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是以渭南市博物馆考古部为主体,借调全市各县、市(县)、区业务骨干组成的50余人的普查队伍。普查队下设6个分队,每个分队由6至8名队员组成。6支队伍根据部署,进入各县以后会再根据各自的分工,负责对全市境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普查。

截至目前,渭南市已完成了澄城县、潼关县、蒲城县、合阳县、大荔县、白水县、华阴市(县)的文物普查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10月14日至11月10日在华阴市进行田野文物普查期间,6分队于10月24日对瓮峪古道山巅之上的“群山领袖”摩崖石刻进行野外调查。

欲往瓮峪古道摩崖石刻,必须身入华阴市秦岭山脉之中唯一一处原始森林。“群山领袖”“默佑众生”遗迹则铭刻于这里的山巅巨石之上。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前此处交通不便,当地的山里人便从瓮峪南侧开辟了一条宽约60厘米,仅供人与骡马行走的羊肠小道。翻越崇山峻岭以后,再北下进入瓮峪以北的羊肠古道,之后才能达到今天的310国道。

“群山领袖”见证了众多山峰之高,“默佑众生”道出了人们当年寄于往返平安的初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瓮峪古道南端位于华阴市以西、310国道之南,原华阳乡境内的群山之中,距离西岳华山大约40公里。很早以前,华阴市人民政府就率先落实了党的政策,开通了罗敷镇至洛南县的交通大道。10年前又迁移了瓮峪古道上交通闭塞的村民,使得他们得以安居乐业,共享交通便利。

因此,6分队所要面临着原始森林与没有人烟的沟壑峻岭,以及横生的灌木杂草,是几乎无路可走的荒芜之野。

从当地的一个老人那里,我们得知了山上原来路径的大概情况。在我们诚心邀请下,老人欣然同意为普查指引方向。我们一行8人在其带领下,很快来到了半山腰下的一个叉道口。我们担心老人体力不支,不宜再继续爬山,故而劝其止步。老人还是热心地叮嘱我们道:“上边一段还有两个叉道,记住一定要走右侧的。”

按照老人引导所指的方向,我们准确地找到了另外两处叉口标志,一路向右在翻越了一个深涧之后,继续开道上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先我们了解到这里山深久荒,海拔高度超过了2000米,所以根据提前预案做好了保障措施。按要求,每位队员必须带手套、拿手杖,穿防滑鞋、戴防护帽,还配备了兵工铲,携带有瓶装水、干粮等保障用品。

寂静的荒山之中,䕨枝封闭的小路时隐时现,时而跌宕起伏,时而异常崎岖。似路非路的山坡连接着断断续续的羊肠小道,一会儿90度急转直上,一会儿又180度曲折叠徊,往往两三米远的距离就看不见人影。

更为险峻的是,一边是岩体滑坡,一边是无底深渊,中间仅有两脚之宽。所以人人都必须集中注意力,格外小心谨慎,还得不停地提醒周围同伴:“注意脚下,注意安全!”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之为“喊山”,目的是让每个队员时时听声而回应,以防止有人掉队。

后来这种“喊山”声音,逐渐演化成了上下山特有男女高音的美声喊法。寂静的大山空谷之中,除了鸟鸣就只有队员们充满韵律的声音不断回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翻越了一处险境,大家已汗流浃背,于是队伍来到了一处松林下的缓坡稍加休息。茂密的参天松林上遮天日,下铺针叶,软软泛黄的松叶有二三十厘米厚,坐在上边非常惬意。

大家不禁感慨道:“这里的风景好美!”可拍了照才发现,因为没有信号美景也无法发出,只能遗憾地放下手机。队员们还见到了山中野果,有品尝野果嘴唇被染成五颜六色的,有捡到落地的松塔剥开寻求松籽的,还有半躺在针叶毯上边休息边闭着双眼哼唱的,难得休息时光都十分享受的样子。路漫漫其修远矣,仍需“朝上”而求索。喝完水修整后,大家又打起精神整队出发。

