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hi,我是胖胖。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诗呢,是摘选自鲁迅先生的《自嘲》,想必很多人小时候就背过。

当年读起来觉得掷地有声,现如今却每每读来令人唏嘘。

其实人啊,有时候这种无力感真是说来就来。

你有时候会觉得这鲁迅先生横眉骂一些人的有点太狠了,有点以偏概全。

但有一些时候看到有部分人的表述,就又觉得很触目惊心,又觉得鲁迅先生骂得可真好。

最近呢,出了这么一条新闻:

12月17日,据中新网报道,四川成都石室成飞中学,在学校食堂给学生分了个“三六九等”:学霸就餐区和普通就餐区。

校方解释说,这是为了奖励学考成绩好的学生,平时不这样。

好家伙,光听这个名字就知道了——学霸就餐区,啧啧,这排场、这身份地位,一下子就拉出来了。

你说,坐在“学霸区”吃饭,那得多有仪式感啊,旁边的“普通区”学生是不是得羡慕哭了、嫉妒疯了?

但话说回来,在学校食堂搞这种“分阶级”的操作,真有必要吗?

你们学校是不是不懂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是从小就学会按成绩划分人群?

更可怕的是,这种操作似乎已经开始得到一些人的认可,甚至叫好,大家可以看看这个新闻炸裂的评论区。

胖胖看到这评论区掀起了一股支持的声音。

很多人把赤裸裸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在评论区杠:

什么“人在羊水里就有等级”、“不平等是社会的本质,早点接受没坏处”,甚至连骂学校的人都被说成“没自知之明”。

大有一种,学校不过是把丑陋现实明摆在台面上,早晚要经历,不如早点接受的论调。

那由于大部分这种评论区充斥着达尔文主义的言论,有些大媒体就为了讨好,说话扭扭捏捏,批评也是点到即止,连骂都能骂出一种极度圆滑的“打圆场”艺术。

虽然他们体量比胖胖大了很多倍,说实话,这样的媒体如果连社会问题都不敢直面、只会绕来绕去怕得罪人,怕得罪大众,那还做什么公众媒体?

不如干脆关门算了。

胖胖还是喜欢打直球,打开天窗说亮话,忍不了一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徐克拍的《梁祝》,里面有一段安排座位的情节,很有意思。

教书先生满口孔孟仁义,那在座次分配上暴露了自己的真实标准——马车越多,座位越靠前;

行李越多,也可以再往前挪一挪。

祝英台家世显赫,坐了“两辆马车三匹马”,还带着仆人行李,轻松坐到了第一排。

而梁山伯家境贫寒,只能默默待在最后一排。

你说,这不就是旧社会赤裸裸的门阀制度和等级观念吗?

可我们看现实,情况真的有多大改变吗?

有些学校按成绩划分“学霸就餐区”和“普通就餐区”,这难道不就是一种现代版的等级制度?

把成绩好的放到“优等区”,成绩普通的划到“边缘区”,看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不过是换了一套规则继续分三六九等罢了。

难道社会达尔文主义真的是这社会唯一的答案?

难道教育的意义,就是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把这种不平等赤裸裸摆到台面上?

学校如果只教学生接受规则,而不去探讨规则是否公平,那它真的是在教育吗?

难道,在学校里存在阶级划分就是正确的?

这些为学校说话的,社会上的这种分层就是理所当然的?

你们这些人是不是被剥削得太久,习惯了这种规则,就觉得一切三六九等都是天经地义的?

是不是内心早已默认:

改变不了,那就忍着吧;争不过别人,那只能怪自己不够努力?于是,别抱怨,别挣扎,老老实实接受命运的安排。

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这种三六九等?

是谁,把你变成了今天这样?

胖胖常看到有人满口既得利益者的逻辑,理直气壮地捍卫不公平,甚至觉得弱者的困境“活该”,你们真的是站在既得利益者的第一视角看问题,如果不是,胖胖就觉得这是一种病,得治。

就是自己被奴役太久,被异化把自己成了看守自己牢笼的守卫者。

这其实在胖胖看来,就是一种悲凉。

我们转过头来说这家学校的问题,这种现象难道只在一所学校存在吗?

当然不是。

类似的情景比比皆是,甚至更为普遍。

比如说,吃饭分组、分桌只是小事,更明显的是分班——重点班和普通班,说白了就是“尖子班”和“学渣班”。

重点班里,还常常按考试成绩排座位,从前到后,一目了然。

你只需对照《梁祝》里的门阀排座位,就能找到现实的影子,只不过门阀换成了成绩,当然,门阀还是客观存在,只是大多数人进不了某些学校罢了。

那我们常说要建设文明社会,可这种事情一直存在,是不是就挺讽刺的?

