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正确家教理念·普及科学养育知识

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所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反抗心态,是指作用于个体的外界因素超过了个体感官接受的界限,使个体感官饱和后,对某种事物产生相反的认知、体验,并导致与该事物背道而驰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一般社会成员反抗权威、反抗现实的心理倾向;二是青少年成长中为求自我独立对父母或师长所表现出来的反抗心态。

孩子为什么会产生逆反心理?

1.自主性受到挑战

自主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即人类在处理自身与他物关系时所表现出的自我主动性、自我主导性、自我决定性等主体性特征。当我们准备做某件事时,我们可以确定是自己主动要去做。但当我们被催促后再去做,好像自己“主动”想做的事变成了由于外部原因需要被动完成的事,那做这件事究竟是因为我们自己想做,还是因为他人的催促。这时,我们的自主性受到挑战,本能地想要维护自我决定的权利,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抵制他人的催促行为。

2.焦虑感的增强

频繁的催促会使事件的不良后果或模糊性威胁具象化,使任务与负面情绪产生关联,打乱原有的节奏,营造出一种时间不多的感觉,暗示任务存在无法及时完成的可能。这会使焦虑感增强,而焦虑作为一种次级内驱力,会驱动人们作出回避反应,表现为不想做被催促要做的事,甚至对增强焦虑的来源,即催促者,产生反感。

3.不被信任感的产生

信任是建立和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石,在人际关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带来深层次的亲密感、增进合作、促进友谊的建立和维持。信任感的缺失会阻挠人际关系更进一步,甚至动摇原有的人际关系。催促是一种外界干预,会带来不被信任的感觉。为什么一直催我?是因为不相信我能及时完成这件事吗?是觉得我在故意拖延吗?是不信任我吗?不被信任的感觉容易拉开双方的心理距离,产生不良情绪,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专家介绍

今晚(12月17日)19:35,临邑卫生职工学校副校长、山东省家庭教育宣讲团志愿者李红霞将结合逆反心理的定义与表现,详细阐述孩子自主性受到挑战、焦虑感增强以及不被信任感产生等关键因素,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课程收看指南

1.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养教有方App

2. 点击首页瓷片区【同一堂课】直接进入本期课程(19:35准时更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智慧家长课前测试

作为智慧家长,您在育儿过程中是否因为孩子的拖延问题而感到烦恼?在生活中您又会如何应对孩子因叛逆而产生的拖延问题呢?

您可以通过本文下方评论区或登录养教有方App在本节课程《同一堂课|如何应对孩子的叛逆与拖延》评论区下分享您的家教故事或留下您的相关困惑。

本文编辑:CHEN°

责任编辑:林美妮

欢迎家长分享家庭教育经验:sdetvn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