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职称,发论文,这两件事在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几乎是绕不开的坎。可惜,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如果你没有课题、不是重点名校的老师,职称级别也不高,那发论文真的能让人头秃。

为什么这么说?来看看2024年的一些现状,就拿一本叫《职业技术教育》的杂志为例吧,这可是很多老师梦寐以求的刊物。然而,现实告诉我们,这类杂志对普通高校的老师来说,门槛真不低。

这本杂志看起来专业又高端,栏目包括职教要闻、课程教材、教学研究等,适合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者投稿。它是北大核心期刊,复合影响因子都超过了2。0(2024年的数据),不仅在学术界有地位,还直接影响到评职称。

可问题来了,翻开作者名单,普通高校老师的名字基本没见着,大多都是有基金课题支持的大佬,或者来自重点高校的教授。普通老师想在这样的刊物上发文,难度可想而知。

为什么这么难?先看数据。这本杂志的发文量逐年在减少,但基金资助的文章比例却在逐年增加。

这是不是意味着,没有课题支持,普通高校老师想发文的希望就更渺茫了?确实如此。现在的学术圈,基金课题仿佛成了发论文的硬通货。

有些普通高校老师可能会争取校级基金项目支持。这些课题虽然经费少,但好歹能给研究提供点帮助。比如机械工程专业的老师,搞点小型机械装置改良,或者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开发软件项目,拿这些成果去发论文,还是有机会的。

但即便如此,校级课题的含金量和国家级、省级课题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还有一些老师通过企业合作拿到横向课题支持。比如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老师,帮企业开发点实用的软件,这样也算沾了课题的光。但是,企业课题毕竟不是学校资源,机会有限,能轮到的老师并不多。

再来看那些没有课题的老师怎么办?如果没有课题支持,你的学校名字就成了关键。比如,这本《职业技术教育》杂志上,没课题的作者,大多来自重点名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换句话说,如果你是普通高校老师,既没课题,又没名校身份,那发论文的难度就更上一层楼了。

普通高校老师的困境不仅仅是课题少、发文难,背后还有更大的原因。学校资源有限,科研经费往往集中在少数重点学科,普通学科的老师能分到的资源少之又少。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的老师,他们的研究课题往往很小众,比如研究地方历史、社会现象,这类课题因为缺乏直接的经济效益,很难拿到基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