仔细想想,这种人为制造的分化,其实是在潜移默化地强化一种“阶级感”,挑动对立。

在就餐区里,有学霸专区和学渣专区,坐在学霸桌的人自然容易形成一种抱团心理——“我们是优秀的,我们一起吃饭一起优秀。”

而学渣看到学霸,可能心里不服气,或者更加自卑。

学霸呢?低头看看自己桌上的饭菜,再瞥一眼学渣,心里不禁嘲讽:“这不就是实力的体现吗?”

而且,这种“阶级分化”渗透到了班级的方方面面。比如,重点班有更好的资源、老师、补课,甚至学霸的名字、照片还被挂在班级墙上,或者年级公告栏上,成为全校膜拜的“精神偶像”。

每天你进教室,看到的不是“人人平等”的口号,而是学霸的光辉形象。

久而久之,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从小就被打压,逐渐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思维定势:

人家考得好,就应该吃得好、用得好,什么都优先。

可你想想,这种分化和压制的培养模式,和将来进入社会、职场后“做牛马”,三六九等制度是不是如出一辙?

只不过在学校里,你提前体验了一遍,适应了以后社会的游戏规则而已。

换句话说,学校在无形中,也正在为未来的“职场版阶级固化”做预热。

你有没有发现,其实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摧毁孩子的自尊心?

一个孩子的优秀与否,绝不仅仅由考试成绩来决定。

也许他在艺术上很有天赋,或者在音乐方面特别出色,哪怕他偏科严重,可能只有数学拔尖。

但通过这种方式,硬生生地用座位或标签去划分优劣,无疑是在人为地告诉他们:你低人一等。

那些被划到“普通区”的孩子,就好像被贴上了“学渣”的标签,好像他们的人生注定不如“学霸区”的人。这种隐形的等级划分,甚至让孩子从小便被灌输“高人一等”和“低人一等”的思想。

坐在“学霸区”的孩子觉得自己天生优越,而被贴标签的孩子则长期生活在自卑与被瞧不起的阴影下。

这是一种无形的、却极其残忍的心理压迫。

试想,一个孩子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信号——“你不如别人,你活该被嘲笑”,他的自信心还能从哪里来?

这种伤害一旦形成,可能伴随一生,成为难以摆脱的心理枷锁。

其实,这种“分区”式的做法,不是现在才有,早在很多人求学的时代就存在了。

胖胖自己当年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进过“尖子班”,也待过所谓的“学渣班”。

但长大回头看,这种人为的分割真的有意义吗?

学校通过这种分化的手段,不就是在提前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是分三六九等的,这个社会是分阶级的。

你学得好,就能得到更多的优待;你不行,就要认命。

这种提前灌输的“阶级意识”,看似在激励孩子,实际上是对人格的分裂和伤害。

被优待的孩子,可能永远停留在“我是天之骄子”的幻想中,而被打压的孩子,则在自卑和不平中失去信心。

但教育的本质,不应该是发现每个孩子的天赋,鼓励、肯定并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么?

而不是用标签、排挤和伤害去逼迫他们服从这种所谓的“规则”。

说句实话,学校的这种做法吧,缺德也就罢了,最让人后背发凉的是,居然还有一大堆评论在点赞支持。

他们说什么“感谢学校严格管理孩子”“孩子就需要被激励才会上进”——他们真的以为靠这种模式能培养出什么人才?

或许在短期内,是能逼着孩子“上进”一点,但他们根本看不到,这些被划分、被羞辱的孩子正值需要鼓励与引导的年纪,却被用最残酷的方式打击了自尊。

这样的代价是什么?

可能是他们一辈子情志被压垮,再也不会有真正的开心,甚至活得没有一点点尊严。

说实话,胖胖看到这些评论,心情真的很沉重。

这个话题,咱们谈了太多次了,老生常谈到都怕大家产生审美疲劳。但还是得说。

来,信奉社会达尔文的咱换位思考一下吧:

那些支持学霸学渣分区的人,假如你的孩子是学渣呢?

是不是也该每个月掏万把块,供着学霸们,让你家孩子吃点他们的残羹冷炙?

谁让你的孩子学习不好呢,是吧?谁让你穷呢?

你穷、你孩子成绩差,在社会上被歧视、被压迫,活该咯?

真的活该吗?

我们经常听到,他们的苦难配得上他们的认知,但胖胖心里不想那么冷血。

如果连胖胖也接受这种说法,这句话何尝不是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

这不就是默认了这套社会达尔文主义?

不就是变成了践行丛林法则的帮凶吗?

在胖胖看来,这样的社会达尔文法则不过是披着现代外衣的丛林恶法,是文明倒退的体现。

只要这种逻辑还盛行,我们距离真正的文明社会还差得很远。

但我真想不通,到底是什么样的无耻之徒,能把人异化到这种程度?把人内心这种丛林法则贯彻得这么彻底,这么可怕。

或许,在他们信奉的世界里,胖胖的这种看法可能被当成了“精神病”,因为人性在他们眼里毫无价值。

可笑的是,这年头,越像正常人的,可能越活在精神病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