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苏汉臣《妆靓仕女图》(局部)

说到中国古代传统女性妆容,不免要提到“脂粉”二字,其中“脂”指的就是胭脂。南京玄武湖畔有六朝古迹胭脂井,五代李煜词中有名句“胭脂泪”,胭脂红是古人所喜爱的一种颜色。古人诗文小说里常提到胭脂,然而,要说古典文学中谈胭脂之集大成者,则非《红楼梦》莫属。

《红楼梦》中写了许多美妆用品,如画眉之墨、胭脂、香粉、美甲用品等,其中胭脂出现最为高频。小说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写宝玉周岁时,父亲贾政为了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从抓周开始,贾宝玉便展露出了对胭脂的偏爱。此后书中还写到宝玉不仅爱吃胭脂,还是制胭脂的高手。无论在用料上,还是在制作工序、手法上,他都展现出了对制作胭脂一事的在行。

那么,胭脂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胭脂的制作原料与制作方法有哪些?胭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有趣话题。

提到胭脂的起源,主要的说法有两种。一为匈奴起源说。这一说法出自《西河旧事》的记载,传说匈奴在汉武帝时,失去祁连、焉支二山后,遂有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焉支,即燕支山,其山遍生燕支花,也就是红花。据说匈奴妇女常采红花,捣汁凝脂,作为日常装饰。而在匈奴语中即以“阏氏”称妻子,也就是燕支,以形容他们的妻子像红花一样可爱。后来,燕支才写作燕脂、胭脂等。二为始于商纣说。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中记载:“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燕脂,以燕国所生,故曰燕脂,涂之作桃花妆。”不过根据现代考古发现,这两种说法似乎都很难成立。辽西牛河梁神女庙遗址出土的一件公元前3600多年的神女头像,被发现两颊与唇部均涂有红彩。由此可推测,中国女性涂胭脂的历史至少也有5000多年了。

中国古代胭脂的制作原料主要包括红蓝、苏木、山花、石榴、玫瑰等花木,以及一种叫作紫矿的植物类原料。所谓紫矿,也叫紫铆,据《天工开物》记载:“燕脂,古造法以紫铆染绵者为上。”紫胶虫运土到树端做巢,其分泌物淋了雨露凝结所成的即为紫铆,也称紫矿。紫矿染绵所制成的胡胭脂是胭脂中的上品。唐代诗人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有云:“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描绘的便是号角声响起的秋日里,塞土在夜色中犹如紫色胭脂一般浓郁,比拟之物或正是紫矿染绵所制的胡胭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亦有记载,认为胭脂按照不同制作原料主要可分为4种:一种以红蓝花汁染胡粉而成;一种以山燕脂汁染粉而成;一种以山榴花汁制成;一种以紫铆染绵而成。不同于现代美妆用品多由化学制剂制成,胭脂的原料来源于自然界,这样“宝玉爱吃胭脂”的情节也合情合理。

古代,将女子化妆的过程总结为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点额黄、化面靥、描斜红、点口脂这7个步骤。其中“施朱”“施圆靥”所用之物都是胭脂。唐代女子化妆时特别喜欢将胭脂、朱粉等涂满整个面颊。对此元稹在《离思五首·其一》一诗中也写道:“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描写的即是晨起的女子,阳光洒在她抹了胭脂的面颊上,就像一朵盛开的红花旋即要融化了一样。而且据说倾国倾城的杨贵妃流的香汗都是红色的,大概就是唐代女子爱以胭脂敷面以作妆点的缘故。

胭脂某种程度上亦被视作爱情的象征,往往带着一种破碎朦胧的美感。由李碧华小说改编的香港电影《胭脂扣》,即以一枚“胭脂扣”作为男女主人公的定情信物贯穿了整个故事。

“绛衣披拂露盈盈,淡染胭脂一朵轻。”胭脂作为一种天然健康的美妆品,凝聚和折射出了古代女子的日常生活与审美趣味;它与女性命运的关联,被赋予和承载了人世的无常、悲戚与惶惑,这一主题意蕴在《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小说的登峰造极之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彰显。群芳散尽,胭脂泪流,红楼女儿“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背后蕴藉着无限的人世遗憾与悲辛,这也正是胭脂之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意蕴与情思。

◎本文原载于《文摘报》(作者唐娒嘉),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