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330篇原创文章,作者:深邃的星空。
作者简介:深邃的星空,甘肃人,业余军迷。热衷于装备和战史研究及军事科普,曾协助补充部分架空类的军事小说的情节和装备设定。
全文共8388字,配图14幅,阅读需要18分钟,2024年12月18日首发。
接上期()
九、与中国渊源
说了这么多,也会有人问,苏-34既然性能不错,中国为什么不引进呢?
还是先说结论,1,用不上;2,没必要。
纵观中国引进苏27系列的这段历史,苏-34起码有4次机会能够进入中国,不过都错过了。个中缘由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第一次是1990年中国引进首批苏27sk型战斗机之时,这段时间,苏联各个设计局都在大力向中国推销武器装备,而且米高扬设计局甚至放话,要让米格飞机重新飞满中国的天空,这里的米格机说的是米格29,而当时中国海空军航空兵的主力机型还是基于米格21仿制改进的歼7系列。苏霍伊设计局也借这个机会向中国推销苏-27,这中间其实也包括当时尚处于试飞阶段的苏27IB。只不过,中国当时没有选择苏-27IB,这是因为当时中国急需先进的空优战斗机,用以提升当时解放军空军的战斗力,尽量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代差。因此,引进苏-27战斗机是当时最为紧迫的。而以轰炸为主的苏-27IB则相反,中方采购人员可能会关注一下这款新式的战斗轰炸机,不过,并不会下单。再加上此时这款飞机还处于试飞阶段,苏霍伊设计局找客户也有拉赞助的意图。况且,那会中国手里也没那么多钱。所以,这时期苏27IB也就没有得到中国的订单。
第二次是1996年台海危机之后,中国在引进第二批苏27SK战斗机的同时,还引进了苏-27SK战斗机的生产线。这次也和第一次一样,已经改名为苏-32的苏27IB依旧不是中国急需的装备,这时期,周边地区F15,F16,幻影2000等先进三代战斗机的大量装备,中国面临的防空压力倍增,因此仍需要大量的苏27战斗机,不过此时中国更希望的能够仿制生产这款战斗机,而不是大量购买。所以,这一次,苏32依旧落选。
第三次是2000年以后,这期间中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胁,先是科索沃战争,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随后中美南海撞机,美国EP3电子侦察机入侵中国领海,撞毁一架中国的歼8II战斗机,飞行员王伟牺牲。这时中国已经开始组装苏-27SK并命名为歼-11战斗机,国产第三代战斗机歼-10也已经完成首飞,并转入试飞。
图1. 中国空军的苏30MKK
而俄罗斯此时也已经完成了苏-30MKK多用途战斗机的首飞,中国也和俄罗斯达成协议,引进该型战机,首批苏30MKK于2000年底交付,后继续增加订够数量,2002年解放军海军航空兵也装备了苏30MKK2型战斗机。
图2. 苏-30MKK的交接仪式
图3. 中国空军的 Su-30MKK 机群
图4. 海军航空兵的苏30MKK2
图5. Su-30MKK 对空武器展示,最近处是 R-77 空空导弹
图6. Su-30MKK 对地攻击武器展示,最近处是 Kh-31 超音速反辐射导弹
既然购买了苏30MKK型多用途战斗机,那么为什么仍旧没有引进苏-32/苏-34呢?这就得从台海危机之后东南沿海的局势和安全态势说起了。1992年苏-27进入中国,随着该机装备数量的增多,解放军空军对该机的具体情况也逐渐了解。苏-27虽说有着优异的性能,但是航电设备较差,同时只能使用R27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没有主动雷达制导的中距空空导弹,不具备超视距空战的能力。而此时台湾空军装备的F16已经配备了AIM120型主动空空导弹,更早引进的幻影2000-5型战斗机也配备了米卡空空导弹,这让解放军空军的压力很大,同时台海危机也让解放军发现自己急需提升对海对地的精确打击能力。所以,能够发射R77型主动中距空空导弹,全面升级的航电系统和雷达等设备,并对机体整体结构进行加强,载油量更大,具备空中加油能力,能在38,000千克的极限重量之下起飞(满载满油状态)的苏-30MKK刚好能够满足需要,而且也符合中国建立一支攻防兼备空军的需要。相比之下,苏-32/苏-34的性能上就有些单一了。装备了苏30MKK的解放军海空军对该机的使用也是以制空为主,对地对海攻击为辅。
