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色字关注,再点右上角“…”设为★哦
做留学的一大好处,就是有足够的样本去研究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怎样避免鸡娃烂尾,以及如何优生优育,就是研究出来的结果不知道卖给谁。
送出去的孩子越多就越验证了我总结的那个规律:女孩子的颜值很大程度上看爹,男孩子的智商则主要随妈。
生男生女智商和颜值都不大跑偏的王炸组合,是理科女学霸配大帅哥,那么问题来了:最容易杯具的是啥,你猜出来了吗?
但也有例外的,比如那个著名的西湖爱情故事:
一条来自青城山的四川的蛇,为了个浙江男人,跟河南的老和尚打架,然后水淹了江苏还把它冲散了,从此成了散装江苏——十三太保。
后来她和浙江男人生了小孩,不仅长得很南方人,还成功的继承了他那江浙沪爹的刷题基因。
赴京赶考中了状元,就地提拔成公务猿,成功把他妈从雷锋塔里捞了出来,用知识改变了老母亲的命运,就是不知道他妈妈那个复杂情况,公务猿政审是咋通过的。
但这孩子之所以能成功,我感觉主要还是老父亲那边的功劳比较大,老妈生完他没多久就去坐牢了,再重逢就已经喜提状元了。
育儿工作主要还是老爹、姑姑和姑父吧。由此可见,哪怕是普通家庭,拼一拼爹还是能够养出精英娃的。
我之前那篇被H蟹的文章里就反复讲过,带娃不是妈妈和外婆/奶奶的事,当爹的一定要参与进去,不是把孩子生出来再给钱养大就完事了。
在跟留学生家长接触的过程中就发现,国内很多孩子都是妈妈们在管,爸爸跟失踪了似的,这是不对的。
你要知道男权社会,男人更理性,也更了解职场和权力法则,爸爸们教孩子像男人一样思考,他们的人生路会走的更长远。
举个栗子,我妈最喜欢看《红楼梦》,书也好影视剧也罢全都刷了N遍,连越剧版的都没放过。
看一次唏嘘一把宝黛的爱情,我那时候啥也不懂,但耳濡目染久了,也跟着老妈哭的嘤嘤嘤。
爸爸就看过几集,然后就告诉我,说你看贾府那么大,说倒就倒了,为啥,因为很多看上去很厉害的多是个壳子,家里真正厉害的顶梁柱一倒,基本上就是风吹鸡蛋壳的命。
他还说,贾家不厚道,林黛玉进大观园,她爹做了十多年两淮盐业使,攒下多少家底,都被舅舅和外婆一家吞了。
你拿了人家的,好歹做事厚道一点啊,结果不认账转头让宝玉娶别人,想继续再吃宝钗家。
——艾玛,你别说,你还真别说,自打听了他的名著解说,我恋爱脑就再也没发育过。
所以啊,家里有女儿的爹还是要带一带娃的,小时候多点拨点拨,长大了省多少事啊,更何况男人多陪孩子还有个隐形好处,就是老来会比较幸福。
因为不是每个家庭都有条件住养老院的,没条件就只能靠子女。
女的老了去儿女家会很受欢迎,能帮带孩子还能干家务,但男的老了,如果没有一定的财产或是很高的退休金,子女其实是会略嫌弃的。
我认识的一朋友就是这样,他爸年轻时做的户外工种,铁路还是电力啥的,反正就是常年在荒郊野岭不着家,跟儿子也不咋亲。
后来退休了老家房子卖了,再加上积蓄给儿子在杭州买了大房子一起住。
老伴么虽然一辈子没上过班,但干活利索,每天洗衣做饭带孙子,儿媳妇很满意。
但对公公就有点嫌弃,觉得他啥也不会做,还要喝茶午睡听广播。后来邻居们就说他:“得亏你兜里有钱,不然儿子家都不想要你。”
所以男同胞们,为了老来有人拍痰推轮椅,也得趁孩子小早做亲情投资,不然到时候老伴生病子女们很是伤心,轮到你躺病床上,他们直接跟医生讲:“管子拔了,直接拉去埋吧!”
