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经由广播宣告无条件投降,此消息恰似一道闪电划破了太平洋战争的阴霾。可是战争的硝烟慢慢散去之后,对战争责任的追问就越来越尖锐了。在后面的东京审判当中,澳大利亚代表团始终都极为坚定,要求将裕仁天皇列入战犯名单。这一立场不仅与美国的政策相左,更在盟国中显得格外突出。为何澳大利亚那般坚决地要追讨裕仁天皇的战争责任呢?这一立场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伤痛与政治考量?
从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解密的文件能看出,1946年的时候,澳大利亚外交部长赫伯特·艾维特在一场会议里清清楚楚地表明:“针对发动太平洋战争的那个最高责任人,一定要去追究他的战争责任。”这不单是在找寻正义,更是给未来和平许下的承诺。”这一表态折射出澳大利亚对战后国际秩序和区域安全的深切关注,而这种坚持也与其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惨痛经历密不可分。
日本帝国的宪法清楚地写明,天皇具备最高级别的指挥权力。美国战略情报局有份解密报告讲,裕仁天皇不但清楚日本军部搞侵略战争的计划,并且在好多关键时候都亲自参与了决策。1941年12月1日,召开的那次御前会议上,裕仁天皇对珍珠港攻击计划给予了支持。不过这些关键证据在战后却被刻意淡化。澳大利亚战争史学家理查德·布莱恩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澳大利亚》这本书里讲道:“裕仁天皇,不仅是日本侵略战争的标志,亦是推动这场战争的关键人物。他的豁免审判,是对战争受害者的一种不公。”
对比之下,美国对裕仁天皇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麦克阿瑟在他的回忆录里明确讲道:“保留天皇制度,是为了让日本社会能保持稳定。”这一政策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冷战格局初现,美国需要一个稳定且亲美的日本来遏制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扩张。哈佛大学的历史学家约翰·道尔表明,美国为达成这个目标,哪怕在战争责任方面进行让步,也要把裕仁天皇从战犯名单里给去掉了。这个决定对日本社会的重建有所帮助,不过在此之后也给后续的历史争议埋下了隐患。
与美国存在差异,澳大利亚对于裕仁天皇的态度显著地更为严厉。这种立场源于其独特而深刻的战争经历。太平洋战争那段时间,澳大利亚不光成了日军空袭的关键目标,也承受了超多的人员伤亡。《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有统计,整个二战期间,有超过27000名澳大利亚军人在各个战场牺牲了,这里面包含在日军战俘营里死去的8000多人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破碎的家庭和难以愈合的民族创伤。历史学家保罗·哈斯勒克曾讲:“对澳大利亚人来讲,这场战争不单单是一场军事方面的比拼,更是一段叫人难以忘怀的民族记忆。”
从法律角度看,澳大利亚提出要对裕仁天皇进行审判的这一举措,是有充分依据的。纽伦堡审判把国家元首不能逃脱战争责任这个原则给确定下来了,东京审判本来就应该接着遵循这种法律原理的逻辑呀。美国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进程给掌控住了,所以裕仁天皇最后没被放进起诉名单里。牛津大学有个国际法方面的专家叫詹姆斯·克劳福德,他这样评论:“豁免裕仁天皇这件事,既让东京审判的公信力被削弱了,又给以后国际法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不过国际政治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法律问题。在那些盟国里面,对于怎么去处置日本这个事儿,一直有着不同的观点。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罗斯·巴克利教授表明:“澳大利亚一直坚决要追究裕仁天皇的责任,这不仅仅是对正义的一种呼喊,更是那些小国家在战后重新构建秩序过程中所特有的关注。”对于一个深受战争创伤的小国而言,这种坚持既是对历史公正的捍卫,也是对未来和平的一种保障。最终未将裕仁天皇送上审判台,这场争论却给二战后的日本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日本把象征性君主制给保留了下来,不过它的权力已经完全被架空了。在1947年公布的新宪法里,清楚地规定了天皇是“国家象征”,再也没有任何实际的权力了。这个制度转型,表明日本在民主化进程中跨出了关键的一步。只因未明确认定天皇个人应承担的责任,所以在日本社会内部,对于战争责任这一问题,始终存在着争论。一些右翼势力甚至利用这一模糊点,为侵略历史辩护,这也成为东亚地区历史问题持续发酵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段历史给咱们留下好多值得好好想想的问题。要是裕仁天皇受审判,那日本会往哪儿走呢?在国际正义跟政治现实当中,得怎么找到平衡呢?也许答案不在某一个特定的决定上,而在于咱们怎样去对待历史,怎样去思索现实。就如同一位日本学者讲的那样:“历史犹如一面镜子,它既能映照出过去,也能给未来带来启示。”
*注: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东京审判记录》及相关历史研究著作部分观点为个人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