴的强劲脉搏,一个个新时代的美丽村庄折射出泽州乡村巨大的变化,从丹河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蓬勃发展到美丽乡村面貌的焕然一新,每一处变化都见证着泽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昭示着这片古老土地在新时代的焕新与腾飞。面向新征程,泽州县将纵深推进“两新”战略,落实“一城三带”发展规划,全面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开创古韵泽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文 中共泽州县委宣传部 图 张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