爸爸们带娃也不一定就要长期陪伴,毕竟要搞钱没那么多时间,但你可以管大方向,比如立规矩和树底线啥的,而且一定要和妈妈在孩子面前保持意见一致。
不要小看这一点,我就见过不少平时不管孩子,关键时刻还拆台的家长,比如妈妈觉得孩子必须要写完作业才能玩游戏,但爸爸认为都累一天了,想玩就让他玩吧。
熊孩子一看,连户主爸爸都支持自己,这下更不服管了。
新加坡的国际学校老师们就说过,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认知决定了孩子的发展。
如果你觉得自己天赋异禀、基因超群,但下一代就比较平庸,抛开小概率的基因变异不谈,很可能问题就在基因好的那一方没参与育儿,或者至少没认真带。
举个栗子,有的爸爸自己是985的本硕,听起来基因挺好的对吧,但孩子小学渣一个,再一问,孩子是中专肄业的妈妈带的,或者是没啥文化的爷爷奶奶保姆带的。
不是说这些人就不好,而是学霸和学渣的区别不在于智商,主要差在学习习惯和方法上。
妈妈中专都没读完,证明学习是真不擅长,她都没搞明白咋学习怎么教孩子呢?肯定是跟风报补习班,然后自个在一旁刷手机呗。
除了管大方向和立规矩之外,爸爸们还要教一些社会化的教育,比如金钱观。
南洋一带富人圈有个说法,说如果你跟孩子讲,爸妈的一切将来都你的,那这孩子大概率就废了;
但如果你跟他们讲,爸爸有钱是爸爸的,你想有钱就自己挣去,没准这孩子还能成才。
苦出身的富豪,发达了之后会对子女相对纵容和溺爱,自己吃过苦就不忍心他们再遭罪,但两代以上的富人,经历过血的教训,就会重视教育同时把金钱和人做隔离。
看起来这好像说的是金钱,但其实这是教孩子“社会化”的过程。这个社会化一方面是自食其力,另一方面尽早体验生活,蜕掉身上的“书卷气”。
这一点很重要,但我们国内家长都忽略掉了,他们认为给孩子报班刷题,考高分进好大学,就是能力的证明。
殊不知“社会化”的过程中,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面对挫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的能力……
哪一条都比一纸文凭重要,这些是能否在社会上立足的关键,有这些能力的孩子,学习成绩差不了,反之没有能力的文凭,就是一张废纸!
讲一个真实的栗子,是我杭州朋友的亲戚,那个亲戚两口子都是Z大八十年代的毕业生,男方还是研究生毕业,在那个年代说是精英也不为过。
两口子婚后有个儿子,遗传了他俩的优良基因,从小成绩就很好,每次考试几乎都是第一名,进的Z大也成功成为留美的博士。
他的父母一提到儿子就无限骄傲,逢人就夸耀儿子学业多么优秀,以后是国家栋梁。
但很神奇的是,他博士毕业后既没有留在美国,回国也没去找工作,而是天天宅在家里啥也不干,由父母提供一日三餐,照顾饮食起居。
为什么呢?因为以前都是爸妈给定目标,等书念完他们也不知道接下来什么目标,孩子就停止进步了。
当然最主要的是在追求学业优秀的这些年里,他习惯了独来独往一骑绝尘,在学校里几乎有没有朋友,也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现在更是不愿意和陌生人接触。
而父母呢以前总觉得自己家的是个天才,天才么总是跟别人不一样的,儿子只要成绩好,其它都无所谓,现在好了,养儿防老变给儿子养老了。
你说这孩子问题大不大,我觉得父母的问题更大,他们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却忽略掉了锻炼生存能力的重要性,让本来一个好好的孩子,入了社会寸步难行。
一个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绝不仅仅是上学时成绩好那么简单。
做家长的一看排名下来了,成绩不稳了就开始焦虑,手忙脚乱找补习班,殊不知补课纯属家长的安慰剂,你真正应该给孩子补的是其他地方,比如教他们先做社会化的“人”,之后才是学校里的好学生!
今天这篇每一点都是我接触几百个学生家长后的肺腑之言,教育孩子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不是光考出分就行。
建议广大家长收藏好反复阅读,尤其是要牢记:千万不要包揽孩子的一切,立好原则、设好框架、适当放手、关键时刻能兜底已经足够。
我是爸爸去哪儿的分割线
我们东亚人对学历的信仰根深蒂固,觉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学历高、文凭好才能找到好工作”深信不疑。
但其实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很多发达国家去逛一圈你就会发现,在这些地方,就业和学历是脱钩,找工作经验比学历更重要。
有的人连大学都不读,读个poly或者College ,或是一个好找工作的证书课程就行了,至于授课式研究生,那基本上是给中国人和印度人准备的。
好在我们现在也醒悟了下头了,这次回国跟家长们聊天,就发现除了那一小撮的富人继续沉溺于让子女做藤校精英之外,中产和小富阶层很明显重视起了留学性价比。
觉得能让孩子快速、便宜的拿到一个可认证的海外学历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案。
而论留学性价比最高的发达国家/地区,当然是新加坡啦,因为中国香港已经卷上天了。
想来坡坡读书,除了未成年阶段卷国考拿身份(链接文:)之外,中学读完来读大学也是OK的:
如果是高考后成绩不理想,进的院校一般般,还有个替补方案——转学。
方法是:最迟在大二之前考到雅思5.5,然后申请转学新加坡院校,用2年左右时间修完全部的课程。
这样你国内同学毕业了,你也毕业了,但他们的毕业证是高职大专和二本三本的,你的是QS200以内海外名校的。
学费只有去英美国家的零头,学费十几二十万,如果原本专业是商科计算机等泛学科类,还会有一定的学分减免,最短一年半时间就毕业了。
以下是转学业务做的比较多的新加坡项目:
可以说转学后好好念,研究生再进个QS前50或者前100的非常轻松,最主要是第一学历彻底洗白白了,有意向的欢迎扫码加我聊方案哦。
找到伢伢哦
*图片及资料源于网络,本文为伢伢复盘原创,
转载请联系伢伢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