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负责人沈明智,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高级经理刘能华,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研究员田振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本文指出,要服务好各阶段养老需求,把夕阳事业做成朝阳产业,需要多方携手,打造普惠养老金融生态圈,并指出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充实普惠养老金融产品库。
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把养老金融提升到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高度。当前,无论是“9073”的养老格局(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老人数量占比分别为90%、7%、3%),还是“9064”格局(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老人数量占比分别为90%、6%、4%),居家和社区养老都占据了主体地位,因此,如何发展普惠养老金融是养老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我们养老金融研究团队走访了上海、深圳、长沙、南昌、太原等多地的民政部门、养老机构、智慧养老企业、老龄协会等,实地开展调研。下面从把夕阳事业做成朝阳产业、打造普惠养老金融生态圈、充实普惠养老金融产品库三个层次,探索发展普惠养老金融的问题。
服务好各阶段养老需求,把夕阳事业做成朝阳产业
目前,养老行业特别关注“60—60”问题,也就是20世纪60年代每年出生的2000多万人口,现在到了60岁集中退休年龄。与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第一次“婴儿潮”不同,他们成年时赶上了改革开放红利,退休后有一定的物质积累,这个庞大的群体里孕育着巨大的市场。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为12万亿元,同比增长16.5%;预计到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左右。养老产业可谓夕阳事业里面的朝阳产业。调研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侧重点不同,养老产业和金融业供给重点也有差异。
第一,活力阶段老人,自我实现的价值需求特别强烈,居家养老、旅居养老是金融支持的重点。该阶段老人身体健康状态较好,还处于闲不下来的状态,要么居家养老照顾第三代,要么旅居养老看世界,要么上班或充当志愿者继续服务社会。民政部等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低龄老年人中从事有收入工作的占26.5%,54.4%的老年人经常参加各种公益活动,26.1%的老年人参加了各类社会团体或组织。
老人通过“被需要”找回自我实现的价值感。居家养老涉及家庭适老化改造、健康管理、智慧养老管家、文娱活动等;旅居养老涉及养老地产发展、金融支付便利化等需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计划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4万个,到“十四五”时期末,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艾瑞咨询报告显示,预计到2026年,我国居家养老赛道规模可突破500亿元。
第二,弱能阶段老人,爱与归属等情感需求明显上升,社区养老、网络安全成为金融支持重点。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身体健康逐步弱化,从完全自理转入部分自理阶段,价值存在感下降,孤独感上升。特别是随着家庭的小型化,其养老需求从家庭部分转向社区养老机构、社区卫生机构。2023年10月,关注中国老龄化的电影《硬核老爸》走红,探讨了昏迷老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如何转变观念,找到属于自己快乐老年生活的故事。
在这个阶段,一方面,金融机构要积极融入“15分钟养老服务圈”,这个服务圈是根据2021年12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围绕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做的具体要求,涉及老人食堂、厕所、医疗救急、休息凳子等内容,送金融服务上门,进行反欺诈宣教;另一方面,加快金融应用软件数字适老化改造,实现关键信息易读、主要功能易找、操作步骤易懂,改善长者使用体验。近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适老化水平的指导意见》(金发〔2024〕34号)也对此做了明确规定。
第三,失能阶段老人,医养需求成为主导,机构养老、医养结合成为金融支持重点。老人走到最后阶段,会面临一些疾病,有的甚至会失能。尤其在中国目前家庭小型化的趋势下,往往“一个失能,全家失衡”,养老场所从家庭转移到专业养老或护理机构。
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缓解了大病小病过度向三级医院集中、优质医疗资源错配等问题。在这一阶段,金融业通过运用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融资租赁等创新产品,支持护理医院扩建,支持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很多保险公司发挥资金优势直接投资养老机构,打造保险与产业发展的闭环。
养老需求涵盖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和不同产业类别,如果养老机构间能形成“服务链条”关系,能显著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而金融业正好与老年群体的全生命周期和不同养老产业的发展存在联系,从而可以通过服务构建养老生态圈,提升养老服务链的质效。
多方携手,打造普惠养老金融生态圈
当前,我国养老产业发展面临一些挑战:很多养老机构都是民营非企业组织,在融资门槛上就受到一些限制;重资产养老机构前期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可抵押资产少,存在市场性融资不足的问题;居民因观念保守对创新养老金融产品的接受度低;网络欺诈问题频发,引致老年人对金融服务的信任度下降。因此,亟须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构建和完善兜底性、普惠型、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应平衡好功能性和营利性的关系,发挥好服务养老产业发展的作用,为普惠养老生态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第一,优化养老产业政策供给,提高政策配合效能。一方面,根据养老产业回报周期长的特点,研究放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期限1年,可展期两次”的要求;另一方面,优化行业监管与支持政策间的配合。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政策明确要求企业要与当地政府签订政策承诺书,执行政府确认的普惠养老服务机构质量标准和收费标准。但有的地方政府对养老收费标准多年没更新,养老企业执行较低的政府收费标准难以弥补人工费用上升等运营成本。建议政府根据市场情况定期优化相关收费标准,提高行业监管和政策支持之间的合力......
交通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研究人员郑辛如、杜彦霖、胡娟对本文亦有贡献。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
付费¥5
阅读全文
来源丨《清华金融评论》2024年12月刊总第133期
编辑|王茅
责编丨兰银帆
Review of Past Articles -
01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