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熟知传统名画《清明上河图》,画中所描绘的大宋朝商贸往来、都市繁华的盛景,被视为中国古典文明的巅峰。
宋朝的繁盛,绝不是艺术想象。就连很多海外学者,也常常赞赏“宋朝盛世”,认为它远超中世纪的商业城邦:
它达到了中国古代最高的商业化水平,直到1990年代才再次被超越;
它的军事很弱,经常被北方邻居暴揍,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命的朝代(在血脉和制度上来说,两宋比两汉更具有延续性),皇室国祚的传承甚至超过汉朝;
它是中国技术最后领先于世界的时代,马可·波罗只是看见了它的遗产
可是,为什么如此文明繁荣的大宋朝,却被野蛮的游牧民族灭掉了?为什么中国后世所有王朝的文化、经济水平,都不能超越宋朝?这些盛世“图景”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
围绕宋朝的史料非常丰富,然而以往写宋朝的书,大多集中在政治、军事、哲学和诗词。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汴京之围、崖山之役、宋明理学和苏轼柳永。
迄今为止,能够从经济学视角解读宋朝的著作却少之又少,这不仅是史学界的一大缺憾,也无法帮助我们真正回答上述问题,解释大宋朝政治、军事的失败。
幸运的是,财经作家、历史学者陈季冰的《逝去的盛景》出版,终于弥补了这一缺憾。本书从经济视角出发,但又不限于此,而是以经济分析为“钥匙”,打开了关于宋朝乃至整个传统中国社会何以兴盛、何以衰败的“命门”。
◎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书写来自历史深处的叹息
本书共分为上下两册。上册犹如一张宋朝的全景图,思想的自由度、经济的商业化、文化的多元化、社会的平民化、对外贸易的频繁、市民社会的发达、人民的识字率等等,全都一一呈现。
但跟宏大叙事的政治军事史不同,本书作者更关注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用无数不同的面孔,汇集成一个更加立体、完整、有血有肉的宋朝。
下册则更加侧重分析“宋朝何以兴盛、后来何以衰败”的核心原因——传统中国的经济、科技为何长期停滞不前?社会治理为何跳不出“治乱循环”的死结?书中汇集了大量原始史料,抽丝剥茧的分析,其解答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更令人扼腕叹息。
◎宋朝做对了什么?又为何昙花一现?
从先秦到民国,中国历代思想家争论最多的问题都是,“什么样的社会,才算是一个好社会”?
本书作者总结到,一个“好社会”至少有四个特征:
第一,有稳定的秩序安全。
第二,百姓的私有财产有保障,可以自由贸易、自由迁徙。
第三,社会上有普遍良好的道德风尚。
第四,精神领域有创造性成就。
宋朝之所以被后世推崇,正是因为完全符合这些特征。可是,宋朝究竟做对了什么,才实现了这四大目标呢?
本书给出的答案是:“在市场的自发力量面前,宋朝政府什么也没有做,这恰恰是它做得最对的地方!”
中国历史的铁律是:管得最少,才能管得最好。汉文帝如此,宋朝也是如此。然而,后世的所有王朝,都严重依赖重农抑商的经济、专制大一统的政治,于是对唐宋“盛衰兴亡的教训”做出了错误的总结判断。于是落入了“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套路,使中国越来越落后于世界。
◎名家联袂推荐,作者亲签+钤印
本书一经出版后好评如潮,得到了来自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汪丁丁、景凯旋、许纪霖、李冬君、张明扬、郭建龙、吴钩、马勇等知名学者、作家联袂推荐。
汪丁丁:“《逝去的盛景》文思精炼。纵观六千年人类经济史,三大制度要素决定经济兴衰:一是能否提供足够广泛的私有产权保护从而激励足够广泛的投资活动;二是能否充分限制权力精英的财富掠夺倾向;三是能否将机会不平等限制在可忍受范围内。”
张明扬:“览毕全书,我一身冷汗,有太多的意想不到,有太多的南辕北辙,也有太多的扼腕叹息......”
郭建龙:“本书提醒人们,若不知珍惜,再好的局面也可能毁于一旦......”
本书故事丰富、文字流畅、发人深省,既适合在路上畅读,也适合放在书桌案头收藏,更适合作为思想交流的礼物。
先知书店有幸获得陈季冰先生亲笔签名+钤印版,限时6折,感兴趣的书友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添加:Leonardo20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