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金锭中,我们会发现一些金锭标注了八成色、甚至七五成字样,也就是该金锭成色严重不足,甚至不少还是我们所说的“官锭”,那么,为什么有些明代金锭成色严重不足?
明代永乐五十两“捌成色金伍拾两重”金锭
那么,要知道,官锭上呈皇宫,下达官府,这种较低成色的金锭真的合理吗?要知道在唐宋时期,很多金锭的成色就已经高达九成甚至九五成了,也就是不存在工艺欠佳的可能,加上像上图那枚金锭,还是永乐盛世时期铸造的,就不存在国力不足导致的可能,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南宋“相五郎·重贰拾伍两·十分金”金锭
实际上,明代及清代初期的黄金大致分为两种,也就是足色金和成色金,其中足色金一般为九五成,或者九成,而成色金则在九成以下,甚至可能低到七成。那么,这类成色金是怎么流通换算的呢?
成色金是先计算重量,然后根据其成色多少进行换算,这种也符合称量记重体系,标注重量,这在当时也是被认可的。而不同的成色金其颜色也是各不相同的:
七青:是指七成(含金70%—75%)的黄金所呈现出来的颜色为青黄颜色。
八黄:是指八成(含金80%—85%)的黄金所呈现出来的颜色为正黄色。
九紫:是指九成(含金90%—95%)黄金所呈现出来的颜色为浅黄色,(含金95%— 99.9%)所呈现出来的颜色 为紫黄色。
十赤:是指九成金中的赤黄色(正黄),也叫赤黄金,含金99.99% 。
哦,对了。
像我们如今所说的18K金、24K纯金,其实也可以叫成色金,这个时候成色金的定义就将足色金包括进去了。
K即克拉。我们常见的黄金首饰有9K、14K、18K、22K和24K等。以此为例,9K金的含量为37.5%,而24K金则达到99.9%。
实际上,从很多地区出土或者现有的收藏中,发行的明代金锭,都存在成色金的身影,但是更多的还是足色金。比如江口沉银中既有不少明显成色不足的金锭、金饰;也有大型的足色金锭。
江口沉银 长沙府足色五十两金锭
根据史料可知,清代因为商品经济的繁荣,故而黄金和白银一样,成为了重要的流通货币,其标准也就逐渐统一。而明代的黄金和白银在地位上尚有差距,其黄金主要来源于赋税折色、矿课矿税和贡金,以及进呈。因此在很多时候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征收不同成色的金子,也就是将产品实物税转化成黄金形式。这里最著名的就是明代年例金
《云南通志》卷十一记载:“嘉靖七年题年例金一千两,将应征差发银照时估价两平收买真正成色金,每十两为一锭,并每年额办与余剩银两、及脏罚金各照原收成色,每二十两一锭。一同解部。”
这也就是明代成色金的主要来源之一。而足色金在明代同样普遍,
明·嘉靖三十六年十月内户部造足色金壹锭十两重
这类足色金,一有专门之用而规定成足色的;也有贡金本身成色就好成为足色金的。
像明代金锭主要的用处有两个:
一是明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课税、盘剥。最著名的就是“道士皇帝”——嘉靖,嘉靖帝在位时期,屡屡向地方征收苛捐杂税,以此满足自己的私用,同时明中后期官员冗余,腐败贪污现象极为严重,故而层层盘剥,成为了主要的金锭产生源;
二是军饷所用,从所见可知,在永乐一朝,又到明中后期,明朝的军费开支就是一项重大项目。
明初士兵军饷以粮食或钱钞等支付,后随着税收等折粮纳金银,用金银支付开始在军饷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到明代中后期,年例金银开始成为政府一个较重的负担。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入到京军、卫所军和各地边军之中。
不过因为本国金矿较为稀缺的原因,我们并不能经常看到明代金锭的出现,无论是明代的足色金还是成色金,都十分稀少,弥足珍贵,值得珍视。
明代金银锭1
钱币历史407
钱币资料522
钱币版别447
收藏知识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