这时期中国没有选择苏-32/苏-34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国产战斗轰炸机的出现,歼轰-7飞豹战斗轰炸机于1996年服役,改进型的歼轰7A也于2002年首飞,并在2004年服役。与老飞豹相比,新飞豹的性能更为优异,雷达等航电系统更先进,更重要的是飞豹使用的涡扇9秦岭发动机研制成功,为新飞豹大批量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一款性能先进,而且能全国产的战斗轰炸机服役,这也让苏-34没有机会进入中国了。
图7. 国产歼轰7A飞豹战斗轰炸机群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太重要的问题,就是兼容性。由于全国产化的歼轰7A可以兼容各型当时国产和引进的俄制弹药,可是苏34却无法使用国产精确制导弹药,这让面对巨大战争威胁的中国更倾向于国产的歼轰7A,毕竟引进的俄制精确制导弹药还要优先共给苏-30MKK,而战时的消耗能否及时补充都是问题。因此,第三次机会,苏-34还是没有把握住。
第四次机会是2013年中俄签订合同引进苏35S战斗机,其实这次都没必要说,因为这时中国完全不考虑苏-34战斗轰炸机了,尽管此时的苏-34的售价仅为苏35S的一半。
说回来,中国这时引进苏35S也只是填补歼20和歼16服役之前的空挡,总体来说还是基于制空能力与平衡周边地区引进F35隐身战斗机的压力,引进的数量也不多。2016年首批苏35进入部队服役,2019年之后,国产歼20隐身战斗机和歼16多用途战斗机大批量服役,解放军海空军航空兵实力大幅度提升。可以说,苏-35S很可能是中国引进的最后一批俄制战斗机了。至于对地攻击机,2005年以后,歼轰7A飞豹改战斗轰炸机,轰6K轰炸机,歼16多用途战斗机大量服役,解放军海空军对地对海远程打击能力和精确打击能力也有了质和量的双重飞跃。再加上2000-2010年强-5E、强-5F、强-5G这些改进型号的大量服役,中国航空装备体系里已经没有苏34的位置了。
自此之后,苏34再也没有机会进入中国了。
十、苏-34的优势和某些观点探讨
其实,苏-34的设计上也并不是一点优势没有,只不过这个优势并不被人注意,或者是会被很多人忽视。而这个问题在大型武器装备上,很长时间也是被人忽视的。
还是先说个例子,1986年4月15日凌晨1时54分,美国空军的16架F-111战斗攻击机,美国海军14架舰载A-6攻击机、6架A-7攻击机、6架F/A-18战斗攻击机、14架EA-6B电子战飞机开始对利比亚的各个重要目标进行攻击。开启了代号为“黄金峡谷”的打击计划。这里要说明的是美国空军的飞机并不是穿越欧洲腹地的西班牙和法国,而是直接从英国的空军基地起飞,经直布罗陀海峡,西地中海,飞向利比亚,单程5188公里,单程飞行约6小时。途中先后在英吉利海峡上空、葡萄牙以西海域上空、阿尔及利亚以北海域上空和突尼斯以北海域上空4次加油。毫不客气的讲,这一趟十几个小时,而且还要使用地形跟踪雷达,以每小时876公里的速度,从60~150米的超低空掠过利比亚海岸线,分别对的黎波里和班加西5个预定目标同时发起攻击。长途奔袭不说,还要进行高强度的对地作战,这对驾驶F-111的飞行员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说白了就是两个字:疲劳。
由于科技的进步,战斗机,尤其是重型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的航程和滞空时间相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升。再加上空中加油的出现,战斗机的滞空时间已经不再被内油限制。飞的更远,飞的时间更长,这都不是什么问题,唯一的限制就是飞行员的体力和精力。驾驶战斗机飞行和作战需要飞行员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长途飞行更消耗飞行员的体力和精力。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在假期的时候开车出游,尤其是在高速上开上一两个小时的车之后的那种感觉,一般情况,大家都会在高速服务区停下来,下车活动活动,简单休息一下,或者借着服务区休息的机会轮换着开车。不过天上飞行的战斗机可没有服务区啊。另外,俗话说人有三急,单单就一个上厕所在狭窄的战斗机座舱就是一个大问题。如果是运输机和战略轰炸机好说,这两款飞机个头大,加个厕所放张床不是问题,但是战斗机就不行了。
