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阳光回归杭州,但早上的气温,依旧寒彻骨,跌下了0℃。

这个季节怎么穿才保暖?以往大家都说裹成“粽子”才保暖。最近,一种“三明治穿衣法”在年轻人中间流行起来了,更被年轻人捧上了热搜。

那么,什么是“三明治穿衣法”?这种穿衣法有没有科学根据?记者采访了高校专家和服装市场从业者。

“穿得越多越暖”是一个误区

所谓“三明治穿衣法”,是指模仿三明治的多层次结构来穿衣服。

其核心要领在于,贴近皮肤的内层,选择吸湿透气的材质,如贴身保暖内衣、速干衣、瑜伽衣等;中间层可以穿着如摇粒绒、抓绒、薄羊绒、羽绒背心等保暖性能较好的衣物;而外部的防护层,主要作用是抵御外界的冷空气和风雨,适合选择质地较为坚硬的外套或是专业的户外装备,如羽绒服、棉服、冲锋衣等。

在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党委委员、服装设计与工程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顾冰菲看来,“三明治穿衣法”是今年的热词,但基本逻辑和前几年提倡的“26℃穿衣法”“洋葱穿衣法”是类似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杭州一服装市场上在售的毛衣。 记者 黄慧仙 摄

26℃是公认的人体最舒适的温度,因此“26℃穿衣法则”的原理即:当地气温+衣服温度≈26℃;洋葱穿衣法的核心思想则是根据温度的变化,从内到外,从厚到薄地层层穿搭,以便于根据需要增减衣物。

记者发现,在讲到保暖穿搭时,“空气层”是一个被频频提及的词。

顾冰菲解释说,无论何种服装,都无法做到完全贴身。因此,在人体和服装之间形成的空间就是空气层。由于人体不断散热,会把空气慢慢加热,此时空气便起到了保暖层的效果。

我们可以把人体想象成一个圆柱体,衣服件数越多时,每件之间会出现新间隙,新间隙又能容纳空气——最终就会造出一个很厚重的空气层。

当衣服穿得太多,空气层过厚时,从内至外就会产生比较明显的温差,而这就会导致空气流动产生“热对流”。一旦发生了“热对流”,热量的流失反而会更快。

除了温差导致“热对流”,层数太多还会把空气层挤薄。

特别是在户外走动时,衣服随着身体动作出现相互摩擦、挤压,这会加速衣服间空气层流动,加快热量散失。

由此可见,“穿得越多越暖”是一个误区。

在顾冰菲看来,穿衣保暖的关键在于有一定的厚度,并且形成足够的空气层。同时,对于离肌肤较近的衣物,尽量选择上手就觉得暖和、接触舒适度较高的材质,“三明治穿衣法”中选用摇粒绒、抓绒等衣物作为中层衣物,正是部分出于这一原因。

“从贴身衣物来说,柔软的、纯棉的,或是有羊毛成分的内衣,一般吸湿排汗功能较好,在人体出汗后,可以有效避免湿气在衣物内积攒,影响外层的蓬松度降低保温性能。”顾冰菲说,像过去有一阵比较流行的加绒内衣,吸湿效果就比较欠缺,穿着看起来厚实,在保暖性能上却未必好于当下流行的这种较薄的纯棉内衣。

如何科学选好羽绒服?

气温一降,羽绒单品往往就以其卓越的保暖性能备受青睐。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师生团队每年都会为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做流行趋势分析,今冬也不例外。

据浙江理工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师生团队介绍,本季羽绒服面料整体更贴合穿着需求,更轻更柔,外观上也更好看,为羽绒面料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今年,肤质触感的羽绒面料成为新宠,其柔软细腻的触感仿佛第二层肌肤般舒适。如实用防撕裂尼龙、超薄高密度塔夫绸等,都成为了安全感和温暖感兼具的羽绒面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很受欢迎的鹅绒服。 记者 黄慧仙 摄

今年冬天,大家对衣物触感的追求进一步加强。

“长毛绒织物愈显雅致感,进一步推动优雅舒适和精致考究风格。本季设计师运用拉绒、法兰绒和毛毡工艺等,为织物注入别样触感,进而也强化了羽绒服和棉服品类的柔软包覆感特点。”该团队负责人说。

那么,我们在购买羽绒服时,该如何科学地选羽绒服呢?

谢女士在嘉兴平湖经营羽绒被生意已有10年,在羽绒服、羽绒被的挑选上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首先,看羽绒服的水洗标、成分标、品牌标三标是否齐全;其次看衣服的绒子含量,含量越高越好,最高为95%,目前羽绒服的执行标准是新国标GB/T 14272-2021。”谢女士说,而对于优质羽绒被来说,填充材料一般都会选择95%绒含量的鹅绒,主要因为鸭绒保暖性能次于鹅绒,且味道较大,盖久后身上容易留下鸭味。

这个冬天,面对席卷而来的冷空气,你的御寒“装备”准备好了吗?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