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什么?上四天班,休三天!
2025年4月起,日本东京都政府将要为职员引入“上四休三”工作制。
一石激起千层浪。从前经常看到欧洲各国试行“四天工作制”,但此次却是这一制度改革首次出现在东亚国家。顺着网线,国内乃至全球网友均对此事展开激烈讨论,更有不少人隔着屏幕问道:职场打工人距“上四休三”究竟还有多远?
丨“一周工作四天”的风,吹到了日本
近日,日本东京都政府宣布,计划从2025年4月起实施“上四休三”的工作制度,以应对持续低迷的生育率,帮助职业女性平衡工作和育儿。该制度将允许东京都政府职员在确保四周工作时长达到155小时的前提下,自由选择工作时间和休息日。不过,这项政策目前只是针对东京都政府员工,还没有推广到全国。也因此,它的发布在日本引起了激烈的讨论。
这一制度试图让日本打工人能有更多休息时间。一位30多岁的药剂师对此表示极大认可。他认为,灵活的工作模式使他能更好地管理工作和生活的关系,这在面临家庭压力和职业挑战的环境中尤其重要。
但也并非所有人的反应都是积极的,对此政策持怀疑态度的人士也不少。一位60多岁的旅游行业董事对此深感担忧,并指出,如果员工选择休息,必然需要有人来替代工作,这会加重其他员工的负担,并可能引发人手不足的问题,影响公司运营的稳定性。
当然,这种“上四休三”工作制也不是没有成功的先例。早在2019年8月,微软日本就曾试行“上4休3”制度,结果显示员工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9.9%,短时间会议增加了46%,用电量和纸张打印量分别减少了23.1%和58.7%,员工满意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9月7日,2024减压节在湖南长沙世界之窗举行,吸引众多长沙“上班族”前来。(图片来自中新社)
丨世上最“悠闲”的打工人,都在欧洲
事实上,如何在工作与生活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早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课题。
1879年,英国杂志上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英文单词:week-end,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周末。1926年,美国福特汽车的创始人在自家工厂确立了五天工作制:每天8小时,每周工作5天。1938年,五天工作制被美国写入法律,之后逐渐被其他国家采用。如今,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居家远程办公等工作模式的推广,每周工作5天的“惯例”出现了松动。
四天工作制探索的先行者是冰岛。冰岛政府2015年到2019年推行四天工作制试验,将每周工作时间从40小时减少到35-36小时,同时薪酬不减。冰岛官方称,试验取得“压倒性成功”,如今有86%的冰岛人每周工作35小时,且朝着每周四天工作制的方向转变。
除了冰岛,还有北欧五国之一的瑞典,2015年的时候就曾在哥德堡测试了“6小时工作制”,测试结果非常理想,并且肯定了缩短工作时间的确可以提高生产力和员工的幸福指数,甚至不少员工表示,工作时间缩短后,他们的健康水平也有所上升,因为有了更多的私人时间可以去锻炼身体。
目前,像是西班牙、爱尔兰、比利时、葡萄牙、阿联酋等国家,都在推行四天工作制。2022年,比利时成为第一个立法允许劳动者每周工作四天的欧洲国家。一直是“罢工先锋”的法国人们,早在2000年的时候,就已经为自己争取每周工作时长由39个小时缩减至35个小时。
▲5月11日,北京地铁10号线双井站,早高峰期间,乘客排队上车。(图片来自中新社)
丨“上四休三”的新热潮,中国正在路上
目光回到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的是每周六天工作制,只有星期天才能休息。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公私企业应实行八小时至十小时的工作制,但并未明确每周工作天数。1952年,政务院发布《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8小时工作制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加速了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包括劳动方面的标准。1994年3月,国家开始试行“1+2”休假制度,即每天工作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44小时的工时,每逢大礼拜休息两天,而在小礼拜就只休息一天。直到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决定自1995年5月1日起,正式实行五天工作制。
随着欧洲国家与东亚国家试行“上四休三”的热潮迭起,关于在中国实现四天工作制的讨论也逐渐火热。事实上,早在很多年前,中国社科院就曾发布过《休闲绿皮书:2017-2018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报告中提出了中国版的“四天工作制”,建议从2030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每天工作9小时,每周工作4天。
当许多人对加班颇有微词,或感叹连正常的五天工作制都无法保证时,四天工作制的设想显然太遥远。有人认为,一旦实行四天工作制,必将导致懒人遍地,中国陷入未富先懒的困境。
其实,能不能实现是一回事,如何实现是另一回事。就目前而言,实行四天工作制确有难度,但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教授也表示,“做四休三”是一个趋势,可以探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未来的工作方式将会更加灵活多变。不论是“先行一步”的欧洲,还是“跃跃欲试”的日本,又或是还在探索的我们,都提供了一个思考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新视角。(完)
综合新华社、《环球时报》、《广州日报》等
编辑:姚婧雯
点个“在看”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