那么现在各国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1,对飞行员进行专门的抗疲劳训练,提高飞行员的身体素质,尤其是抗疲劳能力。
2,在执行任务前的几天对飞行员进行专门管理,在饮食,休息等方面进行控制,执行任务前先进行休息,上飞机前还要排空身体。
3,飞行员在执行任务前或期间使用一些抗疲劳的药物,并在战机上携带一些便携高能食品和功能性饮料。
4,飞行员穿戴尿不湿,或者使用带有导尿管的专用内裤(登机后将尿管与座舱专门的接口连结)。
5,通过睡眠监视器对昏昏欲睡的飞行员发出警告。以及使用抗荷军服和抗疲劳眼镜减轻飞行员的疲劳并保持清醒。
这些措施的效果,这里就不说了,因为不清楚。不过单单就穿带尿不湿这一项可不是什么好主意。新冠疫情时期,笔者有幸参加了抗疫工作,在挨家挨户的入户采核酸时,由于时间长,况且都在晚上,所以就提前穿上尿不湿。使用感觉真的不好,尿不湿虽说解决了便急的问题,但是,吸收了尿液的尿不湿穿在身上感觉就像是裤裆里塞了一块从水盆里捞出来的湿抹布,而且感觉还冷。所以,大家可以想想在战斗机使用穿尿不湿的飞行员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因此很多战斗机飞行员多数时候会使用带导尿管的内裤和飞行服。
说回来,苏-34的航程大,滞空时间长,还具备空中加油能力。2010年6月,苏34参加“东方2010”中俄联合军演,由利佩茨克基地直飞演习区域,约8小时不着陆飞行,航程8000公里进行两次空中加油。2014年8月,四架苏34从摩尔曼斯克起飞,飞跃北冰洋穿越北极点后返回,中途两次空中加油,滞空时间月20个小时,总航程50000公里。性能着实彪悍。但是苏34 怎么解决飞行员长途飞行疲劳的问题呢?巨大的机头座舱。由于机头
图8. 苏34的座舱
空间较大,座舱采用并列双座,两座之间空间较大,仪表板中部的中控台可以收缩,便于飞行员起身。飞行员可以站立,也可以平躺在座舱后部休息。
图9. 可伸缩的中控台
图10. 乘员可以从弹射座椅中走到过道上伸展一下身体
座舱的双重操纵控制也有利于机组的轮换休息。此外,座舱中还备有电磁炉和电茶壶,可以给机组提供热咖啡以及加热的食物。并且座舱还备有尿壶,方便机组人员(早年间传言苏34上设有生物降解厕所,但经过俄罗斯红星电视台记者的登机考察后确认没有,但在飞行员座椅下配备尿壶)。由于座椅后方空间足够,苏34还配备了小型睡袋,方便长途飞行中飞行员休息。经过这些措施,苏34可以称为最舒适的战斗轰炸机。而苏霍伊公司也声称,驾驶苏-34的飞行员在数千公里的飞行之后,仍不会感到疲乏,到战场后“来之能战”,精力旺盛得就像刚坐进飞机。
图11. 给飞行员配备的尿壶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思路,或者说是在一定程度上从源头上解决战斗机长途飞行带来的飞行员疲劳问题。这对战斗机飞行员来说,执行长途奔袭作战任务的限制更小,灵活性更大。要知道,即便是中国目前最先进的战略轰炸机轰6K也是不带厕所的,飞行员如果执行长航时任务,需要提前排空身体。而苏34的设计也为未来战斗轰炸机或者重型多用途战斗机带来新的思路——适当放大座舱,添加简易的厕所和电磁炉电茶壶等食物加工设备。
另一个优势就是并列双座的布局,这个布局不新鲜,在F111和苏-24,A6等战斗机/攻击机上均有使用,而运输机和轰炸机因为座舱空间大,也在使用并列双座。
说到这,我们还是要提到这位大V,他对此是全盘否定的态度,而且他不止否定并列双座,对串列双座也颇有微词。
这位大V的观点很是奇特,他的观点如下:
1、多用途战斗机完全可以包打一切。而且,航电设备和机载火控系统的进步,战术类飞机没必要用两个人,单人就可以完成所有任务。
2、由于雷达和地面防空系统的进步,超低空突防也完全没必要。
3、由于双座战机尤其是并列双座战斗机导致机身阻力增大,进而导致飞行性能变得很差(原文是变得很蠢,这是典型的用词不当,飞行性能只有好坏优劣差之分,用蠢是几个意思)。
4、先进的航电设备可以根据需要实现信息的同步显示,观瞄航电系统进步,并列双座的观察视野和交流优势大大下降,所以并列双座没必要。
5、装甲无意义
这些观点如果单论对错,这个还不太好说,因为有些还都是实情。不过深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些观点要么漏洞百出,要么太过于武断。而且从这些观点不难发现,这位大V在这方面的认知非常肤浅。
