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技术广泛应用带来的产业创新,正成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能。
数智化与绿色化,产业升级“双引擎”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迈入数智化转型的新阶段。
通过数智化与绿色化“双轮驱动”,上海涌现出了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不仅关注产品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占有率,更以实际行动践行数字化与绿色低碳的协同转型。
2020年成立的上海风领新能源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实现了风电机组混凝土塔筒全产业链覆盖。截至目前,该企业的风电产品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累计供应超过6GW的装机容量,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致力于为不同国家和地区提供定制化的风电解决方案。
“在数智化方面,我们通过引入MES系统,实现了生产管理和项目交付管理的可视化、信息化,显著提升了区域协同供货能力。”风领新能源相关负责人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企业还积极推动绿色化进程,以风电混塔为载体,促进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
无独有偶,黄浦区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中船(上海)节能技术有限公司,通过数智化转型,在船舶节能减排领域取得了成果。该企业专注于船舶配套节能推进系统的研发与推广,其桨毂消涡鳍、前置预旋导轮、气层减阻系统等产品,每年为船东节省的燃油费用高达20多亿元,同时大幅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
“中船节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利用3D打印、新材料替代等先进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关键工序、核心设备的更新改造。”中船节能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称,在产品设计阶段,企业就充分考虑减重、减耗等因素,力求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数字化平台提升“接单”能力
作为制造业大省,浙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数智化改造为抓手,大力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纺织服装作为浙江的传统优势产业,拥有千亿以上产业集群3个、百亿以上产业集群20多个。然而,随着企业销售进一步向网络拓展,传统的生产模式已难以满足小批量、快节奏的市场需求。对此,浙江企业纷纷寻求数智化转型,以提升生产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
宁波共振运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迪表示,传统生产周期大约在90至100天,通过数智化改造,生产周期已压缩至最快15天左右。这一转变得益于管理和生产链条上的无缝衔接,以及数智技术的广泛应用。
为补齐传统产业短板,让传统产业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浙江今年加大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的力度。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詹佳祥公开表示,今年浙江推出了重点细分行业中小企业的数字化全覆盖政策,旨在为企业降本增效,推动企业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
针对纺织服装业,浙江出台了12条举措,包括推广化纤、印染、服装等细分行业的典型场景和解决方案,布局一批数智化改造“一站式”服务商,以及推动“链主”企业开放数字资源,带动上下游共同转型改造等。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得浙江的纺织服装企业得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产能和售罄率,减少库存。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浙江完成数字化改造企业超5.5万家,为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等45个细分行业分别建设了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今年前三季度,浙江地区生产总值达62618亿元,同比增长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其中,汽车、纺织等行业分别增长20.2%、10.6%,形成了环杭州湾现代纺织服装、浙东工业母机等8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当前全球制造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不出海,就出局”成为大趋势。然而,“链主”企业出海后,如何避免产业空心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式创新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正在帮助中小企业提升“接单”能力,带动大批中小企业协同出海。
以江苏苏州博瑞登精密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这是一家拥有15名员工、年产值约600万元的机加工工厂。通过与数字化贸易平台海智在线合作以及上下游企业的联合攻关,博瑞登成功为一家国外电解槽高新技术公司提供核心部件双极板的生产,订单从试制迈向批量交付。如今,博瑞登的年产值提升至1000万元,营收增长了23%,并计划扩大厂房规模以满足更多新订单需求。
海智在线供应链数字化总监张旭宁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直言,这显示了中国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丰富度。这些工厂间的协作不仅限于上下游或工序间的合作,更体现出制造业各类生态角色间的协同与共赢。
可以说,像博瑞登这样的非标零部件工厂在中国有数百万家。这些工厂虽然默默无闻,却成了中国强韧供应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随着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制造业迭代升级,中小企业如何更紧密地嵌入全球产业链条成为当前数智化转型的重要课题。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深耕,海智在线已有两个独有的数据库。一个是用超过200个标签对70万家中国小工厂的设备、产能、经验等生产要素进行描述的产能数据库;另一个是用超过150个标签对来自105个国家和地区的28万买家及其发布的百万张标注过的零部件图纸进行描述的需求侧和图纸数据库。”张旭宁进一步表示,这两个数据库不仅解决了采购方找不到合适供应商的问题,也解决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和“接不住订单”的问题。
一体化发展“数”果累累
当前,全球正加速迈入数字文明时代,数字经济日益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招。“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是国家赋予长三角的使命职责,也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有力抓手。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发挥数字领域人才富集、技术领先、设施完善的相对优势,多项工作跑出了“加速度”。
目前,长三角数字基础设施加速完善。三省一市累计建成5G基站超79万个,约占全国1/5,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活跃用户数2.7亿,约占全国1/3。重点区域“双千兆”网络深度覆盖,41个城市中有32个建成“千兆城市”。稳步推进长三角示范区和芜湖2个数据中心集群建设。
“数字”浓度不断提高。一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打造世界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成立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合体,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3900家,占全国的1/3。随着数智应用场景加速拓展,三省一市累计共享交换政务数据9.5亿条,有力支撑长三角173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一网通办”。
作为数实融合的重要抓手,长三角入选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数约占全国1/4,数字化转型的动力不断增强。以浙江为例,前三季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7900亿元,占GDP比重12.6%,数字经济已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能。
另外,数智应用场景加速拓展。三省一市累计共享交换政务数据9.5亿条,有力支撑长三角173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一网通办”,40类高频电子证照实现共享互认,74个居民服务事项实现“一卡通用”。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加快构建“数字+生活服务”生态体系,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竞相发展。今年以来,浙江数字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12%以上,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居全国第二。
此外,数据要素价值也在长三角地区加速释放。目前,全国四分之一的数商在长三角地区集聚,上海数据交易所挂牌数据产品数量突破2700个。浙江更是出台全国首个数商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成为国家数据知识产权改革首批试点地,杭州、温州列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试点城市。
记者 潘洁
编辑 潘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