山村迁走已经有十年之久,上山小道早已被枝藤密封。因此,我们8名队员之中的4名女性队员走在中间,前边是2名男士披荆斩棘、开拓便道,队伍后尾安排1名壮士断后。

记得有一首诗中曾经写道“逢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里的荒山深处经年无人,没有什么“青鸟”去为之“探看”,只有队员们手中的兵工铲,遇无路而开成路,遇溪流而辟就通道。更没有看到“青鸟”是什么样子,而蛇、鼠、虫、野獾等等,还有众多叫不上名字的动物,时常会与我们擦肩而过。抬起头,往往还会发现有许多蚂蜂窝挂在树枝之上阻人上行。为了防止被蜂群误伤,大家只好共同协力挪开一旁散落的乱石,另辟途径而绕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数小时的艰辛爬涉,我们终于找到摩崖石刻。觅见遗迹,大家欢喜雀跃,“山至绝顶我为峰!”的自豪感、征服感,焕然于颜表。然而到了山顶之上,又身临风门,八级大的狂风吹得人站立不稳。为了安全着想,大家先紧贴花岗岩体,稍微适应之后才开展工作。

适应风力后,根据事前分工,队员们按照程序对几处摩崖石刻的文字释读、收录、打点、照像,甄别年代等等。

但还是由于风力太猛的缘故,无人机无法起飞航拍。为了普查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测绘师根据地势走向,地形变化、遗迹范围,在人工开辟的山门周边GPS定位,然后小心地爬上山门两侧绝顶,再行鸟瞰拍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群山领袖”石刻刻于一块15平方米的整块岩石上,距离地面2米,总长度174厘米、高68厘米,字体宽30厘米、高36厘米。首题“卫景圭书”,落款“大清光绪十年"。

另一块“默佑众生”石刻总宽96厘米,高27厘米,离地面2.5米,两题石刻字体均为阴刻楷书。该石刻对于研究清代石刻艺术以及骡马古道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番操作后,终于完成了“群山领袖”“默佑众生”摩崖石刻的调查任务,大家开始沿道返回。人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很是伤膝盖,有时大家不得不学螃蟹走路的样子,以减轻对膝盖的冲力。遇到陡坡下滑时,仍必须提高警惕,极其小心地避开涧沟,远离溪流导致的水滑路段。遇到小道狭窄和蔓枝下垂之处,队员们则要躬腰鱼贯而行。而最让人尴尬的是,我们常常因找不到来时的路径而充满困惑……

队伍终于来到了山下,上车之前必须点名报到,以确保队员到齐。经过一一询问与相互检查,确定大家均安然无恙。本次调查除了3名队员的面部和手掌被野酸枣刺伤外,无一例划伤、扭伤与崴脚等事故发生。虽然用时早已超过了原来拟定的3个小时的工作计划,但让人欣慰的是全队人员安全无恙,且圆满地完成了摩崖石刻的普查任务。

于是乎,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以示庆贺!

“群山领袖 摩崖石刻”

秦岭空谷峪似瓮,三十里路荒未通。

华阳青松顺坡生,遮天蔽日云锁晴。

六队男女共八名, 山前安全频叮咛。

手杖人人勿离手,男前开路女居中。

途中谨慎不嘻戏, 一字长阵如游龙。

群山领袖崇巅峰,斩荆劈棘攀岩行。

大山茫茫去无路, 刺探荒芜道成甬。

手中一把兵工铲, 力劈枝蔓断长藤。

修得曲曲羊肠道, 咫尺弯弯通幽径。

漫漫五里登天梯, 用时已过半日工。

摩崖石刻山门处, 呼呼飞沙卷狂风。

靓仔身歪若斜松,婀娜秀发风拧绳。

藐视外扰细考证,历尽艰险功大成。

往返仍需勤点兵, 队伍从不落英雄。

手上扶虚不刺顶,足下踏实勿踩空。

上山容易下山难,空谷回响安全声。

瓮峪古道荒芜景, 追思先民居苦情。

当今盛世幸福路,移民安置党之功。

(图文来源于“文物陕西”,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