我们逐条来分析。
首先,航电设备和机载火控系统的进步,双座战斗机就没必要吗?未必。首先,航电系统和火控系统的进步,功能确实可以让战斗机兼顾对地和对海攻击,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简单的对地对海攻击勉强,但是较为复杂的任务,就得另说了,如果一个飞行员,他既要操纵战机进行机动,又要完成搜索,观察,瞄准,最后确认战果等这些工作,那么飞行员的负担就会非常重,而且很容易出现失误,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攻击任务的失败,而且也会危急发的飞行员自身安全。当然,不排除有个少数精英飞行员能够圆满的完成这些任务,普通飞行员也可以在日常训练中进行针对性训练,但是,这种情况下,成功概率依旧不高。说白了就算浑身是铁,又能打几根钉子。
其次,飞行是一项高度集中精力的工作,长途奔袭,单座战机的飞行员要长时间集中精力,即便是使用各种抗疲劳手段,但飞行员的精力依旧会下降,这对作战非常不利。而像美军那样使用抗疲劳药物(说白了就是兴奋剂)短期可以提高飞行员的抗疲劳能力,但是长期使用对飞行员的身体有不可逆的伤害,这种伤害也会危害到飞行安全(参考美海军尼米兹航母甲板事故)。采用双座战机,恰恰可以缓解这一问题。飞行员在长途飞行中可以交替休息,而执行任务是飞行员和武器系统官可以分管一摊相互协同配合,既能大大提高成功率和效率,也能提高战场的生存能力。再加上忠诚僚机概念的提出,如何指挥无人机协同作战,这可不是一个飞行员能够做到的,歼20都出了双座版,而且还是世界上第一款双座第五代战斗机。要知道,歼20的航电系统的先进性可是世界顶级的。而冷战后,美国和俄罗斯都研制过单座武装直升机RAH-66科曼奇和卡-52,最后科曼奇下马,美国继续使用AH64阿帕奇,而俄罗斯则开发了并列双座版的卡-52。毫不客气的说,不管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双座战机仍然是多用途战斗机的最佳选择。
超低空突防,这个有没有必要,我们看看世界各国空军的训练就明白了,世界各个空军强国对超低空突防的训练一直没停,而且都列为重点科目。这说明时至今日,超低空突防依旧很有必要,的确,随着防空雷达和地面防控系统的进步,超低空突防的效果会下降,但是这也只是限于地势平坦的环境。但是如果是的较为复杂的丘陵和山区峡谷地形,那么超低空突防配合地形跟踪雷达仍然有很大的作用,通过复杂地形和超低空飞行,利用复杂地形产生杂波来掩护自身,这样既可以大大提升突防成功概率,也能提升战机的生存能力。而且超低空突防,隐蔽接敌还可以大大缩短攻击距离,缩短敌方防空系统的反应时间,进而大大提升我方攻击成功的概率。比如战争初期对敌方主要防空雷达系统的打击。
双座战斗机产生阻力大,这个是事实不假,不过这也不是大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气动优化修形和专门减阻设计来解决或者缓解,同时双座战斗机带来的额外重量可以通过增加发动机推力,使用全新的材料,优化机身设计减轻重量等方式来处理。我们还是拿苏34来说明。苏34基础源于苏27,本身具有良好的气动外形,继承了苏27系列的高机动型和优异的飞行性能。苏34在航展上可不止一次进行过眼镜蛇机动的展示,整体操作性和机动性并不差。苏34的空重只有22.5吨。确实比苏30战斗机17.7吨的空重要大,不过苏34战机的发动机推力也比苏30更高。虽然苏34机头空间大,但是使用了大量的优化气动设计和减阻设计,这对苏34战机的影响也相对较小,苏34最大飞行速度仍旧达到1.8马赫,整机推重比0.6。虽说比不了苏30的2马赫最高速度和0.74的推重比,但也够用了。更重要的是,苏34的任务是战术轰炸,不是去争夺制空权。
至于并列双座和串列双座,这个也要根据情况来看。还是那句话,信息的同步显示和杭电系统的升级确实降低了并列双座的要求,但仍不能取代交流的重要性。串列双座和并列双座相比,其最大的劣势就是信息的时效性,简单地说就是武器控制员获取信息的时间差。串列双座虽然能通过信息同步显示来完成信息共享,但是前后座飞行员获取信息不可避免的需要一个延迟时间,这个时间要比并列双座的飞行员的时间要长。大家可以这么想,串列双座的飞行员发现信息时需要操作航电系统将信息同步给另一位飞行员的屏幕,另一位飞行员看到后才能做出相应的判断;而并列双座遇到这种情况,飞行员只需要抬手一指,或者给个眼神就可以做到,甚至能够同时在屏幕上看到相应的信息。这个时间串列双座的交互时间更短,或许只有零点几秒到几秒之间。而这个时间在紧张的战场中是能决定胜负的。
