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大小小的会不少开,很多人老是说,开了那么多会,没看到什么变化。
实际上开会就是定调,落地早就已经开始了。
近期很多地方政府、地方国企和城投平台都开始恢复项目的投资,尤其是新基建和产业项目的申报,审批数量多了,落地速度也明显加快了。
湖北集中开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311个、总投资1.1万亿元,项目数量、投资规模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陕西共开工重点项目318个,总投资1716.38亿元。
雄安新区动员活动开工的四季度重点项目共计58个,总投资376亿元。
上海浦东新区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开工,总投资约416亿元。
开工背后,与工程项目相关的高频数据开始出现积极变化。
国家信心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1月份全国工程机械开工率为51.72%。综合开工率排名前十的省份分别是:安徽、江西、湖北、浙江、福建、河南、河北、海南、辽宁、北京。
11月份,全国港口设备可统计样本总工作时长45.25万小时,环比增长3.64%。
包括水泥沥青这些先行指标近期也开始往上涨了。
百年建筑统计到的数据,截止到12月3号,全国水泥出库量349.75万吨,环比上升2.51%;基建水泥职工量198万吨,环比上升2.59%。
并且最近的一个关于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改造的文件还特地写了“特急”两个字,就是让地方抓紧时间上报项目,申报资金。
说明了啥?从国家到地方,正在全方位的花钱上项目,大基建又要开始拉动了!
这一点,12月初gwy发布的文件里说了,在新质生产力还无法取代传统基建、房地产并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之前,新基建将承担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尤其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也就是,未来拉经济,基建仍是重头戏!传统基建饱和的,未来新基建会补上。
除了基建,拆迁也会搞起来,上面提到的“特急”文件,城市地下管网就包括基建、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上海最近就迎来了史上最大单地块的一次性征收项目,据悉搬迁规模超过6000户,合计有约1.5万人,拆迁总成本达到500亿。
而且市场上认为上海很快就会进入大规模旧改时代,所以不用怀疑,这一轮我国一定会迎来新一轮的建设热潮。
那么钱从哪里来?专项债。
今年我国专项债的债券规模是3.9万亿元,这一规模到10月完成进度已经到99.9%,比过去三年同期的均值都要高。明年预估是增加到5万亿元。
专项债,主要是用于置换地方的存量债务,一是用现在的低利率置换过去的高利率,二是用时间换空间,把债务拉长到十几年后再还。
不用还债,地方自然多了一笔钱出来,用来解燃眉之急,用来发展地方经济。
现在有数据估算,地方债务压力缓释之后,5年光利息都能省出来6000亿。
而且不止是钱,人力成本、时间精力也都能一并腾挪出来,不用困在没钱的焦头烂额里,自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搞建设。
钱省出来之后就会加速进入市场,一会利多大基建,二会利多房地产,原因很简单,过去的地方经济增长中,欠钱最多的就是这两个地方,对经济拉动最为显著的也是这两个地方。
今年上面也不止一次说了,新质生产力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基建和房地产都还要发挥作用。
这其实非常像2008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外贸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沿海地区很多外贸工厂都倒闭了,农民工失业回家,股市和楼市持续低迷。
面对这样的困境,上面推出“4万亿计划”,地方左手土地房产,右手城投基建,再加上国家提出的消费下乡等内需政策,整个中国的经济迅速回升。
中国的基建增速也在2009年达到惊人的42.2%,创下历史记录。
现在无论是宏观层面上,货币政策由“稳健”转向适度宽松,还是微观层面各地加速上项目,都表明了上面要把经济拉起来的决心。
落在基建上,就是一句话,钱要花出去,项目要搞起来!
当然现在地方上要花钱,不仅仅是落在基建上,根据近期的一系列发声,也包括内需消费、股市楼市、科技产业等。
而且重要的是,现在上面花钱的思路变了:
一是11月初财政部下达的今年2万亿新增地方债限额,已经基本发行完毕,很多经济强省占据了最多的份额;
二是财新近期报道的消息说,之前一直由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共同审核的专项债券项目,或将下放到地方,同样是经济强省率先,据说12月底可能就要实现了。
这里可能很多人不记得了,帮大家回忆下。
11月初的时候,史上最大规模的债务刺激开启,上面直接宣布10万亿刺激计划,其中包括6万亿(一次报批,分三年实施)的债务限额,以及专门用于化债的4万亿(分五年实施)地方专项债。
目前已经基本发行完毕的2万亿,就是11月初定下的“分三年”实施的6万亿债务限额里面的。
也就是在短短一个月,这一新增额度就用完了,而且是经济强省占了最多的份额。
这跟去年是不一样的,去年的化债额度是重点关注高债务风险省份。
说明这一轮上面化债的整体思路是,经济强省挑大梁,让强者先飞起来,然后带动全国基本面逐渐向好发展。
当然,这么做的原因,也跟各地的债务情况和土地财政现状,及国家未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布局有关。
基于此,未来基建的升温一定是从头部城市开始了,接下来马力全开拼经济,又到了基建发力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