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科技创新开放环境为创新生态的形成提供基础支持,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合作网络和市场机制的建设,可以实现开放创新生态和环境的双向良性循环,推动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开放环境是指通过优化科技创新政策、营造开放合作的氛围、提供支持创新的基础设施和资源,以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政策、产业、创新和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条件。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既是我国科技、经济、国家安全和全球治理的重要任务,也是应对全球性问题和人类共同挑战的现实选择。

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要坚持独立自主与开放合作辩证统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共同解决人类共同难题。

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我们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前瞻谋划和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进一步拓宽政府和民间交流合作渠道,支持各国科研人员联合攻关。在国际科技政策制定、科技伦理规范、科技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向着更加开放、包容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具体举措包括:

一是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近年来,中国在科学技术、科研基础设施、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发起和领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深时数字地球、人类表型组等大科学计划正在有序推进。中国在空间科学与探测、环境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新能源与能源转型、数字化人类学与文化遗产等领域具有牵头发起大科学计划的基础条件和能力优势,这些领域的大科学计划既符合中国自身发展需求,又与全球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契合,具有较大的国际合作潜力和需求,可以考虑加快发起中国牵头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参与,协调国际资源和力量,推动多国合作,共同攻克重大科学难题。

二是提高科技组织的开放度。近年来中国的一些科技组织和学术机构开始接纳国际会员,开展了一些国际合作项目和活动,促进了与国际科学家的交流与合作。当然,中国在这方面的规模和影响力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应进一步推动科技组织向外籍科学家开放,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国际科学家参与中国的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在华设立国际科技组织,通过设立国际科技组织,促进国内外科学家的交流与合作。支持科技社团参与国际学术组织和标准化工作,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和论坛,提升中国科技界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是扩大科技资源的开放度。中国通过政策引导、平台建设和国际合作等方式,在开放平台和数据库建设、开放科研设施、开放教育资源、开放科研出版、开放创新和创业支持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当然,在开放政策落实与执行、数据质量和标准化、跨部门与跨领域合作、国际合作、开放教育资源、科研设施开放度、知识产权保护及推广开放创新文化等领域仍有改进空间。如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的开放度,探索财政科研经费更大范围出境使用,放宽科研经费的使用范围,支持科研人员在国际上开展合作研究;进一步提高科研设施和设备的开放度,建立共享实验室和设备共享平台,允许全球更多科研人员和机构使用。

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解决科研人员的现实关切

通过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国际科研项目和联合实验室、高层次国际科技人才引进等举措,中国在推动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吸引了大量国际科学家参与科研活动,并加强了与全球科研机构的合作。

对此,我们应进一步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针对科研人员的现实关切,着力解决他们在科研经费、实验条件、生活保障、文化适应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确保引进的人才不仅愿意来,还愿意留得住、用得好;实施人才高地特殊支持政策,为高端人才制定并实施特殊支持政策;完善海外人才出入境、居留生活、医疗等保障服务制度,降低其工作和生活成本等,营造一个国际化、开放包容的科研环境。

健全科技安全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确保开放环境中的安全底线

在建设开放环境的同时,科技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科技安全不仅涉及国家的核心利益,还关系到国际合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必须建立健全科技安全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加强科技基础条件自主保障,在开放环境中筑牢安全底线,确保科技创新能够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进行。

全球科技合作面临的安全风险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安全、科研伦理等方面。对此,要加强对科技安全的法律法规建设,包括科技安全基本法、科技安全管理条例等,明确科技安全的基本原则、任务和措施。要明确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科技活动主体在科技安全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促使各方切实履行科技安全的责任;要制定科技安全评估和风险防范的标准和程序,包括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安全评估标准和程序,以及科技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程序;要建立科技安全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科技安全风险,确保科技合作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要加强科技安全的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科技安全对话和交流,构建全球科技安全的合作网络,共同应对全球科技安全挑战。

作者:陈元志1、陈劲2,3

1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技与产业创新研究中心

2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3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本文原载于光明网2024年9月27日刊

| | | | | | | | | | | | | | |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投稿邮箱:nais-research@cnai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