并列双座的布局,两位飞行员可以共用一套显示屏,能够第一时间共享战机的运行状态以及战术数据。而且在并列座舱中,飞行员和武器系统操作员在高负荷工作中无需交谈就能更好地互相理解,因为他们能通过身体语言充分沟通,反应时间也更快。这对复杂的战场环境极为重要,毫不客气的讲,苏34的飞行员和武器操作员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了解战场信息,并做出判断。
至于座舱装甲,说装甲无意义那就更武断了。对于苏-34这样对地战斗轰炸机而言,加强机体结构,在重要系统上加装装甲,提高战机的抗战损性能,这本身就是对地攻击机和战斗轰炸机的需求,同时座舱的装甲是来保护飞行员的。况且苏34使用的是钛合金装甲,本身就是轻质装甲。可以说这类观点,纯粹是没有搞清楚苏-34定位,这类观点上也压根没搞清楚苏34和苏27的区别,而且在用歼击机的标准来衡量战斗轰炸机,可是二者是根本不能混为一谈的。
十一、未来发展
纵观冷战后这30年的军事冲突和各国武器研制,多用途战斗机确实取代了不少由战斗机和攻击机承担的任务。但是对于战斗轰炸机来说,由于其作用的特殊性,多用途战斗机还很难取代。随着隐身战斗机的发展,空中作战也开始引入新的模式。美国就曾经在F22的基础上研制FB-22隐身战斗轰炸机和A-12舰载隐身攻击机,虽说下马,但是也为未来战斗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那么在未来,根据战场需求研制一款隐身战斗轰炸机也不是不可能。如果出现这样一款战斗机,那么这款战机对敌方纵深重要目标的轰炸将更加隐蔽,更为高效,而且战机的生存力也会大大提升。
对于中国而言,歼轰7A“飞豹”战斗轰炸机已经停产,而早期的歼轰7也开始退役,目前歼16系列已经大量装备。未来我们会不会研制一款新的战斗轰炸机来接替飞豹呢,这个尚且未知。而且网上各种新型战斗轰炸机的信息层出不穷,真假难辨。如果真的重新研制一款战斗轰炸机,那新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性呢?
在这,笔者就侃一点肤浅的,未来的新战轰必须是一款隐身战机,具备良好的低可探测性能;同时采用更大推力的发动机,确保新战轰能够以1.2——1.5马赫长时间(45分钟以上)巡航;内置弹舱也是必需,而且弹舱应该更大些,确保一些重型的弹药装填;座舱个人认为应该借鉴一下苏-34,采用并列双座,留出一定的空间方便飞行员简单活动甚至平躺休息;座舱应该配备简易卫生间和电磁炉和电茶壶,前者可以借鉴使用空间站的卫生间,确保飞行员长途飞行的需求。后者,飞行途中吃口热食,喝杯热咖啡或者热茶,这对飞行员缓解疲劳保持精力很有帮助。保证飞行员能够在接近战区时仍然能够保持充沛的精力。
能想到的就这些了,估计有人还会说,你为啥不直接用图-22?这个其实也简单,因为图-22这样的中型轰炸机在未来是要被淘汰的。而且现在的重型战斗机的尺寸已经和以前的战术轰炸机差不多,或者更大。因此未来的战斗轰炸机是不是会替代当前中型轰炸机,这也不是不可能。至于是否具备亚轨道飞行能力和空天飞行能力,那已经不是我们现在能够考虑的了。当然,座舱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设计的更大些,也就是采用2-4人的座舱,战斗轰炸机如果改装为电子战飞机,同时操纵忠诚僚机,那么两人估计也不太够用。所以,加一个电子战操作员和无人机操作员应当考虑,不过这属于特殊用途,具体是否合适也要看情况的。
结尾
从苏34首飞到现在也已经三十多年了,由于这款战机目前只适用于俄军自身体系,因此外销少有成果。不过以此来全盘否定就大错特错了。中国不买,也只是因为苏34并不符合中国的使用环境和需求。
随着材料、航电、火控、电子技术的进步,这款战斗轰炸机也不可避免的落伍,尽管该机还会服役相当长的时间。不过,战斗轰炸机的发展之路目前来看还没有停止,未来很有可能还会推陈出新。因此,对一款武器装备的分析还是应当秉持客观的态度,而且,还应了解清楚该款武器装备出现的前因后果和使用环境,绝不能随便妄下结论。对于某款武器装备的发展的判断更不能武断,以免误人子弟。
-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
作者深邃的星空作品快速入口:
如果您觉得本站还不错,请扫这里关注、收藏、转发三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